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素体系不锈钢板及其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5608031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12 00:03
本铁素体系不锈钢板包含Cr:11.0~30.0%、C:0.001~0.030%、Si:0.01~2.00%、Mn:0.01~2.00%、P:0.003~0.100%、S:0.0100%以下、N:0.030%以下、B:0~0.0025%、Sn:0~0.50%、Ni:0~1.00%、Cu:0~1.00%、Mo:0~2.00%、W:0~1.00%、Al:0~1.00%、Co:0~0.50%、V:0~0.50%、Zr:0~0.50%、Ca:0~0.0050%、Mg:0~0.0050%、Y:0~0.10%、Hf:0~0.10%、REM:0~0.10%、Sb:0~0.50%及Ti:0.40%以下、Nb:0.50%以下中的任一者或两者,剩余部分包含Fe及杂质,以磷化物的形式存在的P量为0.003质量%以上,利用JIS G 0551测定的结晶粒度号为9.0以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铁素体系不锈钢板及其制造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铁素体系不锈钢板及其制造方法,特别是涉及进行成型加工时的成型性以及耐加工表面粗糙性优异的铁素体系不锈钢板及其制造方法。本申请基于2018年3月30日在日本申请的特愿2018-069775号而主张优先权,并将其内容援引于此。
技术介绍
奥氏体系不锈钢的代表钢种即SUS304(18Cr-8Ni)由于耐蚀性、加工性、美观性等优异,因此被广泛用于家电、厨房用品、建材等。但是,SUS304由于大量地添加高价且价格变动剧烈的Ni,因此认为钢板的价格高。另一方面,铁素体系不锈钢由于不含有Ni或含量极少,因此作为性价比优异的材料而需求增加。但是,在将铁素体系不锈钢作为成型用途而使用的情况下,成为问题的是成型极限和成型后因形成表面凹凸而引起的耐加工表面粗糙性的劣化。首先,若对成型极限进行比较,则在奥氏体系不锈钢的情况下,拉伸性优异,但铁素体系不锈钢的拉伸性低,无法使形状产生较大变化。但是,由于能够调整晶体取向(织构)来控制深拉深性,因此在将铁素体系不锈钢作为成型用途使用的情况下,大多采用以深拉深作为主体的成型方法。接着,对成型加工后的表面特性、特别是加工表面粗糙(成型后的表面凹凸)进行叙述。其中,所谓“表面凹凸”是指在进行加工或成型后在钢板表面产生的微细的凹凸(表面粗糙),由于该微细的凹凸与晶粒相对应,因此结晶粒径越大则表面凹凸也变得越显著。在奥氏体系不锈钢的情况下,由于加工硬化特性优异,比较容易制作细粒组织,因此制造出结晶粒度号为约10的钢板。因此,成型加工后的表面凹凸(表面粗糙)小,基本不成问题。另一方面,铁素体系不锈钢的结晶粒度以SUS430计为9左右,以SUS430LX计为7左右,比奥氏体系不锈钢小。这里,粒度号小表示结晶粒径大。作为铁素体系不锈钢容易成为粗粒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就铁素体系不锈钢而言,除了再结晶粒径容易变大以外,就SUS430LX那样的使C、N降低而谋求了加工性、成型性的提高的高纯度铁素体系不锈钢而言,容易晶粒生长。另外,在铁素体系不锈钢中,即使增加冷轧次数来制造结晶粒径细的制品板,有时也生成表面粗糙,其原因不一定清楚。在像家电制品的框体或器物那样要求比较严格的成型性的情况下,在铁素体系不锈钢中,大多使用SUS430LX那样的高纯度铁素体系不锈钢。另外,为了确保成型后的强度,所使用的不锈钢板的板厚大多情况为0.6mm以上,但如上所述铁素体系不锈钢由于结晶粒径大,因此成型后的表面粗糙大,通常利用研磨来进行表面凹凸的除去。由于上述的背景,公开了减轻高纯度铁素体系不锈钢的表面粗糙的方法。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使用高纯度的铁素体系不锈钢并控制析出粒子的尺寸及结晶粒径而加工表面粗糙少的成型性优异的铁素体系不锈钢及其制造方法。但是,就专利文献1而言,虽然可得到结晶粒径小的钢板,但成型时的深拉深性不充分,另外存在尽管结晶粒径小也容易产生成型后的表面粗糙的问题。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一种技术,其是含有Ti和Nb的铁素体系不锈钢,在低温下实施热轧,并且通过采取高的冷轧率而制成细粒,制造成型时的耐表面粗糙性优异的不锈钢。通过这样的技术,专利文献2的不锈钢虽然可得到结晶粒度号为9.5的细粒组织,但是进行压杯成型后的表面粗糙性不一定充分。在专利文献3中,公开了通过控制具有含有Nb和/或Ti的成分组成的钢的最终冷轧前的结晶粒径而深拉深性、抗起皱(ridging)性及耐表面粗糙性优异的铁素体系不锈钢。但是,就专利文献3而言,最终制品的结晶粒径为15μm(以结晶粒度号计为9.1),表面粗糙性不充分。如上所述,现状是在考虑铁素体系不锈钢的成型加工的情况下,能够成型为规定的形状、并且满足成型后的表面特性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在使用铁素体系不锈钢作为成型用途的情况下,为了除去在成型后所产生的表面凹凸需要进行研磨工序。但是,在该研磨工序中要花费研磨时间,制造成本增大。进而,存在在研磨中产生许多粉尘等问题。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4749888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7-292417号公报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第3788311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问题而进行的,提供成型加工性及成型加工后的耐加工表面粗糙性优异的铁素体系不锈钢板及其制造方法。