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AIOT智能路锥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路锥
,具体为AIOT智能路锥。
技术介绍
路锥又称路障,用于放置在道路中间、危险地区和道路施工地段等,设在需要临时分隔车流,引导交通,指引车辆绕过危险路段,保护施工现场设施和人员等场所周围或其它适当地点。一般常用于城市路口车道、高速公路养护、交警执法、路政执法、酒店、小区、体育场所、危险地区、道路施工等地段。传统的路锥采用橡胶经蒸汽高温硫化整体模压而成,使用时人为摆放,不具备数据采集,人工智能,地图信息提示等功能,仅起到阻碍道路通行的作用。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各种类型的智能路锥,具有了数据采集,定位及报警功能,实现了一定的人工智能。现有的智能路锥的实质是在传统的路锥上增加了一个大功率“报警”装置,使用时具有如下特点:需要人为安装、固定在传统路锥上;需要人为开启各项功能;采用LORA,433MHZ本地数据传输,与服务器的数据需要另外增加数据传输基站设备;撞击后报警功能只能通过在设备上的LED闪动和喇叭声音;设备供电内部集成传统锂电池,具有反复充电,但设 ...
【技术保护点】
1.AIOT智能路锥,包括路锥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路锥本体的内部安装有传感器模块、数据处理模块、NB远程数据传输、本地无线自组网及定位电路模块和新能源供电模块;/n所述传感器模块用于实时采集路锥本体的状态数据并将状态数据通过模数转换后发送至数据处理模块;所述状态数据包括路锥本体受到撞击、倾倒和移位的数据;/n所述数据处理模块用于对传感器模块发送的状态数据进行分析并将分析的结果通过NB远程数据传输、本地无线自组网及定位电路模块发送到云服务器内,通过数据处理模块还用于接收云服务器下发的指令并根据指令执行对应的处理;/n所述新能源供电模块用于为传感器模块、数据处理模块和NB远程 ...
【技术特征摘要】
1.AIOT智能路锥,包括路锥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路锥本体的内部安装有传感器模块、数据处理模块、NB远程数据传输、本地无线自组网及定位电路模块和新能源供电模块;
所述传感器模块用于实时采集路锥本体的状态数据并将状态数据通过模数转换后发送至数据处理模块;所述状态数据包括路锥本体受到撞击、倾倒和移位的数据;
所述数据处理模块用于对传感器模块发送的状态数据进行分析并将分析的结果通过NB远程数据传输、本地无线自组网及定位电路模块发送到云服务器内,通过数据处理模块还用于接收云服务器下发的指令并根据指令执行对应的处理;
所述新能源供电模块用于为传感器模块、数据处理模块和NB远程数据传输、本地无线自组网及定位电路模块供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AIOT智能路锥,其特征在于,所述传感器模块包括加速度传感电路;加速度传感电路包括芯片U30,芯片U30的12引脚与电阻R4的一端并接后接入微控制器U1的70引脚,芯片U30的8、9引脚接地,芯片U30的3、7、11引脚接入3.3V电源;芯片U30的2引脚与电阻R3的一端并接后接入芯片U1的69引脚;电阻R3的另一端和电阻R4的另一端并接后接入3.3V电源;芯片U30的第5脚及第6脚分别与电阻R209、R210的另一端并接后接入到微控制器U1的第26、第27脚上,构成信号中断电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AIOT智能路锥,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处理模块包括微控制器U1,微控制器U1的型号为MSP430F5438A;
所述微控制器U1的9引脚与电容C3的一端连接,电容C3的另一端接地;
所述微控制器U1的11引脚、电容C2的一端和电容C62的一端并接后接入电阻R2的一端,电阻R2的另一端接入3.3V电源,电容C2的另一端和电容C62的另一端并接后接地;
所述微控制器U1的12引脚与15引脚并接后接地;
所述微控制器U1的13引脚与晶体振荡器Y1的一端并接后接入电容C9的一端,电容C9的另一端接地;
