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金属管组件及框架柱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650413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15 21: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建筑结构技术领域,公开一种金属管组件及框架柱,通过将第一焊接端与第二焊接端相对设置,第一金属管组件中的第一内衬件凸出于第一焊接端的端面,并与第二内衬件抵接,第二内衬件于第二焊接端的端面平齐,此时,第一焊接端的端面和第二焊接端的端面之间具有一定焊接间隙,再对第一焊接端外侧边处的第一坡口进行焊接,即可实现第一金属管和第二金属管的焊接,整个过程,无需将第一内衬件插入到第二金属管中,并且第一内衬件内置于第一焊接端内侧壁,第二内衬件内置于第二焊接端内侧壁,对第一坡口焊接后不易存在缺陷。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金属管组件及框架柱
本技术涉及建筑结构
,特别涉及一种金属管组件及框架柱。
技术介绍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常需要将两个钢管对焊,现有技术中,通常是在一个钢管的焊接端内壁焊接好一个内衬板,再将该具有内衬板的钢管与另一个钢管对接,将第一个钢管的上的内衬板插入到后一个钢管中,但是,这样操作,一旦第一个钢管的内衬板焊接略有偏差,就会导致内衬板无法插入后一个钢管中,导致后一钢管中无内衬板,无法对两个钢管焊接,或者焊接后有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金属管组件及支持梁,用于缓解两个金属管在对接时一个金属管上的内衬板无法插入另一个金属管导致的内衬板不到位无法焊接或者焊接后有缺陷的技术问题。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以下技术方案:一种金属管组件包括:第一金属管,具有第一焊接端,且所述第一焊接端外侧边形成有第一坡口;第一内衬件,形成于所述第一焊接端的内侧壁,所述第一内衬件的外端凸出于所述第一焊接端的端面。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一内衬件的外端凸出于所述第一焊接端的端面的距离为2mm至3mm。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一内衬件形成有第二坡口,所述第一坡口的坡面与所述第二坡口的坡面平齐。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一内衬件呈沿所述第一焊接端内侧壁周向延伸的管状结构。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一内衬件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内衬件沿所述第一焊接端的内侧壁周向连续分布。一种金属管组件,包括:第二金属管,具有第二焊接端;第二内衬件,形成于所述第二焊接端的内侧壁,所述第二内衬件的外端面与所述第二焊接端的端面平齐。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二内衬件呈沿所述第二焊接端内侧壁周向延伸的管状结构。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二内衬件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二内衬件沿所述第二焊接端的内侧壁周向连续分布。一种框架柱,包括第一金属管组件和第二金属管组件,其中,第一金属管组件为第一种技术方案所述的金属管组件,第二金属管组件为第二种技术方案所述的金属管组件;所述第一焊接端与所述第二焊接端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内衬件抵接于所述第二内衬件。通过将第一焊接端与第二焊接端相对设置,第一金属管组件中的第一内衬件凸出于第一焊接端的端面,并与第二内衬件抵接,第二内衬件于第二焊接端的端面平齐,此时,第一焊接端的端面和第二焊接端的端面之间具有一定焊接间隙,再对第一焊接端外侧边处的第一坡口进行焊接,即可实现第一金属管和第二金属管的焊接,整个过程,无需将第一内衬件插入到第二金属管中,并且第一内衬件内置于第一焊接端内侧壁,第二内衬件内置于第二焊接端内侧壁,对第一坡口焊接后不易存在缺陷。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一金属管的管厚和所述第二金属管的管厚相同,所述第一内衬件沿所述第一金属管的径向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二内衬件沿所述第二金属管的径向的厚度。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一内衬件沿所述第一金属管的径向的厚度比所述第二内衬件沿所述第二金属管的径向的厚度小2mm至3mm。附图说明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框架柱临时固定装置对第一金属管和第二金属管进行固定时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A方向的视图;图3为图1中B-B方向的剖视图;图4为图1中C处局部放大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框架柱临时固定装置,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的装置对两个需要焊接的金属管进行临时固定。