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节电检测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656919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15 21:5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节电检测设备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智能节电检测装置,包括智能节电检测装置主体,所述智能节电检测装置主体的左右两侧面上均设置有上下两个相互对称且与外界相连通的散热槽,所述智能节电检测装置主体的左右两侧面上均设置有通风装置,所述通风装置包括呈竖直状设置的通风管,所述散热盖内设有与外界相连通的矩形孔,所述散热盖上还设有散热装置,所述进风管的竖直段末端管壁上还紧密粘接有挡尘网,所述进风管的竖直段末端管壁上还紧密粘接有挡尘网。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较好的防水效果,同时能够及时将内部的热量排出,利于延长其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智能节电检测装置
本技术涉及节电检测设备
,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智能节电检测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为了提倡对电能低损耗的方针,在设备投入使用前一般需要进行耗电量检测,进行耗电量检测时,一般需要用到对应的智能节电检测装置,而智能节电检测装置上一般会开设有对应的散热孔,供智能节电检测装置内部的电子器件进行散热,而由于散热孔与外界接触,容易造成水进入到智能节电检测装置的内部,影响智能节电检测装置的正常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智能节电检测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智能节电检测装置上的散热孔与外界直接接触,容易造成水进入到智能节电检测装置的内部,影响智能节电检测装置正常使用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智能节电检测装置,包括智能节电检测装置主体,所述智能节电检测装置主体的左右两侧面上均设置有上下两个相互对称且与外界相连通的散热槽,所述智能节电检测装置主体的左右两侧面上均设置有通风装置,所述通风装置包括呈竖直状设置的通风管,所述通风管内设有底部与外界相连通的通风槽,所述通风槽的顶部与外界不连通,所述通风管上正对所述散热槽的位置设有矩形块,所述矩形块穿过所述通风槽并与所述通风槽的槽壁之间紧密粘接,所述矩形块内设有与所述通风槽相连通的通风孔。优选的,所述智能节电检测装置主体的前侧面上还设有第一密封垫,所述智能节电检测装置主体的前侧面上还通过多个紧固螺丝固定安装有散热盖,保证智能节电检测装置主体与散热盖之间的密封性良好,不易出现水浸入到智能节电检测装置主体内部的情况。优选的,所述散热盖内设有与外界相连通的矩形孔,所述散热盖上还设有散热装置,所述散热装置包括进风管,所述进风管的顶端与外界不连通,所述进风管上正对所述矩形孔的位置设有凸块,所述凸块与所述矩形孔之间插接配合,所述凸块内设有与所述进风管相连通的凹槽,所述凹槽内设有微型马达,所述微型马达与所述凹槽的槽壁之间设有多个呈环状等间距排列的固定板,所述微型马达的输出轴上设有风扇,利于智能节电检测装置主体内部的热量及时散出。优选的,所述凸块的侧面上设有第二密封垫,所述第二密封垫与所述矩形孔的孔壁之间过盈配合,保证凸块与矩形孔之间的密封性良好。优选的,所述凸块上还设有固定架,所述固定架与所述散热盖之间通过多个紧固螺丝固定连接,便于对凸块进行安装,同时也便于拆卸。优选的,所述进风管的竖直段末端管壁上还紧密粘接有挡尘网,保证外界灰尘不易进入到进风管内。优选的,所述智能节电检测装置主体的后侧面上还设有把手,方便握住把手来移动该装置。优选的,所述智能节电检测装置主体的底面四个拐角处均设置有支撑装置,所述支撑装置包括设置在所述智能节电检测装置主体底面上的支撑块,所述支撑块远离智能节电检测装置主体的末端设有橡胶块,实现对智能节电检测装置主体进行垫高,对智能节电检测装置主体进行稳定支撑的同时也保证智能节电检测装置主体的底面不易与桌面上的水直接接触。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技术通过设置的通风装置,在保证散热槽与外界连通,利于智能节电检测装置主体内的热量及时排出的同时,也对散热槽部位起到保护作用,保证外界水不易洒在散热槽部位并顺着散热槽进入到智能节电检测装置主体的内部,解决了常规智能节电检测装置上的散热孔与外界直接接触,容易造成水进入到智能节电检测装置的内部,影响智能节电检测装置正常使用的问题。2、本技术通过设置的散热装置,在实现对矩形孔部位进行保护的同时,也能够利用微型马达工作,带动风扇转动,实现对智能节电检测装置主体的内部进行散热处理,保证智能节电检测装置主体内部的热量能够及时排出,利于延长智能节电检测装置主体的使用寿命,解决了常规的智能节电检测装置仅依靠散热孔来进行散热,容易造成其散热效果差,影响智能节电检测装置主体使用寿命的问题。