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作为对铁素体系不锈钢的加工表面粗糙造成影响的因子,已知有结晶粒度和应变量。但是,如上所述,即使通过控制冷轧条件等来提高结晶粒度和应变量,有时也产生加工表面粗糙,近年来,期望能够更稳定地抑制加工表面粗糙的产生的钢。于是,本专利技术人等对铁素体系不锈钢中的加工表面粗糙与金属组织的关系进行了调查。首次认识到:不仅一直以来已知的结晶粒度和应变量、而且钢中的析出物的析出量也对加工表面粗糙产生影响。另外弄清楚了:为了将析出量控制在适当范围,需要控制冷轧前后的热处理温度,进而在冷轧后的热处理中需要快速加热。本专利技术的一方案的主旨如下所述。[1]一种铁素体系不锈钢板,其特征在于,以质量%计包含:Cr:11.0%以上且30.0%以下、C:0.001%以上且0.030%以下、Si:0.01%以上且2.00%以下、Mn:0.01%以上且2.00%以下、P:0.003%以上且0.100%以下、S:0.0100%以下、N:0.030%以下、B:0%以上且0.0025%以下、Sn:0%以上且0.50%以下、Ni:0%以上且1.00%以下、Cu:0%以上且1.00%以下、Mo:0%以上且2.00%以下、W:0%以上且1.00%以下、Al:0%以上且1.00%以下、Co:0%以上且0.50%以下、V:0%以上且0.50%以下、Zr:0%以上且0.50%以下、Ca:0%以上且0.0050%以下、Mg:0%以上且0.0050%以下、Y:0%以上且0.10%以下、Hf:0%以上且0.10%以下、REM:0%以上且0.10%以下、Sb:0%以上且0.50%以下,进而包含Ti:0.40%以下、Nb:0.50%以下中的任一者或两者,剩余部分包含Fe及杂质,以磷化物的形式存在的P量为0.003质量%以上,利用JISG0551测定的结晶粒度号为9.0以上。[2]根据上述[1]所述的铁素体系不锈钢板,其特征在于,以质量%计进一步含有:B:0.0001%以上且0.0025%以下、Sn:0.005%以上且0.50%以下、Ni:0.05%以上且1.00%以下、Cu:0.05%以上且1.00%以下、Mo:0.05%以上且2.00%以下、W:0.05%以上且1.00%以下、Al:0.05%以上且1.00%以下、Co:0.05%以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铁素体系不锈钢板,其特征在于,以质量%计包含:/nCr:11.0%以上且30.0%以下、/nC:0.001%以上且0.030%以下、/nSi:0.01%以上且2.00%以下、/nMn:0.01%以上且2.00%以下、/nP:0.003%以上且0.100%以下、/nS:0.0100%以下、/nN:0.030%以下、/nB:0%以上且0.0025%以下、/nSn:0%以上且0.50%以下、/nNi:0%以上且1.00%以下、/nCu:0%以上且1.00%以下、/nMo:0%以上且2.00%以下、/nW:0%以上且1.00%以下、/nAl:0%以上且1.00%以下、/nCo:0%以上且0.50%以下、/nV:0%以上且0.50%以下、/nZr:0%以上且0.50%以下、/nCa:0%以上且0.0050%以下、/nMg:0%以上且0.0050%以下、/nY:0%以上且0.10%以下、/nHf:0%以上且0.10%以下、/nREM:0%以上且0.10%以下、/nSb:0%以上且0.50%以下,进而/n包含Ti:0.40%以下、Nb:0.50%以下中的任一者或两者,剩余部分包含Fe及杂质,/n以磷化物的形式存在的P量为0.003质量%以上,/n利用JIS G 0551测定的结晶粒度号为9.0以上。/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80330 JP 2018-0697751.一种铁素体系不锈钢板,其特征在于,以质量%计包含:
Cr:11.0%以上且30.0%以下、
C:0.001%以上且0.030%以下、
Si:0.01%以上且2.00%以下、
Mn:0.01%以上且2.00%以下、
P:0.003%以上且0.100%以下、
S:0.0100%以下、
N:0.030%以下、
B:0%以上且0.0025%以下、
Sn:0%以上且0.50%以下、
Ni:0%以上且1.00%以下、
Cu:0%以上且1.00%以下、
Mo:0%以上且2.00%以下、
W:0%以上且1.00%以下、
Al:0%以上且1.00%以下、
Co:0%以上且0.50%以下、
V:0%以上且0.50%以下、
Zr:0%以上且0.50%以下、
Ca:0%以上且0.0050%以下、
Mg:0%以上且0.0050%以下、
Y:0%以上且0.10%以下、
Hf:0%以上且0.10%以下、
REM:0%以上且0.10%以下、
Sb:0%以上且0.50%以下,进而
包含Ti:0.40%以下、Nb:0.50%以下中的任一者或两者,剩余部分包含Fe及杂质,
以磷化物的形式存在的P量为0.003质量%以上,
利用JISG0551测定的结晶粒度号为9.0以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铁素体系不锈钢板,其特征在于,以质量%计进一步含有:
B:0.0001%以上且0.0025%以下、
Sn:0.005%以上且0.50%以下、
Ni:0.05%以上且1.00%以下、
Cu:0.05%以上且1.00%以下、
Mo:0.05%以上且2.00%以下、
W:0.05%以上且1.00%以下、
Al:0.05%以上且1.00%以下、
Co:0.05%以上且0.50%以下、
V:0.0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口笃史石丸咏一朗小森唯志木村谦田村真市
申请(专利权)人:日铁不锈钢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