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气配电箱静电处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618096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12 00:1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气配电箱静电处理装置,包括电池、第一电阻至第三电阻、第一电容、第二电容、第一二极管至第六二极管、第一三极管至第四三极管、六绕组变压器、灯泡和消电针,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构成自激式振荡电路,振荡信号经六绕组变压器的第二绕组升压,在消电针的尖部产生5‑6kV高压电晕,当配电箱接触电晕时,即消除了配电箱上的电荷,从而防止检修时候的隐患,采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消除配电箱的静电,还能使得内部电气设备保持正常运转,具有推广应用的价值。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气配电箱静电处理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力设备检修工具,尤其涉及一种电气配电箱静电处理装置。
技术介绍
配电箱具有体积小、安装简便,技术性能特殊、位置固定,配置功能独特、不受场地限制,应用比较普遍,操作稳定可靠,空间利用率高,占地少且具有环保效应的特点。现有技术中,配电箱一般都是金属的,而内部的电气设备或其他原因,会在配电箱上产生静电,从而在检修时候造成隐患,还可能影响到内部电气设备的正常运转,因此,存在改进空间。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电气配电箱静电处理装置。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包括电池、第一电阻至第三电阻、第一电容、第二电容、第一二极管至第六二极管、第一三极管至第四三极管、六绕组变压器、灯泡和消电针,电池的正极同时与六绕组变压器第二绕组的第一端、第五绕组的第一端、第一绕组的抽头、第二电阻的第一端、第一电容的第一端连接,电池的负极同时与第一二极管的正极、第三二极管的正极和六绕组变压器第四绕组的第一端连接,第一电容的第二端同时与第三三极管的发射极和第六二极管的正极连接,第三二极管的负极与第四二极管的正极连接,第四二极管的负极同时与第四三极管的基极和第三电阻的第一端连接,第三电阻的第二端与六绕组变压器第五绕组的第二端连接,第三三极管的基极与第四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第三三极管的集电极同时与第四三极管的集电极、第六二极管的负极、第二电容的第一端和六绕组变压器第一绕组的第一端连接,六绕组变压器第一绕组的第二端同时与第二电容的第二端、第五二极管的负极、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和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同时与第二电阻的第二端和第五二极管的正极连接,第二三极管的基极与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第一三极管的基极同时与第二二极管的负极和第一电阻的第一端连接,第二二极管的正极与第一二极管的负极连接,第一电阻的第二端与六绕组变压器第一绕组的第二端连接,六绕组变压器第六绕组的两端连接在灯泡的两端,六绕组变压器第四绕组的第二端与第三绕组的第一端连接,六绕组变压器第三绕组的第二端与消电针连接。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是一种电气配电箱静电处理装置,本技术构成自激式振荡电路,振荡信号经六绕组变压器的第二绕组升压,在消电针的尖部产生5-6kV高压电晕,当配电箱接触电晕时,即消除了配电箱上的电荷,从而防止检修时候的隐患,采用本技术消除配电箱的静电,还能使得内部电气设备保持正常运转,具有推广应用的价值。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电路结构原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所示:本技术包括电池E、第一电阻R1至第三电阻R3、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第一二极管D1至第六二极管D6、第一三极管VT1至第四三极管VT4、六绕组变压器T、灯泡DX和消电针A,电池E的正极同时与六绕组变压器T第二绕组L2的第一端、第五绕组L5的第一端、第一绕组L1的抽头、第二电阻R2的第一端、第一电容C1的第一端连接,电池E的负极同时与第一二极管D1的正极、第三二极管D3的正极和六绕组变压器T第四绕组L4的第一端连接,第一电容C1的第二端同时与第三三极管VT3的发射极和第六二极管D6的正极连接,第三二极管D3的负极与第四二极管D4的正极连接,第四二极管D4的负极同时与第四