3、本技术通过设置的支撑装置,实现对智能节电检测装置主体进行稳定支撑的同时,也将智能节电检测装置主体进行垫高,保证智能节电检测装置主体的底面不会与桌面上的水直接接触,避免桌面上的水将智能节电检测装置主体的底面给浸湿,影响智能节电检测装置主体的使用寿命。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后视图;图3为本技术的爆炸图;图4为本技术通风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散热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支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智能节电检测装置主体;10、散热槽;11、第一密封垫;12、散热盖;13、矩形孔;14、把手;2、通风装置;20、通风管;201、通风槽;21、矩形块;211、通风孔;3、散热装置;30、进风管;31、凸块;311、凹槽;312、第二密封垫;32、固定架;33、挡尘网;34、微型马达;341、固定板;35、风扇;4、支撑装置;40、支撑块;41、橡胶块。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请参阅图1-图6,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智能节电检测装置,包括智能节电检测装置主体1,智能节电检测装置主体1的左右两侧面上均设置有上下两个相互对称且与外界相连通的散热槽10,保证智能节电检测装置主体1内的热量能够通过散热槽10向外排出;智能节电检测装置主体1的左右两侧面上均设置有通风装置2,通风装置2包括呈竖直状设置的通风管20,通风管20内设有底部与外界相连通的通风槽201,通风槽201的顶部与外界不连通,保证水不易洒在通风管20的内部;通风管20上正对散热槽10的位置一体成型有矩形块21,矩形块21穿过通风槽201并与通风槽201的槽壁之间紧密粘接,矩形块21内设有与通风槽201相连通的通风孔211,保证散热槽10内的热量能够经过通风孔211和通风槽201向外排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智能节电检测装置,包括智能节电检测装置主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节电检测装置主体(1)的左右两侧面上均设置有上下两个相互对称且与外界相连通的散热槽(10),所述智能节电检测装置主体(1)的左右两侧面上均设置有通风装置(2),所述通风装置(2)包括呈竖直状设置的通风管(20),所述通风管(20)内设有底部与外界相连通的通风槽(201),所述通风槽(201)的顶部与外界不连通,所述通风管(20)上正对所述散热槽(10)的位置设有矩形块(21),所述矩形块(21)穿过所述通风槽(201)并与所述通风槽(201)的槽壁之间紧密粘接,所述矩形块(21)内设有与所述通风槽(201)相连通的通风孔(211)。/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智能节电检测装置,包括智能节电检测装置主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节电检测装置主体(1)的左右两侧面上均设置有上下两个相互对称且与外界相连通的散热槽(10),所述智能节电检测装置主体(1)的左右两侧面上均设置有通风装置(2),所述通风装置(2)包括呈竖直状设置的通风管(20),所述通风管(20)内设有底部与外界相连通的通风槽(201),所述通风槽(201)的顶部与外界不连通,所述通风管(20)上正对所述散热槽(10)的位置设有矩形块(21),所述矩形块(21)穿过所述通风槽(201)并与所述通风槽(201)的槽壁之间紧密粘接,所述矩形块(21)内设有与所述通风槽(201)相连通的通风孔(21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节电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节电检测装置主体(1)的前侧面上还设有第一密封垫(11),所述智能节电检测装置主体(1)的前侧面上还通过多个紧固螺丝固定安装有散热盖(1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智能节电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盖(12)内设有与外界相连通的矩形孔(13),所述散热盖(12)上还设有散热装置(3),所述散热装置(3)包括进风管(30),所述进风管(30)的顶端与外界不连通,所述进风管(30)上正对所述矩形孔(13)的位置设有凸块(31),所述凸块(31)与所述矩形孔(13)之间插接配合,...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苏景军梁文祯龚兰芳邓桂芳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广东省水利电力技工学校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