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用于砂土地基的浅埋近接隧道支护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651844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15 21:4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适用于砂土地基的浅埋近接隧道支护结构,包括:隧道本体以及支护结构,所述隧道本体包括:第一主洞、第二主洞以及中导洞,所述第二主洞位于第一主洞一侧,所述中导洞施作于第一主洞以及第二主洞之间,所述支护结构包括:高压旋喷桩、中导洞超前支护、中导洞初期支护、中隔墙混凝土、主洞超前支护、主洞初期支护以及二次衬砌混凝土,所述高压旋喷桩位于隧道本体外侧,所述中导洞超前支护位于中导洞上方,所述中导洞初期支护位于中导洞超前支护下方,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公路隧道砂土地层支护技术领域,该支护结构设计合理,施工安全、工序简便,且能够有效解决隧道沉降、变形及冒顶、坍塌的隧道支护结构形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适用于砂土地基的浅埋近接隧道支护结构
本技术涉及公路隧道砂土地层支护
,具体为一种适用于砂土地基的浅埋近接隧道支护结构。
技术介绍
砂土地层隧道施工在我国隧道施工技术中十分困难,由于其自身具有的结构的松散性和自稳能力的极差等特征,往往会导致其在施工过程中以及在运营过程中出现不同程度的质量及安全问题,而在如今城市市区寸土寸金的年代,设计时部分地区受地理条件限制,无法实现大间距分离,因此需设计一些双联拱隧道来解决空间面置不足的问题,但若遇到此类砂土地层,隧道在施工过程中最容易产生漏砂、冒顶、塌方等一发不可收拾的安全危害,安全风险极高,施工进度极慢,同时也存在地基承载力不足、隧道沉陷等危害,若处治不当,运营期间最容易造成隧道整体深陷,带动初支、二衬不同程度破坏以及扭曲、错动,导致支护侵限,严重影响行车安全,社会影响巨大。在传统的设计中,仅限于单洞的稳定性,而未考虑长远的隧道整体的稳定性,在砂土地层中,一是围岩处于松散的地层中,其自身的稳定性和整体性不能够保证隧道处于稳定的基岩内,同时由于它自身存在一有空间便产生流动填充空间的特征,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适用于砂土地基的浅埋近接隧道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隧道本体以及支护结构;/n所述隧道本体包括:中导洞(3)以及分别位于所述中导洞(3)两侧的第一主洞(1)和第二主洞(2);/n所述支护结构包括:高压旋喷桩(4)、主洞超前支护(5)、主洞初期支护(6)、中导洞超前支护(7)、中导洞初期支护(8)、中隔墙混凝土(9)以及二次衬砌混凝土(10);/n所述高压旋喷桩(4)位于隧道本体外侧,所述中导洞超前支护(7)位于中导洞(3)上方,所述中导洞初期支护(8)位于中导洞超前支护(7)下方,且所述中导洞初期支护(8)位于中导洞(3)顶端,所述中隔墙混凝土(9)位于中导洞(3)内部,所述主洞超...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适用于砂土地基的浅埋近接隧道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隧道本体以及支护结构;
所述隧道本体包括:中导洞(3)以及分别位于所述中导洞(3)两侧的第一主洞(1)和第二主洞(2);
所述支护结构包括:高压旋喷桩(4)、主洞超前支护(5)、主洞初期支护(6)、中导洞超前支护(7)、中导洞初期支护(8)、中隔墙混凝土(9)以及二次衬砌混凝土(10);
所述高压旋喷桩(4)位于隧道本体外侧,所述中导洞超前支护(7)位于中导洞(3)上方,所述中导洞初期支护(8)位于中导洞超前支护(7)下方,且所述中导洞初期支护(8)位于中导洞(3)顶端,所述中隔墙混凝土(9)位于中导洞(3)内部,所述主洞超前支护(5)位于第一主洞(1)以及第二主洞(2)上方,所述主洞初期支护(6)位于主洞超前支护(5)下方,且所述主洞初期支护(6)位于第一主洞(1)以及第二主洞(2)顶端,所述二次衬砌混凝土(10)位于第一主洞(1)以及第二主洞(2)内部,且位于第一主洞(1)以及第二主洞(2)顶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用于砂土地基的浅埋近接隧道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洞初期支护(6)为复合式衬砌结构(11),所述复合式衬砌结构(11)由钢拱架、注浆导...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虎平高中俊秦亮王军刘超亢小雪佘金龙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市政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