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于除去茶梗茶渣的红茶分离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633902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15 21:27
一种便于除去茶梗茶渣的红茶分离装置,包括螺旋输送机,螺旋输送机一侧设置有分离装置;所述分离装置包括由外向内间隔设置的集渣壳、网筒及筛筒;所述集渣壳、网筒通过托板固定成整体;所述筛筒两侧设有齿圈,齿圈与底架上的支撑齿轮啮合并通过第一电机驱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便于除去茶梗茶渣的红茶分离装置,可对红茶中的茶梗茶渣进行快速分离。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便于除去茶梗茶渣的红茶分离装置
本技术涉及红茶加工设备,尤其是一种便于除去茶梗茶渣的红茶分离装置。
技术介绍
茶叶在进行加工处理过程中,需要对茶叶和茶梗及茶渣进行分离,以确保茶叶的品质。现有的去除茶叶末的方法主要是人工与机械去末方式并存,人工剔除的方式分选效率低,机械剔除方式虽节省了大量时间,但是机械剔除方式还存在剔除不彻底,无法实现茶叶、茶梗、及茶渣的一一分离的问题。申请号为“201822075416.6”的专利“一种用于除去茶梗茶渣的茶叶分离装置”,采用振动方式,利用筛网、风机分离茶梗、茶渣及茶叶。该装置虽然能完成三者的分离,但是该装置采用筛网振动进行茶叶与茶梗、茶渣的分离,效率较低,整个设备下方通过凸轮支撑并带动振动,噪音大且稳定性差;下料量多少及速度不能有效控制。另外,现有的转筒转动分离虽然可提高效率,但是普遍为两种混合物料的分离。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便于除去茶梗茶渣的红茶分离装置,能够分离茶梗、茶渣及茶叶,且提高分离效率,同时,设备运行稳定可靠;另外,送料速度可控。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便于除去茶梗茶渣的红茶分离装置,包括螺旋输送机,螺旋输送机一侧设置有分离装置;所述分离装置包括由外向内间隔设置的集渣壳、网筒及筛筒;所述集渣壳、网筒通过托板固定成整体;所述筛筒两侧设有齿圈,齿圈与底架上的支撑齿轮啮合并通过第一电机驱动。所述螺旋输送机包括壳体,壳体设有螺旋绞龙,壳体上端设有下料斗;所述壳体一端设有驱动螺旋绞龙的第二电机,壳体另一端开口并指向筛筒内部。所述集渣壳包括左半圆锥壳、右半圆锥壳,左半圆锥壳、右半圆锥壳构成集渣壳主体,集渣壳主体中间粗、两端细,在集渣壳主体两端设有第一挡板,集渣壳主体的上端设有支撑板,集渣壳主体下部最低端设有出料口。所述网筒包括网筒主体,网筒主体靠近螺旋输送机一侧粗,另一端细,且网筒主体较粗端设有卸料溜槽,网筒主体左右两侧的托板受支撑板支撑固定。所述筛筒包括左右的定位环,左右的定位环之间周向设有支撑杆,相邻支撑杆之间预留间隙;所述支撑杆形成的筒体靠近螺旋输送机一侧细、另一端粗,且较粗一端伸出网筒外。所述定位环包括内环、外环,内环、外环之间同轴间隔且通过连杆连接,支撑杆位于内环、外环的间隔中并通过螺母固定。本技术一种便于除去茶梗茶渣的红茶分离装置,具有以下技术效果:1)、通过在下料斗与分离装置之间设置螺旋输送机,通过控制螺旋输送机的转速,可连续均匀下料,且可控制下料速度,避免分离装置内部因一次输入量过大而堵塞。2)、通过设置筛筒,由于筛筒的整个环形面均为分离面,因此可扩大分离面积,利用筛筒的自转达到茶叶与茶梗、茶渣的快速分离;且由于筛筒为锥形,因此可在转动过程中自动出料;另外,筛筒采用定位环、支撑杆组合而成的可拆卸构件,因此可方便支撑杆的安装,进而调整支撑杆之间的间隙,使用于不同的茶叶进行分离作业。3)、通过设置锥形的网筒,网筒与集渣壳的配合,可进行茶渣和茶梗的分离,且网筒的出口与筛筒相反,而集渣壳的出料口在底部中间,这样与筛筒配合,采用转动方式也可完成茶叶、茶梗及茶渣的分离,且出料方便。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剖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中集渣壳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中集渣壳与网筒的连接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中筛筒与螺旋输送机的安装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中定位环的结构示意图。图中:螺旋输送机1,分离装置2,集渣壳3,网筒4,筛筒5,托板6,齿圈7,底架8,支撑齿轮9,第一电机10,壳体1-1,螺旋绞龙1-2,下料斗1-3,第二电机1-4,左半圆锥壳3-1,右半圆锥壳3-2,第一挡板3-3,支撑板3-4,出料口3-5,网筒主体4-1,卸料溜槽4-2,定位环5-1,支撑杆5-2,内环5.1.1,外环5.1.2,连杆5.1.3。