一种生物滞留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675975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18 20: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生物滞留池,包括曝气机座,包括滞留池,滞留池的池壁设置有防水膜,所述滞留池从下至上依次为容水腔、粗过滤层、中过滤层、细过滤层、种植层、浅水层;所述浅水层通过管道系统与容水腔相连通。通过设置管道系统,能实现水体的循环,保证容水腔、粗过滤层、中过滤层、细过滤层、种植层的水中氧气含量,提高水中有机质的降解速度,提高水的质量。通过设置本装置,能大大提河水的含氧量,提高河水中有机质的降解速度;通过设置本装置,能缓解河水中动物的生存环境,提高水生生物的活力和数量,进一步减少藻类的繁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生物滞留池
本技术涉及污水处理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生物滞留池。
技术介绍
随着经济的不短发展,水污染的情况越来越严重,特别是生活污水,水体有机质过多,水体富营养化。水中所含有机物种类繁多,有动植物纤维、油脂、糖类、染料、有机酸、各种有机合成的工业制品、有机原料等。目前难以分别测定各种组分的定量数值,水中有机物相当的需氧量来间接表征有机物的含量,如CoD、BOD等,或者某一类有机污染物、如酚类、油类、苯系物、有机磷农药等。这些水体存在的有机物质有个共同特点,就是要进行生物氧化分解,需要消耗水中的溶解氧,而导致水中缺氧。同时会发生腐败发酵,使细菌滋长,恶化水质,破坏水体;工业用水的有机污染,还会降低产品的质量,并使水质恶化。水体富营养化指的是水体中N、P等营养盐含量过多而引起的水质污染现象。其实质是由于营养盐的输入输出失去平衡性,从而导致水生态系统物种分布失衡,单一物种疯长,破坏了系统的物质与能量的流动,使整个水生态系统逐渐走向灭亡。在地表淡水系统中,磷酸盐通常是植物生长的限制因素,而在海水系统中往往是氨氮和硝酸盐限制植物的生长以及总的生产量。导致富营养化的物质,往往是这些水系统中含量有限的营养物质,例如,在正常的淡水系统中磷含量通常是有限的,因此增加磷酸盐会导致植物的过度生长,而在海水系统中磷是不缺的,而氮含量却是有限的,因而含氮污染物加入就会消除这一限制因素,从而出现植物的过度生长。生活污水和化肥、食品等工业的废水以及农田排水都含有大量的氮、磷及其他无机盐类。天然水体接纳这些废水后,水中营养物质增多,促使自养型生物旺盛生长,特别是蓝藻和红藻的个体数量迅速增加,而其他种类的藻类则逐渐减少。水体中的藻类本来以硅藻和绿藻为主,蓝藻的大量出现是富营养化的征兆,随着富营养化的发展,最后变为以蓝藻为主。藻类繁殖迅速,生长周期短。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死亡后被需氧微生物分解,不断消耗水中的溶解氧,或被厌氧微生物分解,不断产生硫化氢等气体,从两个方面使水质恶化,造成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大量死亡。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残体在腐烂过程中,又把大量的氮、磷等营养物质释放入水中,供新的一代藻类等生物利用。因此,富营养化了的水体,即使切断外界营养物质的来源,水体也很难自净和恢复到正常状态。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技术目的在于: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生物滞留池,解决了水体有机质过多的问题,解决了水体富营养化的问题,解决了水体氧气含量不足的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生物滞留池,包括滞留池,滞留池的池壁设置有防水膜,所述滞留池从下至上依次为容水腔、粗过滤层、中过滤层、细过滤层、种植层、浅水层;所述浅水层通过管道系统与容水腔相连通。通过设置管道系统,能实现水体的循环,保证容水腔、粗过滤层、中过滤层、细过滤层、种植层的水中氧气含量,提高水中有机质的降解速度,提高水的质量。进一步地,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生物滞留池的优选结构,所述管道系统包括循环排水管,所述循环排水管进水端与浅水层相连通,循环排水管的中部设置有循环泵;所述循环泵的输入端与浅水层相连通;所述循环排水管的出水端通过第一三叉管分别连接有排水阀和循环阀。进一步地,所述排水阀的进水端与一三叉管相连通,所述排水阀的排水端连接有排水口;所述循环阀的进水端与第一三叉管相连通,所述循环阀通过第二三叉管分别连接有进水阀和进水管。进一步地,所述进水阀的进水端连接有污水管,所述进水阀的出水端与第二三叉管相连通,所述滞留池的池底设置有进水口,所述进水口通过进水管与第二三叉管相连通。进一步地,所述容水腔与粗过滤层之间设置有隔离板,所述隔离板与滞留池的池底之间设置有若干支撑柱;所述隔离板上开有若干通水孔;所述支撑柱和隔离板采用钢筋混凝土制成。进一步地,所述粗过滤层由若干鹅暖石铺成,所述鹅暖石的直径为5-20CM。进一步地,所述中过滤层为沙石层,沙石层由鹅卵石和沙子混合而成,所述鹅卵石和沙子的质量比例为1:2.进一步地,所述细过滤层为细沙层,细沙层的厚度为20-50CM。