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植物油在提高茯苓菌丝体胞内茯苓三萜含量中的应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630118 阅读:4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15 21:2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食用植物油的应用,其特征在于,应用于提高茯苓菌丝体胞内茯苓三萜含量。本发明专利技术在充分生长的茯苓菌丝体的培养基中添加食用植物油,能显著提高茯苓菌丝体胞内茯苓三萜的含量。优选方案甚至能提高茯苓三萜的含量达到4倍以上。食用植物油具有食用安全性,微量即可诱导三萜合成。本发明专利技术利用食用植物油为诱导物,实现了茯苓胞内三萜含量的高水平表达。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食用植物油在提高茯苓菌丝体胞内茯苓三萜含量中的应用
本专利技术属于生物
,更具体地,涉及食用植物油在提高茯苓菌丝体胞内茯苓三萜含量中的应用。
技术介绍
茯苓(Poriacocos(Schw.)Wolf)是真菌门、担子菌纲、多孔菌目、多孔菌科、卧孔菌(茯苓)属大型药用真菌,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应用历史。现代科学已经证实茯苓的化学成分有多糖类、三萜类、甾醇类、生物碱类氨基酸类等,其中最重要的药用成分之一是茯苓三萜类,具有抗肿瘤、保肝、调节免疫力等作用。提高茯苓三萜含量对于茯苓的广泛应用具有重要作用。目前研究表明,茉莉酸甲酯、乙酸、苯巴比妥、咪康唑、阿司匹林、铜离子、锰离子等能够诱导茯苓三萜合成。这些工作为研究茯苓三萜生物合成的调控机制提供了很好的材料和表型。但是考虑到茯苓作为一种药食同源类中药,如果想要促进其在医学界广泛使用的话,必须考虑到发酵的安全性和经济性。茉莉酸甲酯作为一种植物激素,因存在健康安全隐患而尚未被实际应用;苯巴比妥和咪康唑是中枢神经抑制药,阿司匹林是一种解热镇痛药,这些药物可能的残留而对健康人产生不良影响;铜离子和锰离子是重金属,可能引起人体中毒。因此,有必要开发效果更加理想的提高茯苓液体发酵方法、条件和诱导剂,提高茯苓在菌丝体阶段三萜类化合物含量。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以上缺陷或改进需求,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食用植物油在提高茯苓菌丝体胞内茯苓三萜含量中的应用,其目的在于通过具有食品安全级别的食用植物油作为诱导液体发酵茯苓菌丝体包内茯苓三萜含量提高的的诱导剂,低剂量添加即能取得明显的诱导茯苓三萜表达的效果,由此解决现有的提高茯苓菌丝体内茯苓三萜含量的诱导剂残留,存在安全隐患的技术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按照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食用植物油的应用,其应用于提高茯苓菌丝体胞内茯苓三萜含量。优选地,所述食用植物油的应用,其应用于提高茯苓菌丝体液体发酵的胞内茯苓三萜含量。优选地,所述食用植物油的应用,其所述食用植物油碘值在50g/100g以上,优选为50至110g/100g;所述食用植物油的皂化值在180mgKOH/g以上,优选为180至220mgKOH/g;所述食用植物油优选为橄榄油、花生油、菜籽油、棕榈油、大豆油、和/或薏苡仁油,更优选为橄榄油。优选地,所述食用植物油的应用,其所述茯苓菌丝体液体发酵包括生长阶段和诱导阶段;所述生长阶段,充分生长至茯苓菌丝体呈絮状分布,菌丝活力旺盛;所述诱导阶段,在发酵液中添加食用植物油诱导茯苓菌丝体提高提高胞内茯苓三萜含量。优选地,所述食用植物油的应用,其所述诱导阶段按照体积比例添加食用植物油1%至4%。优选地,所述食用植物油的应用,其在所述诱导阶段开始至96小时之间添加食用植物油,发酵温度在28-30℃,转速120-150r/min,发酵时间4至12天,菌丝体密度增多,并在菌丝体褐化之前结束发酵。优选地,所述食用植物油的应用,其所述生长阶段在培养基中接种茯苓液体菌种,在温度28-30℃下,转速120-150r/min,培养5至6天。优选地,所述食用植物油的应用,其所述生长阶段在培养基中按照培养基体积4%至8%接种茯苓液体菌种。优选地,所述食用植物油的应用,其所述茯苓液体菌种按照如下方法制备:(1)用PDA液体培养基活化茯苓菌丝体,在温度28-30℃,转速120-150r/min,活化6至7天,获得活化后的茯苓菌丝体;(2)向茯苓种子培养基中按照茯苓种子培养体积的10%接种步骤(1)获得的活化后的茯苓菌丝体,在温度28-30℃下,转速120-150r/min,培养5-6天,获得茯苓液体菌种。优选地,所述食用植物油的应用,其所述茯苓种子培养基为PDA培养基,按照如下方法制备:马铃薯200克切成小块,煮沸20-30分钟,取八层纱布过滤,取滤液添加葡萄糖20克,定容至1升,高压蒸汽121℃灭菌20-25分钟。