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酰胺膜层合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644839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15 21:36
本公开涉及聚酰胺嵌段共聚物和包含其的聚酰胺膜。根据本公开的聚酰胺嵌段共聚物使得能够提供在无色透明的同时表现出优异的机械特性的聚酰胺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聚酰胺膜层合体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本申请要求于2018年5月4日向韩国知识产权局提交的韩国专利申请第10-2018-0051930号的权益,其公开内容通过以其整体引用的方式并入本文。本公开涉及聚酰胺膜层合体。
技术介绍
芳族聚酰亚胺树脂是大部分具有非晶结构的聚合物,并且由于其刚性链结构而表现出优异的耐热性、耐化学性、电特性和尺寸稳定性。聚酰亚胺树脂被广泛用作电/电子材料。然而,聚酰亚胺树脂在使用上具有许多限制,因为其由于存在于酰亚胺链中的π电子的CTC(chargetransfercomplex,电荷转移配合物)的形成而呈深棕色。为了解决所述限制并获得无色透明的聚酰亚胺树脂,已提议以下方法:通过引入强吸电子基团例如三氟甲基(-CF3)来限制π电子的移动的方法,通过将砜基(-SO2-)、醚基(-O-)等引入主链中以制成弯曲结构来减少CTC形成的方法,或者通过引入脂族环状化合物来抑制形成π电子的共振结构的方法。然而,由于弯曲结构或脂族环状化合物,根据前述提议的聚酰亚胺树脂难以表现出足够的耐热性,并且使用其制备的膜仍具有限制,例如差的机械特性。另一方面,近年来,已经开发了具有聚酰胺单元结构的聚酰胺共聚物以改善聚酰亚胺的耐刮擦性。然而,当通过涂覆聚酰胺共聚物形成膜时,由于共聚物的高结晶度,雾度和黄度指数增加。特别地,该现象随着膜变得更厚而变得严重,并且需要用于改善它的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技术问题本公开旨在提供在具有优异的光学特性的同时表现出优异的机械特性的聚酰胺膜层合体。技术方案提供了聚酰胺膜层合体,其包括:A)第一聚酰胺树脂层,所述第一聚酰胺树脂层包含根据芳族二氨基和苯-二羰基的酰胺键,其中苯-1,3-二羰基相对于苯-1,3-二羰基和苯-1,4-二羰基的总和的比率为20mol%或更小,以及B)第二聚酰胺树脂层,所述第二聚酰胺树脂层形成在第一聚酰胺树脂层的至少一个表面上并且包含根据芳族二氨基和苯-二羰基的酰胺键,其中苯-1,3-二羰基相对于苯-1,3-二羰基和苯-1,4-二羰基的总和的比率大于20mol%。在下文中,将更详细地描述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案的聚酰胺膜层合体。除非明确表述,否则术语仅用于指具体实施方案,并不旨在限制本公开。除非上下文不同地表述,否则本公开的单数表述可以包括复数表述。本公开的术语“包括”、“包含”等用于指定某些特征、区域、整数、步骤、操作、要素和/或组分,并且这些不排除存在或添加其他的某些特征、区域、整数、步骤、操作、要素和/或组分。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案,提供了聚酰胺膜层合体,其包括:A)第一聚酰胺树脂层,所述第一聚酰胺树脂层包含根据芳族二氨基和苯-二羰基的酰胺键,其中苯-1,3-二羰基相对于苯-1,3-二羰基和苯-1,4-二羰基的总和的比率为20mol%或更小,以及B)第二聚酰胺树脂层,所述第二聚酰胺树脂层形成在第一聚酰胺树脂层的至少一个表面上并且包含根据芳族二氨基和苯-二羰基的酰胺键,其中苯-1,3-二羰基相对于苯-1,3-二羰基和苯-1,4-二羰基的总和的比率大于20mol%。作为本专利技术人研究的结果,当通过使芳族二胺单体的胺部分与基于苯-二羰基的单体(例如邻苯二甲酰氯)的羰基反应来制备聚酰胺共聚物、使用其的膜或膜层合体时,确定通过将各树脂层中使用的聚酰胺中的苯-1,3-二羰基(或间苯二甲酰基单元,源于间苯二甲酰氯的单元,IPC)与苯-1,4-二羰基(或对苯二甲酰基单元,源于对苯二甲酰氯的单元,TPC)的比率调节至特定的范围,共聚物可以用于柔性显示装置等,因为其在具有柔性结构的同时在强度和硬度上没有大的损失。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案,聚酰胺膜层合体I)呈包括第一聚酰胺树脂层和第二聚酰胺树脂层的层合体的形式,以及II)第一聚酰胺树脂层包含第一聚酰胺共聚物,第二聚酰胺树脂层包含第二聚酰胺共聚物,III)第一聚酰胺共聚物和第二聚酰胺共聚物各自独立地为包含以下二者的聚酰胺共聚物:A.其中芳族二胺单体的胺基和基于间苯二甲酰基的单体的羰基形成酰胺键的酰胺重复单元(在下文中,称为第一酰胺重复单元),和B.其中芳族二胺单体的胺基和基于对苯二甲酰基的单体的羰基形成酰胺键的酰胺重复单元(在下文中,称为第二酰胺重复单元);C.然而,第一聚酰胺和第二聚酰胺以彼此不同的比率包含第一酰胺重复单元和第二酰胺重复单元。在本文中,在聚酰胺树脂层合体中,苯-1,3-二羰基相对于源自基于间苯二甲酰基的单体的苯-1,3-二羰基和源自基于对苯二甲酰基的单体的苯-1,4-二羰基的总和的比率为20mol%或更小的聚酰胺共聚物被称为第一聚酰胺共聚物,由此构成的树脂层被称为第一聚酰胺树脂层。