进一步地,所述种植层中种植有挺水植物,种植层的表面种植有水底植物。进一步地,所述浅水层的水深为20-80CM,所述浅水层中投放有水生生物。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通过设置本装置,能大大提高水体的含氧量,提高河水中有机质的降解速度;2.通过设置本装置,能缓解水体中动物的生存环境,提高水生生物的活力和数量,进一步减少藻类的繁殖。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中标记:1是滞留池,2是防水膜,3是容水腔,4是支撑柱,5是隔离板,6是通水孔,7是进水口,8是进水管,9是循环阀,10是粗过滤层,11是鹅暖石,12是沙石层,13是细沙层,14是种植层,15是浅水层,16是挺水植物,17是循环排水管,18是循环泵,19是排水口,20是排水阀,21是污水管,22是进水阀。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详细的说明。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如图1所示,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生物滞留池,包括滞留池1,滞留池1的池壁设置有防水膜2,所述滞留池1从下至上依次为容水腔3、粗过滤层10、中过滤层、细过滤层、种植层14、浅水层15;所述粗过滤层10由若干鹅暖石11铺成,所述鹅暖石11的直径为5-20CM。所述容水腔3与粗过滤层10之间设置有隔离板5,所述隔离板5与滞留池1的池底之间设置有若干支撑柱4;所述隔离板5上开有若干通水孔6;所述支撑柱4和隔离板5采用钢筋混凝土制成。所述中过滤层为沙石层12,沙石层12由鹅卵石和沙子混合而成,所述鹅卵石和沙子的质量比例为1:2.所述细过滤层为细沙层13,细沙层13的厚度为20-50CM。所述种植层14中种植有挺水植物16,种植层14的表面种植有水底植物。挺水植物16包括芦、蒲草、荸荠、莲、水芹、茭白荀、荷花、香蒲等。所述浅水层15的水深为20-80CM,所述浅水层15中投放有水生生物。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生物滞留池的优选实施方式,所述浅水层15通过管道系统与容水腔3相连通。通过设置管道系统,能实现水体的循环,保证容水腔3、粗过滤层10、中过滤层、细过滤层、种植层14的水中氧气含量,提高水中有机质的降解速度,提高水的质量。所述管道系统包括循环排水管17,所述循环排水管17进水端与浅水层15相连通,循环排水管17的中部设置有循环泵18;所述循环泵18的输入端与浅水层15相连通;所述循环排水管17的出水端通过第一三叉管分别连接有排水阀20和循环阀9。所述排水阀20的进水端与一三叉管相连通,所述排水阀20的排水端连接有排水口19;所述循环阀9的进水端与第一三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生物滞留池,其特征在于:包括滞留池(1),滞留池(1)的池壁设置有防水膜(2),所述滞留池(1)从下至上依次为容水腔(3)、粗过滤层(10)、中过滤层、细过滤层、种植层(14)、浅水层(15);所述浅水层(15)通过管道系统与容水腔(3)相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生物滞留池,其特征在于:包括滞留池(1),滞留池(1)的池壁设置有防水膜(2),所述滞留池(1)从下至上依次为容水腔(3)、粗过滤层(10)、中过滤层、细过滤层、种植层(14)、浅水层(15);所述浅水层(15)通过管道系统与容水腔(3)相连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生物滞留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管道系统包括循环排水管(17),所述循环排水管(17)进水端与浅水层(15)相连通,循环排水管(17)的中部设置有循环泵(18);所述循环泵(18)的输入端与浅水层(15)相连通;所述循环排水管(17)的出水端通过第一三叉管分别连接有排水阀(20)和循环阀(9)。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生物滞留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阀(20)的进水端与一三叉管相连通,所述排水阀(20)的排水端连接有排水口(19);所述循环阀(9)的进水端与第一三叉管相连通,所述循环阀(9)通过第二三叉管分别连接有进水阀(22)和进水管(8)。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生物滞留池,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阀(22)的进水端连接有污水管(21),所述进水阀(22)的出水端与第二三叉管相连通,所述滞留池(1)的池底设置有进水口(7),所述进水口(7)通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锐敏董冉王斌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林大维景生态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