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新风一体化建筑墙体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613676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12 00:0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光伏新风一体化建筑墙体结构,涉及建筑节能技术领域,包括光伏模块,光伏模块包括光伏控制器和光伏电池板;换热管道,设置于墙体内与光伏电池板的背面紧贴,换热管道顶部留有出风连接口、底部留有进风连接口;新风模块,包括与进风连接口连接的进风管、与出风连接口连接的出风管,出风管包括朝向室内的第一、第二风口、朝向室外的第三风口以及用于与出风连接口连接的连通口,第一、第二、第三风口和连通口对应设置有风阀一、二、三、四,第一风口内设置有第一过滤器和风机,第三风口安装有无动力风扇,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光伏新风一体化建筑墙体的光伏组件不能长时间或者随时给新风系统供电导致换气效果不佳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光伏新风一体化建筑墙体结构
本技术属于建筑节能
,具体提供一种光伏新风一体化建筑墙体结构。
技术介绍
随着工业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空气质量日益受到大家的关注,新风模块作为一种能够过滤、吸附和分解各种污染物的空气清洁设备,迅速被人们接受和安装。为了提倡与落实节能环保理念,近年来光伏发电快速发展,形成了很多太阳能建筑一体化技术。目前,有将新风模块和光伏模块均设置于墙体的光伏新风一体化建筑墙体,光伏模块为新风模块供电,既实现环保又满足人们对空气质量的要求。但是由于单户室外的墙体面积有限、夜晚光线微弱等因素,光伏发电效率以及光电转化率十分有限,光伏模块不能长时间或者随时给新风模块供电,导致室内换气效果不佳,用户体验感较差;以及新风模块的换气管道通常设置于光伏电池板的背侧,在夏季较热时换气管道与外界环境连通,光伏电池板产生大量热量使换气管道内充满热气,但换气管道内的热气仅通过自然风很难较快散去,致使光电转换效率较低。相应地,本领域需要一种光伏新风一体化建筑墙体结构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出一种光伏新风一体化建筑墙体结构,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光伏新风一体化建筑墙体的光伏模块发电效率、光电转化率较低,使得不能长时间或者随时给新风模块供电,导致室内换气效果不佳的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光伏新风一体化建筑墙体结构包括墙体以及设置于墙体内的光伏模块、换热管道和新风模块,所述光伏模块包括光伏控制器和设置于墙体朝向太阳一侧的侧壁上的光伏电池板,所述光伏电池板为所述新风模块供电,所述换热管道设置于墙体内与所述光伏电池板的背面紧贴,所述换热管道于墙体的顶部留有出风连接口、于墙体的底部留有进风连接口,所述新风模块包括与所述进风连接口连接的进风管、与所述出风连接口连接的出风管,所述出风管包括朝向室内的第一风口和第二风口、朝向室外的第三风口以及用于与所述出风连接口连接的连通口,所述第一、第二、第三风口以及连通口对应设置有风阀一、风阀二、风阀三和风阀四,所述风阀一、二、三和四均为电磁阀,且与所述光伏控制器连接,所述第一风口内设置有第一过滤器和风机,所述第三风口安装有无动力风扇。本方案的技术效果是:在光伏电池板为新风模块正常供电时,新风模块的风阀一和风阀四打开,风阀二和风阀三关闭,换热管道通过进风管和出风管的第一风口将室外与室内连通,风机运行,外界环境的风经换热管道和第一过滤器之后吹入室内;在夜晚光线微弱或者连续阴雨天,光伏电池板无法持续给新风模块供电时,关闭风阀一和风阀四,打开风阀二和风阀三,出风管的第三风口和第二风口将室外与室内连通,第三风口的无动力风扇在外界自然风的吹动下旋转在第三风口形成负压,室内的空气进入第二风口再经第三风口排至室外,实现室内的换气,使室内不憋闷,提高新风模块的换气效果以及用户的体验;在夏季较热时,关闭风阀一和风阀二,打开风阀三和风阀四,换热管道的进风连接口和出风连接口均与外界连通,第三风口的无动力风扇使换热管道内不断进入新的自然风,将换热管道内的热气排出,实现对光伏电池板的持续散热,整个散热过程无需耗电,符合绿色环保理念,而且提高了光伏电池板的光电转化率,使光伏电池板给新风模块的供电时长延长,提高用户体验。在上述光伏新风一体化建筑墙体结构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风口设置有空气检测器和声光报警器。本方案的技术效果是:室内装修、燃气泄漏或者吸烟都会导致室内空气质量不达标,单单靠往室内吹入新风有时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在第二风口和第三风口连通时,室内的空气在第三风口的无动力风扇的作用下进入第二风口,若空气检测器检测到室内空气不达标,声光报警器发出闪烁光亮和间断警报声,使用户及时发现室内的空气不达标,用户可以快速做出相应处理措施,避免出现慢性侵害和危险。