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移动的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626053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15 21:2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可移动的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包括底座和充电桩主体,所述充电桩主体固定连接在底座顶部,所述底座内部设有移动机构,所述充电桩主体外侧设有清洁机构,所述充电桩主体顶部设有防雨机构;所述移动机构包括支撑座,所述支撑座嵌设在底座底部,所述底座内部开设有第一空腔,所述第一空腔位于支撑座顶部。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设置有移动机构,在稳定放置时可通过支撑座进行稳定支撑,再需要移动时可通过转动转轮,使得脚轮伸出,支撑座回缩,从而使本发明专利技术由原来的支撑座支撑转换为脚轮支撑,进而方便快速移动本发明专利技术,也可在移动后反转转轮,使得脚轮再次回缩,支撑座再次伸出,再次转换为支撑座支撑,继续使得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支撑座稳定支撑。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移动的新能源汽车充电桩
本专利技术充电桩
,特别涉及一种可移动的新能源汽车充电桩。
技术介绍
充电桩其功能类似于加油站里面的加油机,可以固定在地面或墙壁,安装于公共建筑(公共楼宇、商场、公共停车场等)和居民小区停车场或充电站内,可以根据不同的电压等级为各种型号的电动汽车充电。充电桩的输入端与交流电网直接连接,输出端都装有充电插头用于为电动汽车充电。充电桩一般提供常规充电和快速充电两种充电方式,人们可以使用特定的充电卡在充电桩提供的人机交互操作界面上刷卡使用,进行相应的充电方式、充电时间、费用数据打印等操作,充电桩显示屏能显示充电量、费用、充电时间等数据;目前来说,充电桩发展还不是很成熟,在实际使用中往往还存在一些难以避免的问题,首当其冲就是其难以快速移动,从而导致其无法灵活布置到各个使用点,同时在使用中,插头表面往往会沾染有粉尘等垃圾,插入充电桩充电会给充电桩的充电槽带入垃圾,降低其使用寿命。因此,基于上述技术问题,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有必要研发一种可移动的新能源汽车充电桩。专利技术内容本专利技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移动的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包括底座(1)和充电桩主体(2),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桩主体(2)固定连接在底座(1)顶部,所述底座(1)内部设有移动机构,所述充电桩主体(2)外侧设有清洁机构,所述充电桩主体(2)顶部设有防雨机构;/n所述移动机构包括支撑座(3),所述支撑座(3)嵌设在底座(1)底部,所述底座(1)内部开设有第一空腔(31),所述第一空腔(31)位于支撑座(3)顶部,所述支撑座(3)内部套设有第一螺纹杆(4),所述第一螺纹杆(4)顶端延伸至第一空腔(31)内部,所述第一螺纹杆(4)与支撑座(3)螺纹连接,所述第一螺纹杆(4)顶端固定连接有第一锥齿轮(5),所述第一锥齿轮(5...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移动的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包括底座(1)和充电桩主体(2),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桩主体(2)固定连接在底座(1)顶部,所述底座(1)内部设有移动机构,所述充电桩主体(2)外侧设有清洁机构,所述充电桩主体(2)顶部设有防雨机构;
所述移动机构包括支撑座(3),所述支撑座(3)嵌设在底座(1)底部,所述底座(1)内部开设有第一空腔(31),所述第一空腔(31)位于支撑座(3)顶部,所述支撑座(3)内部套设有第一螺纹杆(4),所述第一螺纹杆(4)顶端延伸至第一空腔(31)内部,所述第一螺纹杆(4)与支撑座(3)螺纹连接,所述第一螺纹杆(4)顶端固定连接有第一锥齿轮(5),所述第一锥齿轮(5)两侧均设有第二锥齿轮(6),所述第二锥齿轮(6)与第一锥齿轮(5)啮合连接,两个所述第二锥齿轮(6)外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一转轴(7),所述底座(1)内部开设有两个第二空腔(32),两个所述第二空腔(32)分别位于第一空腔(31)两侧,两个所述第一转轴(7)外端分别延伸至两个第二空腔(32)内部,两个所述第一转轴(7)外端均固定连接有第三锥齿轮(8),所述底座(1)内部开设有两个方槽(33),两个所述方槽(33)内部均嵌设有滑座(9),两个所述滑座(9)内部均套设有第二螺纹杆(10),所述第二螺纹杆(10)与滑座(9)螺纹连接,所述第二螺纹杆(10)顶端贯穿第二空腔(32)并延伸至底座(1)内部,两个所述第二螺纹杆(10)外侧均固定套接有第四锥齿轮(11),两个所述第四锥齿轮(11)分别位于两个第三锥齿轮(8)外侧,所述第四锥齿轮(11)与第三锥齿轮(8)啮合连接,所述底座(1)前侧设有转轮(12),所述转轮(12)后侧固定连接有第二转轴(13),所述第二转轴(13)后端延伸至第一空腔(31)内部,所述第二转轴(13)后端固定连接有第五锥齿轮(14),所述第五锥齿轮(14)位于第一锥齿轮(5)顶部,所述第五锥齿轮(14)和第二锥齿轮(6)均与第一锥齿轮(5)啮合连接;
所述清洁机构包括两个红外传感器(15),两个所述红外传感器(15)分别固定连接在充电桩主体(2)两侧,所述充电桩主体(2)两侧均固定嵌设有充电槽(16),所述充电桩主体(2)两侧均固定连接有侧板(17),两个所述侧板(17)分别位于两个红外传感器(15)底部,两个所述侧板(17)分别位于两个充电槽(16)外侧,所述侧板(17)内部嵌设有支撑环(18),所述支撑环(18)内部固定嵌设有清洁刷(19),所述侧板(17)内壁开设有环槽(34),所述支撑环(18)外侧固定套接有齿圈(20),所述齿圈(20)位于环槽(34)内部,所述充电桩主体(2)底部设有双轴电机(21),所述双轴电机(2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邓彦松刘兴文
申请(专利权)人:西南民族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