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一种便于除去茶梗茶渣的红茶分离装置,包括螺旋输送机1,螺旋输送机1一侧设置有分离装置2。如图3所示,这里的螺旋输送机1包括圆形的壳体1-1,壳体1-1内设有螺旋绞龙1-2,壳体1-1上端设有下料斗1-3。所述壳体1-1一端设有驱动螺旋绞龙1-2的第二电机1-4,壳体1-1另一端开口并指向筛筒5内部。传统的拣梗装置是直接在壳体上设置料斗,这样导致一次下料量太多或中途中断,不仅影响效率,而且在一次下料过多后会导致堵塞。通过控制螺旋输送机1的转速可匀速定量下料,无需人工不断下料且避免堵塞。螺旋输送机1的下料斗1-3一侧可与倾斜向上设置的皮带输送机连接,达到自动送料的目的。如图2-3所示,这里的分离装置2包括由外向内间隔设置的集渣壳3、网筒4及筛筒5。如图3-4所示,具体地,集渣壳3包括左半圆锥壳3-1、右半圆锥壳3-2,左半圆锥壳3-1、右半圆锥壳3-2构成集渣壳主体。集渣壳主体中间粗、两端细,这样安装后的集渣壳3中间低两端高,茶渣可以向集渣壳3底部中间靠拢。而集渣壳主体下部最低端设有出料口3-5,茶渣最终从出料口3-5自动流出。在出料口3-5处设有插板,插板对出料口3-5出口进行封口。当需要清理茶渣时,抽出插板即可。在集渣壳主体两端设有第一挡板3-3,第一挡板3-3可避免茶渣从两端溢出。集渣壳主体的上端设有支撑板3-4,支撑板3-4下端通过支腿固定在地面上。如图5所示,所述网筒4包括网筒主体4-1,网筒主体4-1上的孔进而截留茶梗而剔除茶渣。网筒主体4-1靠近螺旋输送机1一侧粗,另一端细,这样安装后的网筒主体4-1靠近螺旋输送机1一侧较低,而另一侧较高。由此可便于茶梗流出。而在网筒主体4-1较粗端设有卸料溜槽4-2,卸料溜槽4-2伸出第一挡板3-3外。而网筒主体4-1左右两侧的托板6则通过螺栓与支撑板3-4固定连接,从而将网筒4固定在集渣壳3上。如图6-7所示,所述筛筒5包括左右的定位环5-1,定位环5-1包括内环5.1.1、外环5.1.2,内环5.1.1、外环5.1.2之间同轴间隔且通过连杆5.1.3连接,内环5.1.1、外环5.1.2之间的间隔与支撑杆5-2的直径相匹配,支撑杆5-2可穿过内环5.1.1、外环5.1.2之间的间隔并沿环形间隔移动,这里的支撑杆5-2分多根周向布置在内环5.1.1、外环5.1.2之间的环形间隔内,且内外通过螺母进行锁紧。这里的支撑杆5-2两端为直杆、中间为斜杆,这样安装后支撑杆5-2形成的筒体靠近螺旋输送机1一侧细、另一端粗,且较粗一端伸出网筒4外。即远离螺旋输送机1的一端较低,方便茶叶自行流出。由于支撑杆5-2通过螺母可随时拆卸,而定位环5-1可不动,相邻支撑杆5-2之间预留的间隙可随时根据实际需求增加或减少支撑杆5-2的数量,简单方便。所述筛筒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便于除去茶梗茶渣的红茶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螺旋输送机(1),螺旋输送机(1)一侧设置有分离装置(2);所述分离装置(2)包括由外向内间隔设置的集渣壳(3)、网筒(4)及筛筒(5);所述集渣壳(3)、网筒(4)通过托板(6)固定成整体;所述筛筒(5)两侧设有齿圈(7),齿圈(7)与底架(8)上的支撑齿轮(9)啮合并通过第一电机(10)驱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便于除去茶梗茶渣的红茶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螺旋输送机(1),螺旋输送机(1)一侧设置有分离装置(2);所述分离装置(2)包括由外向内间隔设置的集渣壳(3)、网筒(4)及筛筒(5);所述集渣壳(3)、网筒(4)通过托板(6)固定成整体;所述筛筒(5)两侧设有齿圈(7),齿圈(7)与底架(8)上的支撑齿轮(9)啮合并通过第一电机(10)驱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于除去茶梗茶渣的红茶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旋输送机(1)包括壳体(1-1),壳体(1-1)设有螺旋绞龙(1-2),壳体(1-1)上端设有下料斗(1-3);所述壳体(1-1)一端设有驱动螺旋绞龙(1-2)的第二电机(1-4),壳体(1-1)另一端开口并指向筛筒(5)内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于除去茶梗茶渣的红茶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渣壳(3)包括左半圆锥壳(3-1)、右半圆锥壳(3-2),左半圆锥壳(3-1)、右半圆锥壳(3-2)构成集渣壳主体,集渣壳主体中间粗、两端细,在集渣壳主体两端设有第一挡板(3-3),集渣壳主体的上端设有支撑板(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安明
申请(专利权)人:宜都市安明有机富锌茶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