在上述光伏新风一体化建筑墙体结构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换热管道为铜制换热管道。本方案的技术效果是:光伏电池板发电过程中产生热量,换热管道紧贴于光伏电池板的背面,将换热管道设置为铜制换热管道,可以加快换热效率,在冬季时,铜制换热管道快速将光伏电池板散发的热量吸收,加热换热管道内的空气,使进入室内的新风得到预热;夏季时,铜制换热管道内的空气能够快速将光伏电池板产生的热量带走,提高光伏电池板的光电转化率,提高光伏新风一体化建筑墙体结构的用户使用感。在上述光伏新风一体化建筑墙体结构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换热管道为沿水平方向布置的蛇形管道。本方案的技术效果是:这样的设置可以延长空气在换热管道内停留的时间,以使同量的空气带走更多的热量,提高换热效果;由于热气的分子动能大,空气吸收到热量之后沿换热管道向上升,在上升的过程中不断再吸收热量,以使走到换热管道的出风连接口的空气所吸收的热量达到最佳,进一步提高换热效果。在上述光伏新风一体化建筑墙体结构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进风管内设置有第二过滤器。本方案的技术效果是:在进风管内设置第二过滤器,使进入换热管道内的空气进行初步过滤,避免长时间使用之后,空气中的毛絮等杂志进入换热管道内或者进风管内,将换热管道或进风管堵塞影响光伏新风一体化建筑墙体结构的正常使用。在上述光伏新风一体化建筑墙体结构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换热管道背离所述光伏电池板的一侧设置有保温板。本方案的技术效果是:设置保温板减少了换热管道内热量的散失,保证冬季时,吹入的新风得到预热,不开启新风模块时,减少室内与室外热量的交换,实现冬暖夏凉。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光伏新风一体化建筑墙体结构的侧视图;图2为本技术光伏新风一体化建筑墙体结构的第二风口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光伏新风一体化建筑墙体结构的换热管道的示意图。附图标记列表:1、光伏电池板;2、换热管道;21、出风连接口;22、进风连接口;3、进风管;31、第二过滤器;4、出风管;41、第一风口;411、风阀一;412、第一过滤器;413、风机;42、第二风口;421、风阀二;422、空气检测器;423;声光报警器;424、格栅板;43、第三风口;431、风阀三;432;无动力风扇;44、连通口;441、风阀四;5、保温板;6、墙体。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的描述中,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光伏新风一体化建筑墙体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墙体以及设置于墙体内的光伏模块、换热管道和新风模块,/n所述光伏模块包括光伏控制器和设置于墙体朝向太阳一侧的侧壁上的光伏电池板,所述光伏电池板为所述新风模块供电,/n所述换热管道设置于墙体内与所述光伏电池板的背面紧贴,所述换热管道于墙体的顶部留有出风连接口、于墙体的底部留有进风连接口,/n所述新风模块包括与所述进风连接口连接的进风管、与所述出风连接口连接的出风管,所述出风管包括朝向室内的第一风口和第二风口、朝向室外的第三风口以及用于与所述出风连接口连接的连通口,所述第一、第二、第三风口以及连通口对应设置有风阀一、风阀二、风阀三和风阀四,所述风阀一、二、三和四均为电磁阀,且与所述光伏控制器连接,所述第一风口内设置有第一过滤器和风机,所述第三风口安装有无动力风扇。/n

【技术特征摘要】
1.光伏新风一体化建筑墙体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墙体以及设置于墙体内的光伏模块、换热管道和新风模块,
所述光伏模块包括光伏控制器和设置于墙体朝向太阳一侧的侧壁上的光伏电池板,所述光伏电池板为所述新风模块供电,
所述换热管道设置于墙体内与所述光伏电池板的背面紧贴,所述换热管道于墙体的顶部留有出风连接口、于墙体的底部留有进风连接口,
所述新风模块包括与所述进风连接口连接的进风管、与所述出风连接口连接的出风管,所述出风管包括朝向室内的第一风口和第二风口、朝向室外的第三风口以及用于与所述出风连接口连接的连通口,所述第一、第二、第三风口以及连通口对应设置有风阀一、风阀二、风阀三和风阀四,所述风阀一、二、三和四均为电磁阀,且与所述光伏控制器连接,所述第一风口内设置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方园闫冬杨海波杨顺利刘冬冬
申请(专利权)人:南阳理工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