所述微控制器U1的14引脚与晶体振荡器Y1的另一端并接后接入电容C10的一端,电容C10的另一端接地;
所述微控制器U1的16引脚与电容C4的一端连接,电容C4的另一端接地;
所述微控制器U1的18引脚与插针J17的2引脚连接;微控制器U1的19引脚与插针J17的1引脚连接;插针J17的3引脚接地;
所述微控制器U1的22引脚与电阻R166的一端连接,用于NB远程数据传输、本地无线自组网及定位电路模块的开机控制;
所述微控制器U1的38引脚与电容C5的一端连接,电容C5的另一端与微控制器U1的37引脚并接后接地;
所述微控制器U1的39引脚与插针J1的2引脚连接,微控制器U1的40引脚与插针J1的1引脚连接,插针J1的3引脚接地;插针J1用于系统软件调试接口;
所述微控制器U1的49引脚与电阻R203的一端连接,电阻R203的另一端与开关三极管Q16的基极连接;开关三极管Q16的发射极接地;开关三极管Q16的集电极与NB-IOT芯片U11的53引脚连接;
所述微控制器U1的第52、53、54引脚分别于插针J2的第3、2、1脚连接,插针J2的第4脚与地连接,构成外部声光报警功能扩展电路;
所述微控制器U1的56引脚与电阻R202的一端连接,电阻R202的另一端与开关三极管Q15的基极连接;开关三极管Q15的发射极接地;开关三极管Q15的集电极与NB-IOT芯片U11的37引脚连接;
所述微控制器U1的62引脚与电容C7的一端连接,电容C7的另一端接地;
所述微控制器U1的64引脚与电容C6的一端连接,电容C6的另一端与微控制器U1的63引脚并接后接地;
所述微控制器U1的73引脚和72引脚分别与NB数据传输及定位电路连接;
所述微控制器U1的80引脚和81引脚分别与LORA本地数据通讯电路连接;LORA本地数据通讯电路包括芯片U29,芯片U29的1引脚与电阻R90的一端并接后接入3.3V电源;芯片U29的2引脚与微控制器U1的81引脚连接,芯片U29的4引脚与微控制器U1的80引脚连接,芯片U29的3、10引脚接地;芯片U29的5引脚与电阻R42的一端连接,电阻R42的另一端接入接入3.3V电源,芯片U29的6引脚与电阻R42的一端连接,电阻R42的另一端接地;芯片U29的8引脚与电阻R90的另一端并接后接入电容226的一端,电容226的另一端接地;芯片U29的9引脚与电容C228的一端并接后接入电阻R69的一端,电容C228的另一端接地,电阻R69的另一端与电容C227的一端并接后接入射频连接器JP8的1接口,电容C227的另一端接地;射频连接器JP8的2、3接口并接口接地;
所述微控制器U1的87引脚与电容C8的一端连接,电容C8的另一端与微控制器U1的88引脚并接后接地;
所述微控制器U1的89和90引脚与晶体电路连接;微控制器U1的91引脚与插针J4的2引脚连接;
所述微控制器U1的96引脚与电容C1的一端和电阻R1的一端连接后接入插针J4的1引脚;电容C1的另一端接地,电阻R1的另一端接入3.3V电源;插针J4的3引脚接地;
所述微控制器U1的97引脚与电池电量检测电路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AIOT智能路锥,其特征在于,所述NB远程数据传输、本地无线自组网及定位电路模块包括NB-IOT芯片U11;所述NB-IOT芯片U11的5引脚与与开关三极管Q12的集电极连接,电阻R166的另一端与电阻R165的一端并接后接入开关三极管Q12的基极;电阻R165的另一端与开关三极管Q12的发射极并接后接地;电阻R166的另一端与微控制器U1的22引脚连接;
所述NB-IOT芯片U11的14引脚接地;NB-IOT芯片U11的15引脚与电阻R33并接后接入电容C24的一端,电容C24的另一端接地,电阻R33的另一端与电容C23的一端并接后接入射频连接器J7的1引脚;电容C23的另一端接地;射频连接器J7的2引脚与3引脚并接后接地;
所述NB-IOT芯片U11的16引脚分别与芯片U15的1引脚和芯片J10的1引脚连接,且芯片J10的1引脚还与电阻R40的一端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斌,柯章胜,张腾展,王晓光,刘嘉,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中交汇能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安徽省高路建设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