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手持式近红外油质醇类检测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5656393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15 21:5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手持式近红外油质醇类检测系统,包括主体外壳,主体外壳内分别设置有光源、控制器、电池和检测器,主体外壳上分别设置有触控显示器和检测探头,检测探头被光传导模块贯穿,光传导模块具有两个通道,其中一个通道与光源相对应,另一个通道与检测器相对应,控制器包括控制板以及主机模块,控制板分别连接光源、主机模块和电池,主机模块分别连接触控显示器和检测器。结构简单,主机模块功耗低,在不依赖无线信号的情况下可独立实现现场检测,从而更加稳定、可靠;可实现非接触透反射光谱采集;通过单点式检测器将现场采集的数据实时分析,让现场检测更加便捷,精确,便于在石油化工领域推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手持式近红外油质醇类检测系统
本技术涉及近红外油质醇类检测系统的
,具体来说,涉及一种手持式近红外油质醇类检测系统。
技术介绍
近红外光谱是介于可见光(Vis)和中红外(MIR)之间的电磁辐射波,波段定义为780-2526nm区间,近红外光谱区与有机分子中含氢基团(O-H、N-H、C-H)振动的合频和各级倍频的吸收区一致,通过扫描样品的近红外光谱,可以得到样品中有机分子含氢基团的特征信息,根据此特征信息对样品进行组分分析。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具有快速、准确、不消耗化学试剂,不污染环境等优点,因此该技术在石油化工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传统的近红外油质醇类检测系统为实验室仪器和在线固定式监测仪器,使用InGaAs阵列式检测器,经光栅分光后,照射在阵列光电转换器件上;该类仪器内部需增加参考池,参考池与检测池分别连接光路切换器,光路切换器与光源和近红外检测器光纤连接,光信号每经过一次光路切换器都会有很大的损失,导致信噪比降低,极其复杂的组成,造成体积增大,对现场测量带来十分的不便。由于该类设备内部结构繁琐、光谱重复性差、信噪比低、功耗大、成本高等缺点,难以在化工领域推广。针对相关技术中的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相关技术中的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出一种手持式近红外油质醇类检测系统,可实现快速、准确、便携的检测。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手持式近红外油质醇类检测系统,包括主体外壳,所述主体外壳内分别设置有光源、控制器、电池和检测器,所述主体外壳上分别设置有触控显示器和检测探头,所述检测探头被光传导模块贯穿,所述光传导模块具有两个通道,其中一个所述通道与所述光源相对应,另一个所述通道与所述检测器相对应,所述控制器包括控制板以及主机模块,所述控制板分别连接所述光源、所述主机模块和所述电池,所述主机模块分别连接所述触控显示器和所述检测器。进一步地,所述主体的底部可拆卸地连接有充电底座,所述充电底座包括底座外壳,所述底座外壳内设置有充电板,所述充电板的输入端连接扩展板,所述充电板的输出端通过充电连接器连接所述控制板,所述扩展板上设置有接口,所述接口包括第一USB口、DC充电口、网口和第二USB口中的一种或多种。进一步地,所述底座外壳包括上壳以及与所述上壳可拆卸连接的下壳。进一步地,所述充电连接器与所述充电板顶针接触。进一步地,所述充电板通过软排线连接所述扩展板。进一步地,所述主体外壳包括前壳以及与所述前壳拆卸连接的后壳。进一步地,所述光源包括光源支架、卤钨灯和聚焦镜,所述卤钨灯和所述聚焦镜均固定连接在所述光源支架上,所述卤钨灯与所述聚焦镜相对应,所述光源支架上还设置有与所述卤钨灯相对应的反光罩。进一步地,所述光传导模块为Y型光纤,所述聚焦镜连接所述Y型光纤的入射端,所述检测器连接所述Y型光纤的回收端,所述Y型光纤贯穿所述检测探头并与所述检测探头固定连接。进一步地,所述光源支架、所述检测探头与所述检测器均固定连接在光学元件安装板上,所述控制器固定连接在主板安装板上,所述光学元件安装板与所述主板安装板均固定连接在所述主体外壳内。进一步地,所述控制板与所述光源之间的连接线路上串联有稳压模块。本技术的有益效果:结构简单,主机模块功耗低,在不依赖无线信号的情况下可独立实现现场检测,从而更加稳定、可靠;可实现非接触透反射光谱采集;反光罩和聚焦镜的应用提高了光效率;检测器为单点式检测器,具有光谱重复性好、信噪比高、体积小等特点;通过单点式检测器将现场采集的数据实时分析,让现场检测更加便捷,精确,便于在石油化工领域推广。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手持式近红外油质醇类检测系统的示意图一;图2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手持式近红外油质醇类检测系统的示意图二;图3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手持式近红外油质醇类检测系统的分解图;图4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手持式近红外油质醇类检测系统的电路连接框图;图5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微型光路组件的示意图;图6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手持式近红外油质醇类检测系统的电路图一;图7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手持式近红外油质醇类检测系统的电路图二;图8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手持式近红外油质醇类检测系统的电路图三;图9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手持式近红外油质醇类检测系统的电路图四。