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降噪通风凸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651606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15 21:4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建筑凸窗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降噪通风凸窗,包括设于建筑外墙的两侧侧板、隔音窗体以及通风窗体,所述隔音窗体位于两侧所述侧板之间,所述通风窗体设于所述侧板上,所述侧板沿着背向所述隔音窗体方向延伸有面板,所述面板与所述建筑外墙之间形成用于安装吸音结构的通道。当外面环境噪音较大时,可关闭所述隔音窗体,打开所述通风窗体进行通风,隔绝大部分临街直达噪声,自然风从两侧所述通风窗体进入室内,携带的噪声经过所述面板与所述建筑外墙之间的吸音结构多次反射吸收,有效的降低了噪声通过所述通风窗体进入住宅室内空间,保证了在自然通风的同时,使得住宅室内环境保持安静。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降噪通风凸窗
本技术涉及建筑凸窗
,特别是涉及一种降噪通风凸窗。
技术介绍
凸窗是指将窗凸出在建筑墙面之外的一种外窗,可以扩展室内空间,开阔视野、丰富建筑立面,因此越来越多的建筑采用了凸窗设计。目前城市环境的噪声污染等越来越严重。对于城市住宅,各类噪声尤其是道路交通噪声已经成为困扰人们正常生活、工作、学习的重要因素。居民为了减少噪声的困扰,需要关闭外窗,并且采用隔声性能好的外窗,但是关闭外窗就无法利用自然通风来改善室内空气,也影响了室内空气质量。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实现凸窗在自然通风时进行吸音降噪。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降噪通风凸窗,包括设于建筑外墙的两侧侧板、隔音窗体以及通风窗体,所述隔音窗体位于两侧所述侧板之间,所述通风窗体设于所述侧板上,所述隔音窗体和所述通风窗体在打开状态时均通向室内,所述侧板沿着背向所述隔音窗体方向延伸有面板,所述面板与所述建筑外墙之间形成用于安装吸音结构的通道。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吸音结构包括设于所述面板上的第一吸音板以及设于所述建筑外墙的第二吸音板,所述第一吸音板和所述第二吸音板相对设置。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吸音板和所述第二吸音板的表面均设有凹凸点。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吸音板的高度和所述第二吸音板的高度大于所述通风窗体的高度。作为优选方案,所述面板不平行于所述建筑外墙。作为优选方案,所述侧板的一侧设于所述建筑外墙上,所述侧板的另一侧设有所述面板,以使所述建筑外墙、所述侧板和所述面板半围合成横截面为U型的结构。作为优选方案,两侧所述侧板之间设有两个飘板,所述侧板和所述飘板围合成用于安装所述隔音窗体的矩形框。作为优选方案,所述飘板的宽度和所述侧板的宽度相一致,所述隔音窗体与所述面板位于同一平面上。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建筑外墙、所述侧板、所述面板和所述飘板为钢筋混凝土浇筑成一体。本技术所提供的一种降噪通风凸窗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在所述隔音窗体的两侧设有通风窗体,当外面环境噪音较大时,可关闭所述隔音窗体,打开所述通风窗体进行通风,隔绝大部分临街直达噪声,自然风从两侧所述通风窗体进入室内,携带的噪声经过所述面板与所述建筑外墙之间的吸音结构多次反射吸收,有效的降低了噪声通过所述通风窗体进入住宅室内空间,保证了在自然通风的同时,使得住宅室内环境保持安静。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优先实施例的降噪通风凸窗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优先实施例的降噪通风凸窗剖视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优先实施例的降噪通风凸窗正视结构示意图。图中:1.建筑外墙;2.侧板;3.隔音窗体;4.通风窗体;5.面板;6.第一吸音板;7.第二吸音板;8.飘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技术,但不用来限制本技术的范围。