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肢体表面温度监控调节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5625863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15 21:2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肢体表面温度监控调节系统,包括皮表肌电传感器和蜗杆电机,还包括支撑座,所述支撑座上表面设置有可升降红外线灯,所述可升降红外线灯上设置有用于带动所述可升降红外线灯进行升降的所述蜗杆电机,所述蜗杆电机的输出端设置有蜗轮,所述蜗轮与所述可升降红外线灯啮合;所述蜗杆电机正面左右两端均设置有U形限位块,所述蜗杆电机正面下端设置有支架,所述支架上设置有检测盒,且所述检测盒嵌入所述U形限位块内;能够对病人术后的肢体部分进行温度监控,且与正常的肢体温度进行对比;当患者术后肢体达到设定温度时报警提示,同时自动调控可升降红外线灯照射高度,避免人为操作繁琐及减少温度调节误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肢体表面温度监控调节系统
本技术涉及肢体表面温度检测
,特别是一种肢体表面温度监控调节系统。
技术介绍
体温是重要的生命体征之一,国内外大量研究资料显示手术患者低体温发生率高达60%-90%,围手术期低体温对患者产生诸多不良影响,如增加患者心血管系统并发症、延长凝血时间、增加手术切口感染概率等,围手术期微小的体温波动就会对患者产生极具重要的影响,其中死亡三联:低体温、酸中毒、凝血障碍,最容易控制的就是“低体温”。因此,临床医护人员必须密切关注围手术期体温动态变化及体温监测的精确性。体温监测作为重要的围手术期参考指标对患者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围手术期体温监测需要较高的灵敏度、稳定性、精确度,同时要求测量过程的持续性、一致性,以免不能真实反应患者体温变化。目前体温监测的方法主要分为中心测温法和外周测温法,中心测温法精确度高,但均为有创操作且价格贵、操作复杂、有一定并发症,患者不易接受。外周测温法中鼓膜温度测量及颞动脉温度测量受精确度及操作技巧影响,不建议作为围手术期体温监测;临床最为常用的口腔测温和腋窝测温,均使用含汞体温计,而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正在推行“全球医用汞消除计划”,全球将应减少并消除汞式体温计使用。同时在创伤手外科中,肢体末梢持续皮温监控工具较少,各家医院多采用间断体温监测,每次监测后记录,不仅操作繁琐、工作量大,且测量为间断式监测,在未监测的时间内,医护人员无法及时得知患者术后肢体温度状况,也无法与正常肢体温度进行对比,不能及时发现患肢低体温,而患肢因末梢体温低会导致循环不良,易造成伤口感染、影响伤口愈合等一系列问题。基于以上情况,急需寻找一款容易使用、舒适、持续监测、精密准确、无创、价格实惠的体温监测工具,作为围手术期,特别是创伤手外科持续肢体温度监测的最佳方式。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为克服上述
技术介绍
中存在的问题,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肢体表面温度监控调节系统,能够对病人术后的肢体部分进行温度持续监控,且与正常的肢体温度进行对比;当患者术后肢体达到设定温度时报警提示,同时自动调控可升降红外线灯照射高度,避免人为操作繁琐及减少温度调节误差。本技术采用以下方法来实现:一种肢体表面温度监控调节系统,包括皮表肌电传感器和蜗杆电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支撑座,所述支撑座上表面设置有可升降红外线灯,所述可升降红外线灯上设置有用于带动所述可升降红外线灯进行升降的所述蜗杆电机,所述蜗杆电机的输出端设置有蜗轮,所述蜗轮与所述可升降红外线灯啮合;所述蜗杆电机正面左右两端均设置有U形限位块,所述蜗杆电机正面下端设置有支架,所述支架上设置有检测盒,且所述检测盒嵌入所述U形限位块内,所述检测盒下表面开设有充电口,所述支架上设置有供所述检测盒充电且与所述充电口相对应的无线充电头;所述检测盒正面设置有显示屏和多个按钮,且所述显示屏设置于所述按钮上方,所述检测盒右侧面设置有第一引线和第二引线,所述第一引线和所述第二引线末端均设置有魔术贴,所述魔术贴上设置有所述皮表肌电传感器;所述检测盒上设置有扬声器,所述检测盒内设置有第一电路板,所述第一电路板上设置有第一MCU,所述第一MCU连接有第一无线蓝牙模块、存储模块、皮表肌电传感器驱动电路、扬声器驱动电路、按钮驱动电路和显示屏驱动电路。进一步的,所述可升降红外线灯包括第一底座,所述第一底座上设置有齿条,所述蜗轮与所述齿条啮合,所述齿条末端上套设有第二底座,且所述第二底座底面与所述蜗杆电机上表面连接,所述第二底座上铰接设置有三段可调节支臂,所述三段可调节支臂末端铰接有红外加热灯。进一步的,所述蜗杆电机右侧面设置有控制盒,所述控制盒内设置有第二电路板,所述第二电路板上设置有第二MCU,所述第二MCU连接有第二无线蓝牙模块、红外加热灯驱动电路和蜗杆电机驱动电路,所述第一MCU和所述第二MCU经第一无线蓝牙模块和第二无线蓝牙模块进行无线通信。进一步的,所述支撑座底面四周均设置有支撑柱,所述支撑座底面左右两端均设置有固定块,且所述固定块设置于所述支撑柱内侧,所述固定块之间设置有U形支撑架。