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模块化核医学科衰变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658330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15 21: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模块化核医学科衰变池,属于衰变池领域,新型模块化核医学科衰变池包括多个衰变池,多个衰变池之间通过导管连通形成连续式衰变池,衰变池的内部设置有第一导流罩和第二导流罩,第二导流罩位于第一导流罩的内部,第一导流罩的下端封闭而上端开口,第二导流罩的上端封闭而下端开口,第一导流罩的外壁与衰变池的内壁之间形成第一导流通道,第一导流罩的内壁与第二导流罩的外壁之间形成第二导流通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的新型模块化核医学科衰变池,可延长放射性废水在衰变池转动停留时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模块化核医学科衰变池
本技术涉及衰变池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模块化核医学科衰变池。
技术介绍
核医学起源于20世纪初贝克勒尔和居里夫人放射性核素的发现。1938年发现锝,1943年的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G.Hevesy于1935年提出的同位素示踪原理和技术大大推进了放射性核素在医疗上的利用。我国的核素药物应用始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据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的普查数据显示,截止2017年12月31日全国各级医院共有核医学科(室)927个,共设有核素治疗专业床位1785张,总治疗数为60.7346万例次。其中开展131I治疗的单位602所(占比65.0%),131I治疗甲亢14.5114万例次,131I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7.0135万例次,131I治疗自主功能性结节3933例次,131I治疗非毒性甲状腺囊肿1441例次。每一例次131I治疗过程中都伴随着放射性131I进入环境的这一过程,且主要以病人服用或注射放射性同位素药物产生的排泄物该种形式。对于131I放射性废水主要处理形式为排入地下贮存衰变池,贮存一定时间使其自然衰变十个半衰期(约80天),当放射性同位素浓度降低到管理限值时再排放。因此,对于容纳131I放射性废水的衰变池容量至少要能接管医院核医学科开展80天131I治疗所产生的废水量。现有的连续式衰变池,放射性废水排入首端的衰变池后,再依次流经各衰变池,最后达标后排出,但因废水排入衰变池后,衰变池中原本就存储有大容量甚至存储满废水,由衰变池入口流至衰变池出口的距离实际较短,导致废水在各衰变池中停留的时间远小于预期时间,导致贮存时间短,在到达尾端的衰变池时,放射性同位素浓度还未降低到管理限值而不可排出。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出一种新型模块化核医学科衰变池,以延长放射性废水在衰变池转动停留时间。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新型模块化核医学科衰变池,包括多个衰变池,多个所述衰变池之间通过导管连通形成连续式衰变池,所述衰变池的内部设置有第一导流罩和第二导流罩,所述第二导流罩位于所述第一导流罩的内部,所述第一导流罩的下端封闭而上端开口,所述第二导流罩的上端封闭而下端开口,所述第一导流罩的外壁与所述衰变池的内壁之间形成第一导流通道,所述第一导流罩的内壁与第二导流罩的外壁之间形成第二导流通道。作为本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衰变池设置为至少两个,位于首端的所述衰变池的第二导流罩的内部上部通过所述导管和与所述首端的衰变池相邻的所述衰变池的第二导流罩的内部上部相连通。作为本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导流罩的外部上端设置有用于支撑所述第二导流罩的支撑件,所述支撑件远离所述第二导流罩的一端支撑于所述第一导流罩的上端沿。作为本方案的进一步改进,还包括调节池,位于尾端的所述衰变池通过调节管与所述调节池相连通。作为本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调节管上设置有调节阀。作为本方案的进一步改进,还包括呈圆柱状的外池体、设置于所述外池体内部的隔墙,所述隔墙将所述外池体的内部空间分隔成多个所述衰变池。作为本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隔墙将所述外池体的内部空间分隔成至少一个的调节池和多个所述衰变池。作为本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隔墙将所述外池体的内部空间分隔成调节池、第一衰变池、第二衰变池、第三衰变池,所述第一衰变池、所述第二衰变池、所述第三衰变池的内部均设置有所述第一导流罩和所述第二导流罩。作为本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衰变池的下部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导流通道相连通的进水管,所述第一衰变池的第二导流罩的内部上部通过导管与所述第二衰变池的第二导流罩的内部上部相连通,所述第二导流罩的第一导流通道的下部通过导管与所述第三衰变池的第一导流通道的下部相连通,所述第三衰变池的上部设置有出水管,所述出水管与所述第三衰变池的第二导流罩的内部上部相连通。