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单跨分离式柔性拦挡网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649736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15 21: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边坡防护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单跨分离式柔性拦挡网,包括间隔布设在坡面的若干根立柱,每根立柱的底部均设有基座,每根立柱的柱顶四面分别设有第一卸扣,上坡面侧的第一卸扣通过上拉锚绳与第一基础锚杆连接;相邻两根立柱彼此相对的一侧的第一卸扣通过上支撑绳连接;每个基座两侧分别设有第二卸扣,相邻两个基座的第二卸扣分别通过下支撑绳连接;两端的基座通过端侧下拉绳与第二基础锚杆连接,两端的立柱通过端侧上拉绳与对应的第二基础锚杆连接;上支撑绳和下支撑绳之间设有柔性拦挡网。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单跨分离式柔性拦挡网采用单跨系统作为受力单元,单跨受冲击荷载及变形传递不影响相邻其它跨,可以减小系统的维护维修工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单跨分离式柔性拦挡网
本技术属于边坡防护
,具体涉及一种单跨分离式柔性拦挡网。
技术介绍
近年来,边坡落石对交通安全和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柔性被动防护网在落石防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柔性防护系统主要分为主动柔性防护系统和被动柔性防护系统。其中,被动防护系统是由环形网(需拦截小块落石时附加一层格栅网)、固定系统(包含锚杆、拉锚绳、基座和支撑绳)、消能器、立柱四个主要部分构成。钢柱和环形网连接组合构成一个整体,对所防护的区域形成面防护,从而实现崩塌岩石的拦截,起到边坡防护作用。系统的柔性和拦截强度足以吸收和分散传递预计的落石冲击动能,消能器的设计和采用使系统的抗冲击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适用于有缓冲地带的高山峻岭,把岩崩、飞石、雪崩、泥石流拦截在被保护设施之外,避开灾害对设施的毁坏。现有的被动拦截网,一般有多跨组成一道拦截系统,基座、立柱按照一定间距设置形成一排支撑点,上支撑绳贯通通过每跨立柱顶部节点,两端锚固于坡面基础;下支撑绳贯通通过每跨基座节点,两端锚固于坡面基础;立柱与基座之间采用单铰连接,仅能实现系统面外单方向转动,当落石下坠冲击金属网片时,荷载传递到上、下支撑绳,然后由支撑绳传递到相邻跨,最后传递到坡面基础,立柱和基座起支撑和传递荷载的作用。在整个传力过程中,支撑绳对立柱有转动荷载与系统面外偏转荷载,通常会导致立柱扭转弯曲破坏,目前是通过加大钢柱截面,提高抗弯、抗扭转性能解决,不经济,效果也不好;以多跨为整体受力单元,在任意一跨受到冲击时,荷载都会通过上、下支撑绳传递到各跨,同一根支撑绳串联的每跨消能器都会传递相同荷载,消能器启动及变形的传递,造成消能器能量耗散的浪费,增加维护更换费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单跨分离式柔性拦挡网,以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一个或多个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单跨分离式柔性拦挡网,包括间隔布设在坡面的若干根立柱,每根立柱的底部均设置有基座,且每个所述基座均固结于坡面;每根所述立柱的柱顶四面分别设置有第一卸扣,其中,上坡面侧的所述第一卸扣分别与两根上拉锚绳的一端连接,每根所述上拉锚绳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一基础锚杆连接,每根所述上拉锚绳上还设置有第一消能器;相邻两根所述立柱彼此相对的一侧的所述第一卸扣分别通过上支撑绳连接,每段所述上支撑绳均设置有第二消能器;每个所述基座沿布设方向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二卸扣,相邻两个所述基座的所述第二卸扣分别通过下支撑绳连接,每段所述下支撑绳均设置有第三消能器;位于布设方向两端的所述基座通过其上的所述第二卸扣与端侧下拉绳连接,所述端侧下拉绳的另一端与第二基础锚杆连接,位于布设方向两端的所述立柱通过其顶部外侧的所述第一卸扣与端侧上拉绳连接,所述端侧上拉绳的另一端与对应的所述第二基础锚杆连接;所述上支撑绳和所述下支撑绳之间设置有柔性拦挡网。进一步的,每个所述基座均通过地脚锚杆与坡面锚固连接。进一步的,所述立柱与所述基座之间铰接连接。进一步的,所述基座上转动设置有基座耳板,所述立柱与所述基座耳板之间铰接连接。进一步的,所述基座耳板的底部设置有载转板,所述基座的顶部设置有载转盖板,所述载转盖板与所述基座之间形成载转板容纳腔,所述载转板卡设于所述载转板容纳腔中并能绕其自身中心转动。进一步的,所述载转盖板与所述基座之间焊接连接。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消能器设置于每段所述上支撑绳的中部,所述第三消能器设置于每段所述下支撑绳的中部。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卸扣与所述立柱铰接连接,所述第二卸扣与所述基座铰接连接。进一步的,所述柔性拦挡网包括环形网片和格栅网片,所述环形网片分别与所述上支撑绳和所述下支撑绳连接,所述格栅网片贴附于所述环形网片的上坡面,并与所述环形网片固定连接。进一步的,所述格栅网片与所述环形网片之间采用绑扎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或优点:本技术所提供的单跨分离式柔性拦挡网采用单跨系统作为受力单元,单跨受冲击荷载及变形传递不影响相邻其它跨,可以减小系统的维护维修工作,减小消能器的更换使用,拦挡网系统维护更简单,更经济。