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高变矩比的工程车辆双导轮变矩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652720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15 21:4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用于高变矩比的工程车辆双导轮变矩器,包括有泵轮、涡轮、第一导轮、第二导轮、壳体和连接盘,泵轮、涡轮、第一导轮和第二导轮同轴依次安装在所述壳体中;由发动机带动连接盘旋转,泵轮通过旋转将进入其内部的液压油压入涡轮中,并冲击涡轮叶片,使涡轮旋转,产生的动力由涡轮轴输出;从涡轮出来的液压油,一部分通过变矩器出口经液压油冷却器后进入壳体,并在润滑轴承、齿轮及冷却离合器摩擦片后流回变速器的壳体底部,另一部分经第一导轮、第二导轮传给泵轮,使得液压油在循环园内传递动力;结构简单、安装使用方便快捷,操作省时省力、工作效率高、可有效的保证产品的形位公差和表面粗糙度、适用于大批量生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高变矩比的工程车辆双导轮变矩器
本技术涉及液力变矩器
,尤其涉及一种用于高变矩比的工程车辆双导轮变矩器。
技术介绍
液力变矩器有泵轮、涡轮、导轮以及其他辅助部件组成安装在发动机与变矩箱之间,以液压油(ATF)为工作介质,起传递转矩,变矩及离合的作用,现有的变矩器大多采用双涡轮的结构来实现能量的传递和转换,但是此种结构安装较为复杂,需要考虑产品的行为公差和表面的粗糙度,且效率较低,因此,解决这一类的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问题,本技术提出一种用于高变矩比的工程车辆双导轮变矩器,通过设置有由泵轮、涡轮、第一导轮、第二导轮、壳体和连接盘组成的双导轮变矩器,结构简单、安装使用方便快捷,操作省时省力、工作效率高、可有效的保证产品的形位公差和表面粗糙度、适用于大批量生产。为了实现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高变矩比的工程车辆双导轮变矩器,包括有泵轮、涡轮、第一导轮、第二导轮、壳体和连接盘,所述泵轮、涡轮、第一导轮和第二导轮同轴依次安装在所述壳体中;由发动机带动所述连接盘旋转,使得柴油机的动力通过所述连接盘传给泵轮,所述泵轮通过旋转将进入其内部的液压油压入涡轮中,并冲击涡轮叶片,使涡轮旋转,产生的动力由涡轮轴输出;从涡轮出来的液压油,一部分通过变矩器出口经液压油冷却器后进入壳体,并在润滑轴承、齿轮及冷却离合器摩擦片后流回变速器的壳体底部,另一部分经第一导轮、第二导轮传给泵轮,使得液压油在循环园内传递动力。进一步改进在于:当从涡轮的液体冲向第一导轮和第二导轮的叶片时,第一导轮和第二导轮不转,第一导轮和第二导轮给予液体一定的反作用力矩,并且第一导轮和第二导轮给予液体的反作用力矩和泵轮给予液体的力矩结合在一起全部传给涡轮,从而使涡轮起到了增大扭矩的作用,即变矩。进一步改进在于:当涡轮转速持续增高时,涡轮传给第一导轮的液流方向发生变化至冲击第一导轮背面时,第一导轮和第二导轮在超越离合器的作用下,先后开始旋转,变矩工况变成偶合工况。进一步改进在于:发动机带动连接盘旋转时,液压油自变速器的壳体底部通过过滤网被油泵吸入,从油泵输出的液压油通过液压油滤清器和主调压阀后进入与第一导轮连接的导轮座的进油孔,然后流向泵轮,并且从主调压阀出来的另一路液压油流向变速器的操纵阀。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设置有由泵轮、涡轮、第一导轮、第二导轮、壳体和连接盘组成的双导轮变矩器,结构简单、安装使用方便快捷,操作省时省力、工作效率高、可有效的保证产品的形位公差和表面粗糙度、适用于大批量生产,本技术的双导轮变矩器的变矩比K0≥3.5,效率≥85%,具有自动无级变矩、变速,自动离合,减振隔振,使发动机转动平稳,过载保护,发动机制动,使汽车加速平稳,乘坐舒适,以及操纵方便,行驶安全的特点。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数据曲线图。其中:1-泵轮,2-涡轮,3-第一导轮,4-第二导轮,5-壳体,6-连接盘。具体实施方式为了加深对本技术的理解,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述,本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定。