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应当理解的是,本技术中采用术语“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焊接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如图1至图3所示,本技术优选实施例的提供了一种降噪通风凸窗,包括设于建筑外墙1的两侧侧板2、隔音窗体3以及通风窗体4,所述隔音窗体3位于两侧所述侧板2之间,所述通风窗体4设于所述侧板2上,所述隔音窗体3和所述通风窗体4在打开状态时均通向室内,所述侧板2沿着背向所述隔音窗体3方向延伸有面板5,所述面板5与所述建筑外墙1之间形成用于安装吸音结构的通道。基于上述技术特征的降噪通风凸窗,在所述隔音窗体3的两侧设有通风窗体4,当外面环境噪音较大时,可关闭所述隔音窗体3,打开所述通风窗体4进行通风,隔绝大部分临街直达噪声,自然风从两侧所述通风窗体4进入室内,携带的噪声经过所述面板5与所述建筑外墙1之间的吸音结构多次反射吸收,有效的降低了噪声通过所述通风窗体4进入住宅室内空间,保证了在自然通风的同时,使得住宅室内环境保持安静。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吸音结构包括设于所述面板5上的第一吸音板6以及设于所述建筑外墙1的第二吸音板7,所述第一吸音板6和所述第二吸音板7相对设置,也就是所述第一吸音板6设于所述面板5的内侧面,所述第二吸音板7设于所述建筑外墙1的外侧面,自然风通过通道进入室内环境,而携带的噪声则经过所述第一吸音板6和所述第二吸音板7之间的多次反射吸收,达到吸音减噪的目的,其中,所述吸音结构体为具有良好消声降噪性能的结构,包括但不限于吸音尖劈、薄板吸声结构、多孔材料吸声结构、穿孔板共振吸音结构、以及其他板状吸声结构。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吸音板6和所述第二吸音板7的表面均设有凹凸点,能达到更好吸收噪音的效果,所述第一吸音板6和所述第二吸音板7藏于所述通道内,避免外露,影响建筑整体的美观性。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吸音板6的高度和所述第二吸音板7的高度大于所述通风窗体4的高度,也可以对所述通风窗体4上面的噪声进行吸收降噪,达到更好的降噪效果。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面板5不平行于所述建筑外墙1,使得所述第一吸音板6倾斜于所述第二吸音板7,保证通风效果的同时,让噪声经过更多反射吸收,进一步提高降噪效果。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侧板2的一侧设于所述建筑外墙1上,所述侧板2的另一侧设有所述面板5,以使所述建筑外墙1、所述侧板2和所述面板5半围合成横截面为U型的结构,使得该凸窗整体美观性强,对所述通风窗体4和所述吸音结构起到隐藏作用。在本实施例中,两侧所述侧板2之间设有两个飘板8,所述侧板2和所述飘板8围合成用于安装所述隔音窗体3的矩形框,便于对所述隔音窗体3进行安装,其中,所述隔音窗体3为具有良好隔音性能的窗体,包括但不局限于双层窗、中空玻璃窗、夹胶玻璃窗或多层玻璃窗,所述通风窗体4为可开启窗。进一步的,所述飘板8的宽度和所述侧板2的宽度相一致,所述隔音窗体3与所述面板5位于同一平面上,使得所述隔音窗体3安装于所述侧板2的外侧,并使得所述隔音窗体3与所述面板5位于同一平面上,凸窗整体更加整齐紧凑,所述通风窗体4位于所述面板5和所述建筑外墙1之间,保证所述通风窗体4在打开时,自然风能够通过所述通风窗体4进入室内环境。进一步的,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降噪通风凸窗,其特征在于,包括设于建筑外墙的两侧侧板、隔音窗体以及通风窗体,所述隔音窗体位于两侧所述侧板之间,所述通风窗体设于所述侧板上,所述隔音窗体和所述通风窗体在打开状态时均通向室内,所述侧板沿着背向所述隔音窗体方向延伸有面板,所述面板与所述建筑外墙之间形成用于安装吸音结构的通道。/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降噪通风凸窗,其特征在于,包括设于建筑外墙的两侧侧板、隔音窗体以及通风窗体,所述隔音窗体位于两侧所述侧板之间,所述通风窗体设于所述侧板上,所述隔音窗体和所述通风窗体在打开状态时均通向室内,所述侧板沿着背向所述隔音窗体方向延伸有面板,所述面板与所述建筑外墙之间形成用于安装吸音结构的通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降噪通风凸窗,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音结构包括设于所述面板上的第一吸音板以及设于所述建筑外墙的第二吸音板,所述第一吸音板和所述第二吸音板相对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降噪通风凸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吸音板和所述第二吸音板的表面均设有凹凸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佳瑞黎加纯邓宝瑜欧阳健黄诚杨小威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博意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