淤泥质软土地区路基双硬壳层就地加固填筑结构及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5631208 阅读:5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15 21:2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淤泥质软土地区路基双硬壳层就地加固填筑结构及方法,该结构包括铺筑在淤泥质软土层上的第一硬壳层以及多个分别穿过第一硬壳层和淤泥质软土层打至下覆基岩上的端承桩,第一硬壳层上依次铺筑有多层加固层、以及第二硬壳层;该方法包括步骤:一、确定淤泥质软土地区路基双硬壳层就地加固填筑结构的基础参数;二、铺筑第一硬壳层;三、浇筑端承桩;四、铺筑加固层;五、形成多层加固层;六、铺筑第二硬壳层。本发明专利技术铺筑第一硬壳层,为施工设备提供了工作平台,再施工端承桩和多层加固层,最后施工第二硬壳层,载荷通过第二硬壳层和桩墙结构传递到第一硬壳层上,又通过端承桩将荷载直接传递到下覆基岩上,整个结构体系没有变形沉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淤泥质软土地区路基双硬壳层就地加固填筑结构及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软土地区路基就地加固
,具体涉及一种淤泥质软土地区路基双硬壳层就地加固填筑结构及方法。
技术介绍
淤泥质软土物理力学性质的最大特点是含水量高、孔隙比大、渗透性强、强度低、变形大、固结时间长、压缩性高,并有触变性、流变性和很强的不均匀性。淤泥质软土在我国沿海及沿河流域分布广泛,对工程建设危害极大,传统的淤泥质软土地区路基加固多采用开挖淤泥质软土,换填土方的方式加固路基,该方式施工后期沉降依然很大,路基加固效果不佳。并且对于淤泥质软土分布广泛且周边建设环境复杂的淤泥质软土地区而言,往往存在一下问题,第一,开挖淤泥质软土换填土方施工不便;第二,填筑路基及清淤换填面临土方匮乏。因此,现如今缺少一种有效的淤泥质软土地区路基加固填筑方式。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淤泥质软土地区路基双硬壳层就地加固填筑结构,其设计新颖合理,首先铺筑第一硬壳层,为施工设备提供了工作平台,再施工端承桩作为承载支撑基础,在第一硬壳层上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淤泥质软土地区路基双硬壳层就地加固填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铺筑在淤泥质软土层(2)上的第一硬壳层(3)以及多个分别穿过第一硬壳层(3)和淤泥质软土层(2)打至下覆基岩(1)上的端承桩(4),所述第一硬壳层(3)上铺筑有多层加固层,多层所述加固层的顶部铺筑有第二硬壳层(7)。/n

【技术特征摘要】
1.淤泥质软土地区路基双硬壳层就地加固填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铺筑在淤泥质软土层(2)上的第一硬壳层(3)以及多个分别穿过第一硬壳层(3)和淤泥质软土层(2)打至下覆基岩(1)上的端承桩(4),所述第一硬壳层(3)上铺筑有多层加固层,多层所述加固层的顶部铺筑有第二硬壳层(7)。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淤泥质软土地区路基双硬壳层就地加固填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固层包括混合土层(5)和多个构筑在混合土层(5)内的加固土层(6)。


3.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淤泥质软土地区路基双硬壳层就地加固填筑结构,其特征在于:每层所述加固层中的加固土层(6)数量相等且一一对应,多层所述加固层中相对应的加固土层(6)构成多个相间隔的加固桩墙结构,相邻两个所述加固桩墙结构之间构成混合土桩墙结构。


4.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淤泥质软土地区路基双硬壳层就地加固填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端承桩(4)为CFG桩、水泥搅拌桩、预制混凝土桩、混凝土管桩或沉管式灌注桩。


5.一种利用如权利要求1所述结构进行淤泥质软土地区路基双硬壳层就地加固填筑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确定淤泥质软土地区路基双硬壳层就地加固填筑结构的基础参数:在计算中通过Ansys软件仿真模拟不同淤泥质软土地区路基双硬壳层就地加固填筑结构的基础参数下,淤泥质软土地区路基双硬壳层就地加固填筑结构的承载力,直至承载力验算通过,输出淤泥质软土地区路基双硬壳层就地加固填筑结构的基础参数;
所述淤泥质软土地区路基双硬壳层就地加固填筑结构的基础参数包括第一硬壳层基础参数、端承桩基础参数、加固层基础参数和第二硬壳层基础参数;
所述第一硬壳层基础参数包括第一硬壳层(3)的组分和对应配比、以及第一硬壳层(3)的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晓军王晓华梁居伟马建全刘飞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科技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