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驱膜处理高浓盐放射性废液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5578031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08 20:1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驱膜处理高浓盐放射性废液系统,其包括浓水箱、淡水箱和电驱膜设备,浓水箱通过浓水管线与电驱膜设备连接形成浓水循环,淡水箱通过淡水管线与电驱膜设备连接形成淡水循环,浓水箱通过极水管线与电驱膜设备连接形成极水循环。其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电驱膜处理高浓盐放射性废液系统,其能够有效避免极水的污染,从而能够避免产生二次放射性废液。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驱膜处理高浓盐放射性废液系统
本技术涉及废液处理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处理高浓盐放射性废液的系统。
技术介绍
电驱膜技术是利用离子交换膜的选择透过性使得带电离子在直流电场的作用下发生定向迁移的过程,具有能耗低、效率高等显著特点,电渗析就是一种很常见的电驱膜技术。在放射性废液处理中,电驱膜技术已经在实验室得到了部分应用,例如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曾采用两级两段式循环电渗析设备处理放射性废物焚烧工艺的NaCl含量为4.68%的模拟废液,最终获得的淡水的盐浓度仅为186mg·L-1,浓缩液中的含盐量高达86g·L-1。以电渗析为主的电驱膜设备从结构上可以分为浓水室、淡水室以及极水室,其工作原理如图1所示,在所加的直流电场的作用下,离子向与之电荷相反的电极迁移,在向电极的迁移过程中,阳离子(+)会被阴离子交换膜A阻挡;而阴离子(一)会被阳离子交换膜C阻挡。其结果是在膜的一侧产生离子的浓缩液,而在另一侧产生离子的淡化液。料液流经浓水室后变为浓缩液,料液流经淡水室后变为淡化液,极水室流经电极液(也称为极水)。通常电驱膜设备采用的电极液为硫酸钠溶液,在处理常规废液过程中,该溶液在极水室中循环,带走极板产生的热量,并为电流传递过程提供充足的离子强度。然而由于极水室与淡水室和浓水室之间仅由离子交换膜隔离,在运行过程中难免会发生料液中待处理目标离子迁移进入极水的情况,如果迁移的离子为核素离子,即会造成极水的放射性沾污,成为二次放射性废液。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电驱膜处理高浓盐放射性废液系统,其能够有效避免极水的污染,从而能够避免产生二次放射性废液。本技术电驱膜处理高浓盐放射性废液系统,包括浓水箱、淡水箱和电驱膜设备,所述浓水箱通过浓水管线与电驱膜设备连接形成浓水循环,所述淡水箱通过淡水管线与电驱膜设备连接形成淡水循环,所述浓水箱通过极水管线与电驱膜设备连接形成极水循环。本技术电驱膜处理高浓盐放射性废液系统,其中所述浓水管线、淡水管线和极水管线均与排空管线连接。本技术电驱膜处理高浓盐放射性废液系统,其中所述浓水管线包括第一浓水管线和第二浓水管线,所述第一浓水管线和第二浓水管线均连接于浓水箱与电驱膜设备的浓水室之间,所述浓水循环的方向为从浓水箱出发依次经第一浓水管线、电驱膜设备的浓水室和第二浓水管线后再回到浓水箱,所述第一浓水管线上设有浓水循环泵和浓水阀门,所述第二浓水管线上也设有浓水阀门。本技术电驱膜处理高浓盐放射性废液系统,其中所述第一浓水管线和第二浓水管线上均设有pH传感器、电导率传感器和压力表,所述第一浓水管线上还设有第一流量计,所述浓水箱上设有液位传感器。本技术电驱膜处理高浓盐放射性废液系统,其中所述淡水管线包括第一淡水管线和第二淡水管线,所述第一淡水管线和第二淡水管线均连接于淡水箱与电驱膜设备的淡水室之间,所述淡水循环的方向为从淡水箱出发依次经第一淡水管线、电驱膜设备的淡水室和第二淡水管线后再回到淡水箱,所述第一淡水管线上设有淡水循环泵和淡水阀门,所述第二淡水管线上也设有淡水阀门。本技术电驱膜处理高浓盐放射性废液系统,其中所述第一淡水管线和第二淡水管线上均设有pH传感器、电导率传感器和压力表,所述第一淡水管线上设有第二流量计,所述淡水箱上设有液位传感器。本技术电驱膜处理高浓盐放射性废液系统,其中所述极水管线包括第一极水管线和第二极水管线,所述第一极水管线的一端连接于第一浓水管线上,所述第一极水管线的另一端连接于电驱膜设备的极水室上,所述第一极水管线的一端位于浓水循环泵和第一流量计之间,所述浓水循环泵位于第一极水管线的一端与浓水箱之间的第一浓水管线上,所述第一浓水管线上的第一流量计、pH传感器、电导率传感器和压力表位于第一极水管线的一端与电驱膜设备之间,所述第二极水管线连接于电驱膜设备的极水室和浓水箱之间,所述极水循环的方向为从浓水箱出发依次经第一浓水管线的一部分、第一极水管线、电驱膜设备的极水室和第二极水管线后再回到浓水箱。本技术电驱膜处理高浓盐放射性废液系统,其中所述第一极水管线上设有极水阀门、第三流量计、压力表和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二极水管线上设有温度传感器。本技术电驱膜处理高浓盐放射性废液系统,其中所述第一极水管线和第二极水管线均设为并联布置的两条,所述电驱膜设备的极水室设为两个,每个所述极水室的两端分别连接有一条第一极水管线和一条第二极水管线,所述第一浓水管线、第一淡水管线和第一极水管线均与所述排空管线连接,所述排空管线上设有排空阀门。