三极管VT4的基极和第三电阻R3的第一端连接,第三电阻R3的第二端与六绕组变压器T第五绕组L5的第二端连接,第三三极管VT3的基极与第四三极管VT4的发射极连接,第三三极管VT3的集电极同时与第四三极管VT4的集电极、第六二极管D6的负极、第二电容C2的第一端和六绕组变压器T第一绕组L1的第一端连接,六绕组变压器T第一绕组L1的第二端同时与第二电容C2的第二端、第五二极管D5的负极、第一三极管VT1的集电极和第二三极管VT2的集电极连接,第二三极管VT2的发射极同时与第二电阻R2的第二端和第五二极管D5的正极连接,第二三极管VT2的基极与第一三极管VT1的发射极连接,第一三极管VT1的基极同时与第二二极管D2的负极和第一电阻R1的第一端连接,第二二极管D2的正极与第一二极管D1的负极连接,第一电阻R1的第二端与六绕组变压器T第一绕组L1的第二端连接,六绕组变压器T第六绕组L6的两端连接在灯泡DX的两端,六绕组变压器T第四绕组L4的第二端与第三绕组L3的第一端连接,六绕组变压器T第三绕组L3的第二端与消电针A连接。本技术的工作原理如下:本技术构成自激式振荡电路,元器件参数型号按照图1的元器件构成,频率为3kHz,采用直流逆变原理,振荡信号经六绕组变压器T的第二绕组L2升压,在消电针A的尖部产生5-6kV高压电晕,当配电箱接触电晕时,即消除了配电箱上的电荷,L2、L3、L5、L6均采用直径0.72mm的导线在直径6.3mm的框架上绕15匝,L1、L4均采用直径0.72mm的导线在直径6.3mm的框架上绕30匝。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及本技术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技术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技术的原理,在不脱离本技术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技术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技术范围内。本技术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气配电箱静电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池、第一电阻至第三电阻、第一电容、第二电容、第一二极管至第六二极管、第一三极管至第四三极管、六绕组变压器、灯泡和消电针,电池的正极同时与六绕组变压器第二绕组的第一端、第五绕组的第一端、第一绕组的抽头、第二电阻的第一端、第一电容的第一端连接,电池的负极同时与第一二极管的正极、第三二极管的正极和六绕组变压器第四绕组的第一端连接,第一电容的第二端同时与第三三极管的发射极和第六二极管的正极连接,第三二极管的负极与第四二极管的正极连接,第四二极管的负极同时与第四三极管的基极和第三电阻的第一端连接,第三电阻的第二端与六绕组变压器第五绕组的第二端连接,第三三极管的基极与第四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第三三极管的集电极同时与第四三极管的集电极、第六二极管的负极、第二电容的第一端和六绕组变压器第一绕组的第一端连接,六绕组变压器第一绕组的第二端同时与第二电容的第二端、第五二极管的负极、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和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同时与第二电阻的第二端和第五二极管的正极连接,第二三极管的基极与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第一三极管的基极同时与第二二极管的负极和第一电阻的第一端连接,第二二极管的正极与第一二极管的负极连接,第一电阻的第二端与六绕组变压器第一绕组的第二端连接,六绕组变压器第六绕组的两端连接在灯泡的两端,六绕组变压器第四绕组的第二端与第三绕组的第一端连接,六绕组变压器第三绕组的第二端与消电针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气配电箱静电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池、第一电阻至第三电阻、第一电容、第二电容、第一二极管至第六二极管、第一三极管至第四三极管、六绕组变压器、灯泡和消电针,电池的正极同时与六绕组变压器第二绕组的第一端、第五绕组的第一端、第一绕组的抽头、第二电阻的第一端、第一电容的第一端连接,电池的负极同时与第一二极管的正极、第三二极管的正极和六绕组变压器第四绕组的第一端连接,第一电容的第二端同时与第三三极管的发射极和第六二极管的正极连接,第三二极管的负极与第四二极管的正极连接,第四二极管的负极同时与第四三极管的基极和第三电阻的第一端连接,第三电阻的第二端与六绕组变压器第五绕组的第二端连接,第三三极管的基极与第四三极管的发射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章勇
申请(专利权)人:陕西理工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