参照后文的说明和附图,详细公开了本技术的特定实施方式,指明了本技术的原理可以被采用的方式。应该理解,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在范围上并不因而受到限制。在所附权利要求的精神和条款的范围内,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包括许多改变、修改和等同。针对一种实施方式描述和/或示出的特征可以以相同或类似的方式在一个或更多个其它实施方式中使用,与其它实施方式中的特征相组合,或替代其它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应该强调,术语“包括/包含”在本文使用时指特征、整件、步骤或组件的存在,但并不排除一个或更多个其它特征、整件、步骤或组件的存在或附加。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省略柔性拦挡网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的俯视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的横截面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基座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基座的俯视图;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基座的剖视图。上述附图中,附图标记对应的部件名称如下:1-立柱;2-基座;3-第一卸扣;4-上拉锚绳;5-第一基础锚杆;6-第一消能器;7-上支撑绳;8-第二消能器;9-第二卸扣;10-下支撑绳;11-第三消能器;12-端侧下拉绳;13-第二基础锚杆;14-端侧上拉绳;15-地脚锚杆;16-基座耳板;17-载转板;18-载转盖板;19-环形网片;20-格栅网片。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在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技术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惯常理解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单跨分离式柔性拦挡网,其特征在于,包括间隔布设在坡面的若干根立柱,每根立柱的底部均设置有基座,且每个所述基座均固结于坡面;每根所述立柱的柱顶四面分别设置有第一卸扣,其中,上坡面侧的所述第一卸扣分别与两根上拉锚绳的一端连接,每根所述上拉锚绳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一基础锚杆连接,每根所述上拉锚绳上还设置有第一消能器;相邻两根所述立柱彼此相对的一侧的所述第一卸扣分别通过上支撑绳连接,每段所述上支撑绳均设置有第二消能器;每个所述基座沿布设方向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二卸扣,相邻两个所述基座的所述第二卸扣分别通过下支撑绳连接,每段所述下支撑绳均设置有第三消能器;位于布设方向两端的所述基座通过其上的所述第二卸扣与端侧下拉绳连接,所述端侧下拉绳的另一端与第二基础锚杆连接,位于布设方向两端的所述立柱通过其顶部外侧的所述第一卸扣与端侧上拉绳连接,所述端侧上拉绳的另一端与对应的所述第二基础锚杆连接;所述上支撑绳和所述下支撑绳之间设置有柔性拦挡网。/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单跨分离式柔性拦挡网,其特征在于,包括间隔布设在坡面的若干根立柱,每根立柱的底部均设置有基座,且每个所述基座均固结于坡面;每根所述立柱的柱顶四面分别设置有第一卸扣,其中,上坡面侧的所述第一卸扣分别与两根上拉锚绳的一端连接,每根所述上拉锚绳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一基础锚杆连接,每根所述上拉锚绳上还设置有第一消能器;相邻两根所述立柱彼此相对的一侧的所述第一卸扣分别通过上支撑绳连接,每段所述上支撑绳均设置有第二消能器;每个所述基座沿布设方向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二卸扣,相邻两个所述基座的所述第二卸扣分别通过下支撑绳连接,每段所述下支撑绳均设置有第三消能器;位于布设方向两端的所述基座通过其上的所述第二卸扣与端侧下拉绳连接,所述端侧下拉绳的另一端与第二基础锚杆连接,位于布设方向两端的所述立柱通过其顶部外侧的所述第一卸扣与端侧上拉绳连接,所述端侧上拉绳的另一端与对应的所述第二基础锚杆连接;所述上支撑绳和所述下支撑绳之间设置有柔性拦挡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跨分离式柔性拦挡网,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基座均通过地脚锚杆与坡面锚固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跨分离式柔性拦挡网,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与所述基座之间铰接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单跨分离式...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要强邹银先邹凤钗裴莉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省罗勒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贵州省地质环境监测院贵州省环境地质研究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