图中:010、前壳;011、开关面板;012、触控显示器;013、主板安装板;014、控制器;015、启动开关;016、充电连接器;017、光学元件安装板;018、卤钨灯;019、光源支架;020、聚焦镜;021、检测探头;022、探头固定件;023、电池;024、microUSB线;025、检测器;026、后壳;030、上壳;031、扩展板;032、软排线;033、下壳;034、充电板;0311、第一USB口;0312、DC充电口;0313、网口;0314、第二USB口。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如图1-9所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一种手持式近红外油质醇类检测系统,包括主体外壳,所述主体外壳内分别设置有光源、控制器014、电池023和检测器025,所述主体外壳上分别设置有触控显示器012和检测探头021,所述检测探头021被光传导模块贯穿,所述光传导模块具有两个通道,其中一个所述通道与所述光源相对应,另一个所述通道与所述检测器025相对应,所述控制器014包括控制板以及主机模块,所述控制板分别连接所述光源、所述主机模块和所述电池023,所述主机模块分别连接所述触控显示器012和所述检测器025。在本技术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所述主体的底部可拆卸地连接有充电底座,所述充电底座包括底座外壳,所述底座外壳内设置有充电板034,所述充电板034的输入端连接扩展板031,所述充电板034的输出端通过充电连接器016连接所述控制板,所述扩展板031上设置有接口,所述接口包括第一USB口0311、DC充电口0312、网口0313和第二USB口0314中的一种或多种。在本技术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底座外壳包括上壳030以及与所述上壳030可拆卸连接的下壳033。在本技术的一个具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手持式近红外油质醇类检测系统,包括主体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外壳内分别设置有光源、控制器(014)、电池(023)和检测器(025),所述主体外壳上分别设置有触控显示器(012)和检测探头(021),所述检测探头(021)被光传导模块贯穿,所述光传导模块具有两个通道,其中一个所述通道与所述光源相对应,另一个所述通道与所述检测器(025)相对应,所述控制器(014)包括控制板以及主机模块,所述控制板分别连接所述光源、所述主机模块和所述电池(023),所述主机模块分别连接所述触控显示器(012)和所述检测器(025)。/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手持式近红外油质醇类检测系统,包括主体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外壳内分别设置有光源、控制器(014)、电池(023)和检测器(025),所述主体外壳上分别设置有触控显示器(012)和检测探头(021),所述检测探头(021)被光传导模块贯穿,所述光传导模块具有两个通道,其中一个所述通道与所述光源相对应,另一个所述通道与所述检测器(025)相对应,所述控制器(014)包括控制板以及主机模块,所述控制板分别连接所述光源、所述主机模块和所述电池(023),所述主机模块分别连接所述触控显示器(012)和所述检测器(02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持式近红外油质醇类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外壳的底部可拆卸地连接有底座外壳,所述底座外壳内设置有充电板(034),所述充电板(034)的输入端连接扩展板(031),所述充电板(034)的输出端通过充电连接器(016)连接所述控制板,所述扩展板(031)上设置有接口,所述接口包括第一USB口(0311)、DC充电口(0312)、网口(0313)和第二USB口(0314)中的一种或多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手持式近红外油质醇类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外壳包括上壳(030)以及与所述上壳(030)可拆卸连接的下壳(033)。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手持式近红外油质醇类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连接器(016)与所述充电板(034)顶针接触。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手持式近红外油质醇类检测系统...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江伟庞立波胡爱琴刘伟张文宇程腾王向谊
申请(专利权)人:西派特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