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动力单元用散热舱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651968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15 21:4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柴油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智能动力单元用散热舱结构,包括:散热舱,所述散热舱安装于智能动力单元前端;中冷器,所述中冷器安装于所述散热舱主体框架上部;散热器,所述散热器安装于所述散热舱主体框架上;所述散热器上设有彼此相通第一进水口以及第一出水口,所述智能动力单元的发动机上分别设有彼此相通的第二进水口以及第二出水口,所述第一进水口以及第一出水口分别与第二进水口以及第二出水口相连,形成循环管路;所述发动机的增压器压气机的出气管通过中冷器后与所述发动机的进气管相通。通过采用本方案的散热舱结构,解决了发动机散热器与中冷器未实现集成散热舱设计,占用较多空间尺寸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智能动力单元用散热舱结构
本技术属于柴油机
,具体涉及一种智能动力单元用散热舱结构。
技术介绍
发动机是智能动力单元的核心,智能动力单元能量管理系统匹配将整车传热系统作为一个大的系统进行综合考虑,通过发动机各个热流系统精确的边界参数,对各热流系统温度进行精确控制,保证关键部件和系统安全高效运行,控制优化能量传递过程。散热器、中冷器、冷却风扇、橡胶管、发动机水套、节温器、水泵和补偿水箱构成了冷却系统,承担发动机的散热功效,确保智能动力单元能够稳定高效地输出功率。散热舱的作用是把发动机散热器总成和中冷器集成之后,固定在一起的一种方舱结构,是智能动力单元冷却系统的核心。冷却系统内的冷却液在发动机水套内与发动机的高温机体发生热交换,通过冷却液的循环将热量带到散热器,散热器又与外界空气进行二次热交换,从而保证发动机在正常水温下运行。散热舱把换热之后热空气通过冷却风扇从散热舱内排出,因此散热舱性能的好坏对发动机可靠性、耐久性影响极大。散热舱结构设计的合理性,影响着智能动力单元的整机外形紧凑性和工作可靠性。目前,市场上由发动机和发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智能动力单元用散热舱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n散热舱,所述散热舱包括散热舱主体框架(6),所述散热舱安装于智能动力单元前端;/n中冷器(11),所述中冷器(11)安装于所述散热舱主体框架(6)上部;/n散热器,所述散热器安装于所述散热舱主体框架(6)上,并位于所述中冷器(11)下方;/n所述散热器上设有彼此相通第一进水口以及第一出水口,所述智能动力单元的发动机上分别设有彼此相通的第二进水口以及第二出水口,所述第一进水口以及第一出水口分别与第二进水口以及第二出水口相连,形成循环管路;/n所述发动机的增压器压气机的出气管(4)通过中冷器后与所述发动机的进气管(5)相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智能动力单元用散热舱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散热舱,所述散热舱包括散热舱主体框架(6),所述散热舱安装于智能动力单元前端;
中冷器(11),所述中冷器(11)安装于所述散热舱主体框架(6)上部;
散热器,所述散热器安装于所述散热舱主体框架(6)上,并位于所述中冷器(11)下方;
所述散热器上设有彼此相通第一进水口以及第一出水口,所述智能动力单元的发动机上分别设有彼此相通的第二进水口以及第二出水口,所述第一进水口以及第一出水口分别与第二进水口以及第二出水口相连,形成循环管路;
所述发动机的增压器压气机的出气管(4)通过中冷器后与所述发动机的进气管(5)相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动力单元用散热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器包括主散热器(8)和副散热器(10),所述主散热器(8)设置于所述散热舱主体框架(6)前端,所述副散热器(10)为两个,两个所述副散热器(10)分别设置于中冷器(11)正下方的散热舱主体框架(6)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智能动力单元用散热舱结构,其特征在于,靠近所述主散热器(8)一侧的舱门和所述中冷器(11)顶部的舱门上均开设有百叶窗(1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巴建栋李元帝张立新王香娣王莎张铁辉
申请(专利权)人:陕西北方动力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