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新型模块化核医学科衰变池,通过在衰变池的内部设置第一导流罩和第二导流罩,并设置第一导流罩的下端封闭而上端开口,第二导流罩的上端封闭而下端开口,第一导流罩的外壁与衰变池的内壁之间形成第一导流通道,第一导流罩的内壁与第二导流罩的外壁之间形成第二导流通道,使得废水进入衰变池后,可沿第一导流通道由下至上流动,经第一导流罩的上端和第二导流罩的上端之间进入第二导流通道,由上至下流动而进入第二导流罩的内部,最后可由第二导流罩内部的导管连通至下一衰变池,或者,废水进入第二导流罩的内部,由上至下流动至第二导流通道后,由下至上流动至第一导流通道,由上至下流动至下部后排出。从而使得放射性废水进入衰变池后需上下回折弯曲流动后再排出,可有效延长放射性废水在衰变池中的停留时间,使得最后排出的废水经过自然衰变十个半衰期的时间。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中提供的一种新型模块化核医学科衰变池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中提供的图1中A-A方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中提供的图1中B-B方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中:1、衰变池;6、导管;2、第一导流罩;3、第二导流罩;4、第一导流通道;5、第二导流通道;7、支撑件;8、调节池;80、调节管;9、调节阀;10、外池体;20、隔墙;11、第一衰变池;12、第二衰变池;13、第三衰变池;110、进水管;130、出水管;131、控制阀;132、检测器。具体实施方式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及技术方案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新型模块化核医学科衰变池,包括多个衰变池1,多个衰变池1之间通过导管6连通形成连续式衰变池,衰变池1的内部设置有第一导流罩2和第二导流罩3,第二导流罩3位于第一导流罩2的内部,第一导流罩2固定设置于衰变池1的内底壁,第一导流罩2的下端封闭而上端开口,第二导流罩3的上端封闭而下端开口,第一导流罩2的外壁与衰变池1的内壁之间形成第一导流通道4,第一导流罩2的内壁与第二导流罩3的外壁之间形成第二导流通道5,第一导流罩2的上端与第二导流罩3的上端之间形成第二导流通道5的入口。废水进入衰变池后,可沿第一导流通道4由下至上流动,经第一导流罩2的上端和第二导流罩3的上端之间进入第二导流通道5,由上至下流动而进入第二导流罩3的内部,最后可由第二导流罩3内部的导管6连通至下一衰变池,或者,废水进入第二导流罩3的内部,由上至下流动至第二导流通道5后,由下至上流动至第一导流通道7,由上至下流动至下部后由导管6排至下移衰变池1。从而使得放射性废水进入衰变池1后需上下回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模块化核医学科衰变池,包括多个衰变池(1),多个所述衰变池(1)之间通过导管(6)连通形成连续式衰变池,其特征在于:/n所述衰变池(1)的内部设置有第一导流罩(2)和第二导流罩(3),所述第二导流罩(3)位于所述第一导流罩(2)的内部;/n所述第一导流罩(2)的下端封闭而上端开口;/n所述第二导流罩(3)的上端封闭而下端开口;/n所述第一导流罩(2)的外壁与所述衰变池(1)的内壁之间形成第一导流通道(4);/n所述第一导流罩(2)的内壁与第二导流罩(3)的外壁之间形成第二导流通道(5)。/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模块化核医学科衰变池,包括多个衰变池(1),多个所述衰变池(1)之间通过导管(6)连通形成连续式衰变池,其特征在于:
所述衰变池(1)的内部设置有第一导流罩(2)和第二导流罩(3),所述第二导流罩(3)位于所述第一导流罩(2)的内部;
所述第一导流罩(2)的下端封闭而上端开口;
所述第二导流罩(3)的上端封闭而下端开口;
所述第一导流罩(2)的外壁与所述衰变池(1)的内壁之间形成第一导流通道(4);
所述第一导流罩(2)的内壁与第二导流罩(3)的外壁之间形成第二导流通道(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模块化核医学科衰变池,其特征在于:
所述衰变池(1)设置为至少两个;
位于首端的所述衰变池(1)的第二导流罩(3)的内部上部通过所述导管(6)和与所述首端的衰变池(1)相邻的所述衰变池(1)的第二导流罩(3)的内部上部相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模块化核医学科衰变池,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导流罩(3)的外部上端设置有用于支撑所述第二导流罩(3)的支撑件(7);
所述支撑件(7)远离所述第二导流罩(3)的一端支撑于所述第一导流罩(2)的上端沿。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模块化核医学科衰变池,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调节池(8);
位于尾端的所述衰变池(1)通过调节管(80)与所述调节池(8)相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新型模块化核医学科衰变池,其特征在于:
所述调节管(80)上设置有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恒
申请(专利权)人:核工业二七零研究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西;3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