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框架柱临时固定装置,框架柱包括第一金属管10和第二金属管20,二者均可以是钢管,第一金属管10具有第一焊接端12,第二金属管20具有第二焊接端22,第一焊接端12和第二焊接端22相对设置,该框架柱临时固定装置包括:第一夹具组件,第一夹具组件包括用于夹持在第一金属管10相对两侧的第一夹持件71和第二夹持件72,以及,用于将第一夹持件71和第二夹持件72相对固定的第一紧固件30;第二夹具组件,第二夹具组件包括用于夹持在第二金属管20相对两侧的第三夹持件73和第四夹持件74,以及,用于将第三夹持件73和第四夹持件74相对固定的第二紧固件40,其中,第三夹持件73用于和第一夹持件71相对设置,第四夹持件74用于和第二夹持件72相对设置;第三紧固件50,用于将第一夹持件71和第三夹持件73相对固定;第四紧固件60,用于将第二夹持件72和第四夹持件74相对固定。在对第一金属管10和第二金属管20进行临时固定时,先使第一焊接端12和第二焊接端22相对设置,然后将第一夹持件71和第二夹持件72分别放置在第一金属管10相对的两侧,利用第一紧固件30将第一夹持件71和第二夹持件72相对固定,以将第一金属管10夹紧固定,同时,将第三夹持件73和第四夹持件74分别放置在第二金属管20相对的两侧,利用第二紧固件40使第三夹持件73和第四夹持件74相对固定,将第二金属管20夹紧固定,再利用第三紧固件50将第一夹持件71和第三夹持件73相对固定,第四紧固件60将第二夹持件72和第四夹持件74相对固定,就实现了第一金属管10和第二金属管20的临时定位,即可对第一金属管10和第二金属管20进行焊接操作,整个框架柱临时固定装置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示例性地,在图1至图3中,第一夹持件71、第二夹持件72、第三夹持件73和第四夹持件74均可以是槽钢;其中,第一夹持件71和第二夹持件72均用于通过各自的腹板与第一金属管10的侧壁接触;第三夹持件73和第四夹持件74均用于通过各自的腹板与第一金属管10的侧壁接触;第三紧固件50用于将第一夹持件71的两个翼缘和第三夹持件73的两个翼缘相对固定;第四紧固件60用于将第三夹持件73的两个翼缘和第四夹持件74的两个翼缘相对固定。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每个槽钢的两个翼缘之间均具有加劲肋,如第一夹持件71的两个翼缘之间的加劲肋81,第三夹持件73的两个翼缘之间的加劲肋82,当第三紧固件50对第一夹持件71的两个翼缘,以及第三夹持件73的两个翼缘施加紧固力时,加劲肋81可防止第一夹持件71的两个翼缘被挤压变形,加劲肋82可防止第三夹持件73的两个翼缘被挤压变形。具体地,第一夹持件71、第二夹持件72、第三夹持件73和第四夹持件74均采用20#至30#的槽钢,以确保既能够对第一金属管10和第二金属管20进行稳定定位,又不至于浪费物料。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请参考图1至图3,第一紧固件30和第二紧固件40均为螺杆螺母组件,如第一紧固件30采用螺杆32、螺母31和螺母33将第一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金属管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n第一金属管,具有第一焊接端,且所述第一焊接端外侧边形成有第一坡口;/n第一内衬件,形成于所述第一焊接端的内侧壁,所述第一内衬件的外端凸出于所述第一焊接端的端面。/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金属管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金属管,具有第一焊接端,且所述第一焊接端外侧边形成有第一坡口;
第一内衬件,形成于所述第一焊接端的内侧壁,所述第一内衬件的外端凸出于所述第一焊接端的端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金属管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内衬件的外端凸出于所述第一焊接端的端面的距离为2mm至3mm。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金属管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内衬件形成有第二坡口,所述第一坡口的坡面与所述第二坡口的坡面平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金属管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内衬件呈沿所述第一焊接端内侧壁周向延伸的管状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金属管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内衬件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内衬件沿所述第一焊接端的内侧壁周向连续分布。


6.一种金属管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二金属管,具有第二焊接端;
第二内衬件,形成于所述第二焊接端的内侧壁,所述第二内衬件的外端面与所述第二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轶王智利赵鹏顺
申请(专利权)人:鞍钢中电建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