进一步的,所述检测盒背面开设有用于放置所述魔术贴的放置槽,所述放置槽内上表面设置有紫外线灯和红外线加热灯,所述紫外线灯与所述红外线加热灯均与第一MCU连接,所述检测盒背面铰接设置有用于开合所述放置槽的可开合盖,所述检测盒背面右端开设有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中加入了第一引线、第二引线、魔术贴和皮表肌电传感器,使得通过皮表肌电传感器的作用能够有效的对病人的术后肢体进行温度的持续监测,且与正常的肢体温度进行对比,使得在病人术后肢体出现异常时,能够有效的进行预警预防作用,可以降低病人的手术部分发生感染的概率,且通过皮表肌电传感器还可对手术肢体末梢部分进行监测效果,使得医护人员对术后肢体进行一个全面监控体温的效果;装置中加入了红外加热灯,能够对病人的术后肢体进行加热效果,使得病人的术后肢体保持在与正常肢体温度一致;加入了蜗杆电机、齿条和蜗轮,通过齿条与蜗轮的配合能够带动红外加热灯进行上下升降,能够实现不同高度的加热效果,再通过三段可调节支臂,能够灵活的调节照射的角度,便于对肢体的不同部位进行加热;本技术结构简单,操作便捷,减少人力物力,减轻医护人员的工作负担,能够有效的对病人术后的肢体温度进行监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第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第二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所述检测盒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所述检测盒的背面结构示意图。图5为所述支撑座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所述蜗杆电机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所述检测盒的电路原理框图。图8为所述控制盒的电路原理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说明。请参阅图1至图7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实施例:一种肢体表面温度监控调节系统,包括皮表肌电传感器1和蜗杆电机2,还包括支撑座3,所述支撑座3上表面设置有可升降红外线灯4,所述可升降红外线灯4上设置有用于带动所述可升降红外线灯4进行升降的所述蜗杆电机2,所述蜗杆电机2的输出端设置有蜗轮21,所述蜗轮21与所述可升降红外线灯4啮合,使得通过蜗杆电机2能够带动蜗轮21在可升降红外线灯4上进行上下升降;所述蜗杆电机2正面左右两端均设置有U形限位块22,所述蜗杆电机2正面下端设置有支架23,所述支架23上设置有检测盒5,且所述检测盒5嵌入所述U形限位块22内,所述检测盒5下表面开设有充电口(未图示),所述支架23上设置有供所述检测盒5充电且与所述充电口相对应的无线充电头(未图示),使得通过无线充电头与充电口的配合能够对检测盒5进行充电;所述检测盒5正面设置有显示屏51和多个按钮52,且所述显示屏51设置于所述按钮52上方,使得显示屏51能够显示检测温度的数值,按钮52能够设置临界温度的数值,所述检测盒5右侧面设置有第一引线53和第二引线54,所述第一引线53和所述第二引线54末端均设置有魔术贴55,所述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肢体表面温度监控调节系统,包括皮表肌电传感器和蜗杆电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支撑座,所述支撑座上表面设置有可升降红外线灯,所述可升降红外线灯上设置有用于带动所述可升降红外线灯进行升降的所述蜗杆电机,所述蜗杆电机的输出端设置有蜗轮,所述蜗轮与所述可升降红外线灯啮合;所述蜗杆电机正面左右两端均设置有U形限位块,所述蜗杆电机正面下端设置有支架,所述支架上设置有检测盒,且所述检测盒嵌入所述U形限位块内,所述检测盒下表面开设有充电口,所述支架上设置有供所述检测盒充电且与所述充电口相对应的无线充电头;所述检测盒正面设置有显示屏和多个按钮,且所述显示屏设置于所述按钮上方,所述检测盒右侧面设置有第一引线和第二引线,所述第一引线和所述第二引线末端均设置有魔术贴,所述魔术贴上设置有所述皮表肌电传感器;所述检测盒上设置有扬声器,所述检测盒内设置有第一电路板,所述第一电路板上设置有第一MCU,所述第一MCU连接有第一无线蓝牙模块、存储模块、无线通信模块、皮表肌电传感器驱动电路、扬声器驱动电路、按钮驱动电路和显示屏驱动电路,所述第一MCU经无线通信模块与护士管理台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肢体表面温度监控调节系统,包括皮表肌电传感器和蜗杆电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支撑座,所述支撑座上表面设置有可升降红外线灯,所述可升降红外线灯上设置有用于带动所述可升降红外线灯进行升降的所述蜗杆电机,所述蜗杆电机的输出端设置有蜗轮,所述蜗轮与所述可升降红外线灯啮合;所述蜗杆电机正面左右两端均设置有U形限位块,所述蜗杆电机正面下端设置有支架,所述支架上设置有检测盒,且所述检测盒嵌入所述U形限位块内,所述检测盒下表面开设有充电口,所述支架上设置有供所述检测盒充电且与所述充电口相对应的无线充电头;所述检测盒正面设置有显示屏和多个按钮,且所述显示屏设置于所述按钮上方,所述检测盒右侧面设置有第一引线和第二引线,所述第一引线和所述第二引线末端均设置有魔术贴,所述魔术贴上设置有所述皮表肌电传感器;所述检测盒上设置有扬声器,所述检测盒内设置有第一电路板,所述第一电路板上设置有第一MCU,所述第一MCU连接有第一无线蓝牙模块、存储模块、无线通信模块、皮表肌电传感器驱动电路、扬声器驱动电路、按钮驱动电路和显示屏驱动电路,所述第一MCU经无线通信模块与护士管理台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肢体表面温度监控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升降红外线灯包括第一底座,所述第一底...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碧贞林增平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