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模式离子传输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658755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15 21: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双模式离子传输装置,所述双模式离子传输装置包括多极传输杆和第一离子透镜,所述第一离子透镜设置在所述多极传输杆的离子出口处;第二离子透镜设置在所述多极传输杆的外侧部,所述第二离子透镜内的离子传输方向和多极传输杆内离子传输方向间的夹角为直角或锐角;从所述第二离子透镜射出的离子从相邻二个传输杆之间的缝隙进入多极传输杆内;第一电极为柱形,设置在第一离子透镜和第二离子透镜之间,且处于所述多极传输杆的外侧部;所述第一电极的中心轴线和多极传输杆的中心轴线件的夹角为直角或锐角;第一组电极包括至少二个电极,分别临着所述第一离子透镜和第二离子透镜设置;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至少二个电极间的电势差相等。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检测准确等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双模式离子传输装置
本技术涉及质谱,特别涉及双模式离子传输装置。
技术介绍
质谱仪是一种常用的高端精密分析仪器。在质谱中,常见的是通过电场(电位)来调节离子束偏转和聚焦来实现不同入射能量的离子束以合理的偏转角度飞行。传统的单路离子光学系统,能够将发散的离子束进行引导、聚焦引入质谱,但是其离子传输路径过于单一,仅单入单出。当前市面上没有出现多通道离子透镜,用于从不同离子源引入离子束,汇聚至共用的后端传输和质量分析器。鉴于离子光学传输系统对仪器的分析性能的重大的影响,为了增加离子传输效率、消除光子和中性粒子对仪器的影响,提高仪器的灵敏度和离子传输方式,提供一种新型的多路离子光学系统成为必须。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现有技术方案中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的双模式离子传输装置,拓展了质谱仪应用的多样性。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双模式离子传输装置,所述双模式离子传输装置包括多极传输杆和第一离子透镜,所述第一离子透镜设置在所述多极传输杆的离子出口处;所述双模式离子传输装置还包括:第二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双模式离子传输装置,所述双模式离子传输装置包括多极传输杆和第一离子透镜,所述第一离子透镜设置在所述多极传输杆的离子出口处;其特征在于:所述双模式离子传输装置还包括:/n第二离子透镜,所述第二离子透镜设置在所述多极传输杆的外侧部,所述第二离子透镜内的离子传输方向和多极传输杆内离子传输方向间的夹角为直角或锐角;从所述第二离子透镜射出的离子从相邻二个传输杆之间的缝隙进入多极传输杆内;/n第一电极,所述第一电极为柱形,设置在第一离子透镜和第二离子透镜之间,且处于所述多极传输杆的外侧部;所述第一电极的中心轴线和多极传输杆的中心轴线件的夹角为直角或锐角;/n第一组电极,所述第一组电极包括至少二个电极,...

【技术特征摘要】
1.双模式离子传输装置,所述双模式离子传输装置包括多极传输杆和第一离子透镜,所述第一离子透镜设置在所述多极传输杆的离子出口处;其特征在于:所述双模式离子传输装置还包括:
第二离子透镜,所述第二离子透镜设置在所述多极传输杆的外侧部,所述第二离子透镜内的离子传输方向和多极传输杆内离子传输方向间的夹角为直角或锐角;从所述第二离子透镜射出的离子从相邻二个传输杆之间的缝隙进入多极传输杆内;
第一电极,所述第一电极为柱形,设置在第一离子透镜和第二离子透镜之间,且处于所述多极传输杆的外侧部;所述第一电极的中心轴线和多极传输杆的中心轴线件的夹角为直角或锐角;
第一组电极,所述第一组电极包括至少二个电极,分别临着所述第一离子透镜和第二离子透镜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模式离子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双模式离子传输装置还包括:
第二电极,所述第二电极设置在所述第一离子透镜和第二离子透镜之间,且所述多极传输杆、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依次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双模式离子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组电极包括:
第三电极,所述第三电极设置在所述第二离子透镜的远离所述第一电极的外侧部;
第四电极,所述第四电极设置在所述第一离子透镜的远离所述第一电极的外侧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模式离子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电极和第四电极关于所述第一电极的第一径向对称,第一离子透镜和第二离子透镜分别关于所述第一径向对称。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模式离子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组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尹伊君陈悠袁懋叶永盛杨继伟俞晓峰韩双来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谱育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聚光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