此外,在聚酰胺树脂层合体中,苯-1,3-二羰基相对于源自基于间苯二甲酰基的单体的苯-1,3-二羰基和源自基于对苯二甲酰基的单体的苯-1,4-二羰基的总和的比率大于20mol%的聚酰胺共聚物被称为第二聚酰胺共聚物,由此构成的树脂层被称为第二聚酰胺树脂层。参照上述酰胺重复单元,可以看出,在第一聚酰胺树脂层的第一聚酰胺共聚物中,第一酰胺重复单元相对于第一酰胺重复单元和第二酰胺重复单元的总和的比率为20mol%或更小,而在第二聚酰胺树脂层的第二聚酰胺共聚物中,第一酰胺重复单元相对于第一酰胺重复单元和第二酰胺重复单元的总和的比率大于20mol%。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案,在第一聚酰胺树脂层中,苯-1,3-二羰基相对于苯-1,3-二羰基和苯-1,4-二羰基的总和的比率可以为约2mol%至约20mol%,优选约2mol%至约5mol%。在第一聚酰胺树脂层中,苯-1,3-二羰基相对于苯-1,3-二羰基和苯-1,4-二羰基的总和的比率可以大于约20mol%且为约40mol%或更小。源自苯-1,3-二羰基(基于间苯二甲酰基的)单体(IPC)的重复单元由于弯曲的分子几何结构而可能妨碍聚合物中的链堆积和排列。此外,其可以扩大聚酰胺共聚物中的非晶区域,从而改善聚酰胺膜的光学特性和耐折性。源自苯-1,4-二羰基(基于对苯二甲酰基的)单体(TPC)的重复单元由于线性的分子几何结构而可以保持聚合物中的链堆积和排列。此外,其可以扩大聚酰胺共聚物中的结晶区域,从而改善聚酰胺膜的表面硬度和机械特性。因此,其中苯-1,3-二羰基相对于苯-1,3-二羰基和苯-1,4-二羰基的总和的比率为约20mol%或更小的第一聚酰胺共聚物和由其构成的第一聚酰胺树脂层可以赋予聚酰亚胺膜层合体相对良好的表面硬度和机械特性。此外,其中苯-1,3-二羰基相对于苯-1,3-二羰基和苯-1,4-二羰基的总和的比率大于约20mol%的第二聚酰胺共聚物和由其构成的第二聚酰胺树脂层可以赋予聚酰亚胺膜层合体相对良好的光学特性和耐折性。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案,优选地,第一聚酰胺树脂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聚酰胺膜层合体,包括/nA)/n第一聚酰胺树脂层,所述第一聚酰胺树脂层包含根据芳族二氨基和苯-二羰基的酰胺键,/n其中苯-1,3-二羰基相对于苯-1,3-二羰基和苯-1,4-二羰基的总和的比率为20mol%或更小,以及/nB)/n第二聚酰胺树脂层,所述第二聚酰胺树脂层形成在所述第一聚酰胺树脂层的至少一个表面上并且包含根据芳族二氨基和苯-二羰基的酰胺键,/n其中苯-1,3-二羰基相对于苯-1,3-二羰基和苯-1,4-二羰基的总和的比率大于20mol%。/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80504 KR 10-2018-00519301.一种聚酰胺膜层合体,包括
A)
第一聚酰胺树脂层,所述第一聚酰胺树脂层包含根据芳族二氨基和苯-二羰基的酰胺键,
其中苯-1,3-二羰基相对于苯-1,3-二羰基和苯-1,4-二羰基的总和的比率为20mol%或更小,以及
B)
第二聚酰胺树脂层,所述第二聚酰胺树脂层形成在所述第一聚酰胺树脂层的至少一个表面上并且包含根据芳族二氨基和苯-二羰基的酰胺键,
其中苯-1,3-二羰基相对于苯-1,3-二羰基和苯-1,4-二羰基的总和的比率大于20mol%。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酰胺膜层合体,
其中在整个聚酰胺膜层合体中,苯-1,3-二羰基相对于苯-1,3-二羰基和苯-1,4-二羰基的总和的比率为5mol%至25mol%。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酰胺膜层合体,
其中在所述第一聚酰胺树脂层中,苯-1,3-二羰基相对于苯-1,3-二羰基和苯-1,4-二羰基的总和的比率为2mol%至20mol%。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酰胺膜层合体,
其中在所述第二聚酰胺树脂层中,苯-1,3-二羰基相对于苯-1,3-二羰基和苯-1,4-二羰基的总和的比率大于20mol%且为40mol%或更小。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酰胺膜层合体,
其中所述第一聚酰胺树脂层和所述第二聚酰胺树脂层以30:70至1:99的厚度比形成。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酰胺膜层合体,
其中所述芳族二氨基具有源自选自以下的至少一者的二氨基:2,2'-双(三氟甲基)-4,4'-联苯二胺、2,2'-二甲基-4,4'-二氨基联苯胺、4,4'-二氨基二苯砜、4,4'-(9-亚芴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柳飞悟朴谆龙朴永锡太泳智白宽烈崔日焕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LG化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韩国;KR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