优选地,所述食用植物油的应用,其所述生长阶段的培养基为CYM培养基,按照如下方法制备:将葡萄糖35克、蛋白胨5克、酵母粉5克、磷酸二氢钾0.883克、以及七水合硫酸镁0.5克,用蒸馏水定容至1升,高压蒸汽121℃灭菌20-25分钟。总体而言,通过本专利技术所构思的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能够取得下列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在充分生长的茯苓菌丝体的培养基中添加食用植物油,能显著提高茯苓菌丝体胞内茯苓三萜的含量。优选方案甚至能提高茯苓三萜的含量达到4倍以上。食用植物油具有食用安全性,尤其是橄榄油微量即可诱导三萜合成。本专利技术利用食用植物油为诱导物,实现了茯苓胞内三萜含量的高水平表达。使用食用植物油为诱导剂安全并且高效,微量即可诱导三萜合成,并且具有食用安全性,可显著提高胞内茯苓三萜含量。附图说明图1是实施例1提供的应用不同种类的食用植物油提高茯苓菌丝体包内茯苓三萜含量的结果图;图2是实施例2提供的应用不同浓度橄榄油提高茯苓菌丝体胞内茯苓三萜含量结果图;图3是实施例3提供的应用橄榄油在不同处理时间提高茯苓菌丝体胞内茯苓三萜含量结果图;图4是实施例4提供的应用橄榄油在不同发酵时长提高茯苓菌丝体胞内茯苓三萜含量结果图;图5是对比例提供的不同接种量下茯苓菌丝体发酵茯苓三萜含量结果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专利技术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到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种食用植物油的应用,其应用于提高茯苓菌丝体胞内茯苓三萜含量,优选应用于提高茯苓菌丝体液体发酵的胞内茯苓三萜含量;具体步骤如下:生长阶段,充分生长至茯苓菌丝体呈絮状分布,菌丝活力旺盛;在培养基中接种茯苓液体菌种,接种量优选为培养基体积4%至8%,在温度28-30℃下,优选28℃下,转速120r/min-150r/min,培养5-6天,优选培养5天。所述生长阶段的培养基优选为CYM培养基,按照如下方法制备:将葡萄糖35克、蛋白胨5克、酵母粉5克、磷酸二氢钾0.883克、以及七水合硫酸镁0.5克,用蒸馏水定容至1升,高压蒸汽121℃灭菌20-25分钟。所述茯苓液体菌种按照如下方法制备:(1)用PDA液体培养基活化茯苓菌丝体,在温度28-30℃,转速120-150r/min,活化6-7天,优选活化7天,获得活化后的茯苓菌丝体;(2)向茯苓种子培养基中按照茯苓种子培养体积的10%接种步骤(1)获得的活化后的茯苓菌丝体,在温度28-30℃下,转速120-150r/min,培养5-6天,优选培养5天,获得茯苓液体菌种。所述茯苓种子培养基为PDA培养基,按照如下方法制备:马铃薯200克切成小块,煮沸20-30分钟,取八层纱布过滤,取滤液添加葡萄糖20克,定容至1升,高压蒸汽12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食用植物油的应用,其特征在于,应用于提高茯苓菌丝体胞内茯苓三萜含量。/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食用植物油的应用,其特征在于,应用于提高茯苓菌丝体胞内茯苓三萜含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食用植物油的应用,其特征在于,应用于提高茯苓菌丝体液体发酵的胞内茯苓三萜含量。


3.如权利要求1或2任意一项所述的食用植物油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食用植物油碘值在50g/100g以上,优选为50至110g/100g;所述食用植物油的皂化值在180mgKOH/g以上,优选为180至220mgKOH/g;所述食用植物油优选为橄榄油、花生油、菜籽油、棕榈油、大豆油、和/或薏苡仁油,更优选为橄榄油。


4.如权利要求1至3任意一项所述的食用植物油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茯苓菌丝体液体发酵包括生长阶段和诱导阶段;
所述生长阶段,充分生长至茯苓菌丝体呈絮状分布;
所述诱导阶段,在发酵液中添加食用植物油诱导茯苓菌丝体提高提高胞内茯苓三萜含量。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食用植物油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诱导阶段按照体积比例1%至4%添加食用植物油。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食用植物油的应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诱导阶段开始至96小时之间添加食用植物油,发酵温度在28-3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学博魏茹丹孟令会
申请(专利权)人:华中农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