根据图1、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高变矩比的工程车辆双导轮变矩器,包括有泵轮1、涡轮2、第一导轮3、第二导轮4、壳体5和连接盘6,所述泵轮1、涡轮2、第一导轮3和第二导轮4同轴依次安装在所述壳体5中;由发动机带动所述连接盘6旋转,以使得柴油发动机的动力通过所述连接盘6传给泵轮1,所述泵轮1通过旋转将进入其内部的液压油压入涡轮2中,并冲击涡轮叶片,使涡轮旋转,产生的动力由涡轮轴输出;从涡轮2出来的液压油,一部分通过变矩器出口经液压油冷却器后进入壳体5,并在润滑轴承、齿轮及冷却离合器摩擦片后流回变速器的壳体5底部,另一部分经第一导轮3、第二导轮4传给泵轮1,使得液压油在循环园内传递动力。在本实施例中,当从涡轮2的液体冲向第一导轮3和第二导轮4的叶片时,第一导轮3和第二导轮4不转,第一导轮3和第二导轮4给予液体一定的反作用力矩,并且第一导轮和第二导轮4给予液体的反作用力矩和泵轮给予液体的力矩结合在一起全部传给涡轮2。在本实施例中,当涡轮2转速持续增高时,涡轮2传给第一导轮3的液流方向发生变化至冲击第一导轮3背面时,第一导轮3和第二导轮4在超越离合器的作用下,先后开始旋转,变矩工况变成偶合工况。在本实施例中,发动机带动连接盘6旋转时,液压油自变速器的壳体5底部通过过滤网被油泵吸入,从油泵输出的液压油通过液压油滤清器和主调压阀后进入与第一导轮3连接的导轮座的进油孔,然后流向泵轮1,并且从主调压阀出来的另一路液压油流向变速器的操纵阀。本实施例双导轮式液力变矩器的结构设计为自动无级变矩、变速,自动离合,减振隔振,使发动机转动平稳,过载保护,发动机制动,使汽车加速平稳,乘坐舒适,以及操纵方便,行驶安全。输出轴的转速可大于或小于输入轴的转速,两轴的转速差随传递扭矩的大小不同;保证动力机有稳定的工作区,载荷的瞬态变化基本不会反映到动力机上。液力变矩器在额定工况附近效率较高,最高效率为86-92%。本技术操作简单、工作效率高、省时省力,适用于批量生产。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技术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技术的原理,在不脱离本技术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技术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技术范围内。本技术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高变矩比的工程车辆双导轮变矩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有泵轮(1)、涡轮(2)、第一导轮(3)、第二导轮(4)、壳体(5)和连接盘(6),所述泵轮(1)、涡轮(2)、第一导轮(3)和第二导轮(4)同轴依次安装在所述壳体(5)中;由发动机带动所述连接盘(6)旋转,以使得柴油发动机的动力通过所述连接盘(6)传给泵轮(1),所述泵轮(1)通过旋转将进入其内部的液压油压入涡轮(2)中,并冲击涡轮叶片,使涡轮旋转,产生的动力由涡轮轴输出;从涡轮(2)出来的液压油,一部分通过变矩器出口经液压油冷却器后进入壳体(5),并在润滑轴承、齿轮及冷却离合器摩擦片后流回变速器的壳体(5)底部,另一部分经第一导轮(3)、第二导轮(4)传给泵轮(1)。/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高变矩比的工程车辆双导轮变矩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有泵轮(1)、涡轮(2)、第一导轮(3)、第二导轮(4)、壳体(5)和连接盘(6),所述泵轮(1)、涡轮(2)、第一导轮(3)和第二导轮(4)同轴依次安装在所述壳体(5)中;由发动机带动所述连接盘(6)旋转,以使得柴油发动机的动力通过所述连接盘(6)传给泵轮(1),所述泵轮(1)通过旋转将进入其内部的液压油压入涡轮(2)中,并冲击涡轮叶片,使涡轮旋转,产生的动力由涡轮轴输出;从涡轮(2)出来的液压油,一部分通过变矩器出口经液压油冷却器后进入壳体(5),并在润滑轴承、齿轮及冷却离合器摩擦片后流回变速器的壳体(5)底部,另一部分经第一导轮(3)、第二导轮(4)传给泵轮(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高变矩比的工程车辆双导轮变矩器,其特征在于:当从涡轮(2)的液体冲向第一导轮(3)和第二导轮(4)的叶片时,第一导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登水王其元刘小静刘勇
申请(专利权)人:蚌埠华泰液力变矩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