本技术电驱膜处理高浓盐放射性废液系统与现有技术不同之处在于本技术利用浓缩液(即浓水箱中的废液)作为极水,其能够有效避免极水的污染,从而避免产生二次放射性废液。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电驱膜设备的工作原理图;图2为本技术电驱膜处理高浓盐放射性废液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2所示,本技术电驱膜处理高浓盐放射性废液系统包括浓水箱2、淡水箱14和电驱膜设备9,所述浓水箱2通过浓水管线与电驱膜设备9连接形成浓水循环,所述淡水箱14通过淡水管线与电驱膜设备9连接形成淡水循环,所述浓水箱2通过极水管线与电驱膜设备9连接形成极水循环。本技术电驱膜处理高浓盐放射性废液系统,其中所述浓水管线、淡水管线和极水管线均与排空管线20连接。本技术电驱膜处理高浓盐放射性废液系统,其中所述浓水管线包括第一浓水管线4和第二浓水管线10,所述第一浓水管线4和第二浓水管线10均连接于浓水箱2与电驱膜设备9的浓水室之间,所述浓水循环的方向为从浓水箱2出发依次经第一浓水管线4、电驱膜设备9的浓水室和第二浓水管线10后再回到浓水箱2,所述第一浓水管线4上设有浓水循环泵3和浓水阀门,所述第二浓水管线10上也设有浓水阀门。本技术电驱膜处理高浓盐放射性废液系统,其中所述第一浓水管线4和第二浓水管线10上均设有pH传感器6、电导率传感器7和压力表8,所述第一浓水管线4上还设有第一流量计5,所述浓水箱2上设有液位传感器1。本技术电驱膜处理高浓盐放射性废液系统,其中所述淡水管线包括第一淡水管线12和第二淡水管线15,所述第一淡水管线12和第二淡水管线15均连接于淡水箱14与电驱膜设备9的淡水室之间,所述淡水循环的方向为从淡水箱14出发依次经第一淡水管线12、电驱膜设备9的淡水室和第二淡水管线15后再回到淡水箱14,所述第一淡水管线12上设有淡水循环泵13和淡水阀门,所述第二淡水管线15上也设有淡水阀门。本技术电驱膜处理高浓盐放射性废液系统,其中所述第一淡水管线12和第二淡水管线15上均设有pH传感器6、电导率传感器7和压力表8,所述第一淡水管线12上设有第二流量计11,所述淡水箱14上设有液位传感器1。本技术电驱膜处理高浓盐放射性废液系统,其中所述极水管线包括第一极水管线16和第二极水管线19,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驱膜处理高浓盐放射性废液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浓水箱、淡水箱和电驱膜设备,所述浓水箱通过浓水管线与电驱膜设备连接形成浓水循环,所述淡水箱通过淡水管线与电驱膜设备连接形成淡水循环,所述浓水箱通过极水管线与电驱膜设备连接形成极水循环。/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驱膜处理高浓盐放射性废液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浓水箱、淡水箱和电驱膜设备,所述浓水箱通过浓水管线与电驱膜设备连接形成浓水循环,所述淡水箱通过淡水管线与电驱膜设备连接形成淡水循环,所述浓水箱通过极水管线与电驱膜设备连接形成极水循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驱膜处理高浓盐放射性废液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浓水管线、淡水管线和极水管线均与排空管线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驱膜处理高浓盐放射性废液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浓水管线包括第一浓水管线和第二浓水管线,所述第一浓水管线和第二浓水管线均连接于浓水箱与电驱膜设备的浓水室之间,所述浓水循环的方向为从浓水箱出发依次经第一浓水管线、电驱膜设备的浓水室和第二浓水管线后再回到浓水箱,所述第一浓水管线上设有浓水循环泵和浓水阀门,所述第二浓水管线上也设有浓水阀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驱膜处理高浓盐放射性废液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浓水管线和第二浓水管线上均设有pH传感器、电导率传感器和压力表,所述第一浓水管线上还设有第一流量计,所述浓水箱上设有液位传感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驱膜处理高浓盐放射性废液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淡水管线包括第一淡水管线和第二淡水管线,所述第一淡水管线和第二淡水管线均连接于淡水箱与电驱膜设备的淡水室之间,所述淡水循环的方向为从淡水箱出发依次经第一淡水管线、电驱膜设备的淡水室和第二淡水管线后再回到淡水箱,所述第一淡水管线上设有淡水循环泵和淡水阀门,所述第二淡水管线上也设有淡水阀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定李志全何俊旗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清核朝华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