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窗的聚酯膜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607111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12 00:0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用于窗的聚酯膜,所述膜能够:当粘附至车辆或建筑物的外壁玻璃时,阻挡来自外部的有害紫外线或者防止由直射阳光引起的眩光,并减少热能;解决当通过玻璃观看外部形状时图像模糊或图像破坏而不清楚的现象;防止在聚酯膜的制造过程期间出现的纵向细小的辊拖曳的缺陷,使得即使通过聚酯膜也可以确定外部清楚的形状;以及当将窗膜在与离型膜层合的同时构筑在车辆或建筑物的玻璃上时,即使在高温下也促进收缩和分离。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用于窗的聚酯膜
本专利技术涉及用于窗的聚酯膜,并且更特别地,涉及可以改善图像模糊,具有优异的光学表面可见性并且在应用期间便于操作的用于窗的聚酯膜。
技术介绍
用于窗的聚酯膜(通常称为着色膜)根据其用途而大致分为汽车应用和建筑应用,并且根据是否采用沉积膜而分为反射型和非反射型。这样的用于窗的膜用作用于高透明性硬涂层的产品的基底以向高透明性聚酯膜添加颜色并且保护产品的表面,从而使得能够阻挡有害紫外线或者防止来自直射阳光的眩光并减少热能。另一方面,在价格和品质的激烈竞争下,汽车窗膜市场以与汽车市场的增长相同的趋势随着一直寻求价廉且高品质的产品的客户增长。因此,如今,已经超出二次加工的线下加工市场,大规模生产和销售了各种在线涂覆的聚酯膜,所述在线涂覆的聚酯膜通过与生产聚酯膜同时对表面进行功能底漆涂层处理而具有改善的表面粘附性,并且随着汽车市场增长的大型窗加工公司通过与生产聚酯膜的大型公司协作与合作积极参与诸如联合开发的活动。通过原样反映这些市场趋势,需要制造光学上优异并且易于操作的窗膜,从而将其提供给客户。然而,由于存在一直成问题的图像模糊、可操作性等问题,特别是在窗聚酯膜市场中,因此迫切需要通过解决这些问题来提供均匀的用于窗的聚酯膜。
技术实现思路
技术问题设计本专利技术以满足上述需求并解决常规问题,并且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是提供这样的用于窗的聚酯膜:其可以抑制在内部光学上识别的颗粒的颗粒感可见性,确保基本的强度和伸长率,抑制肉眼识别的在纵向方向上的辊拖曳痕迹,以及在将膜应用于车辆和建筑物的玻璃时即使在高温下也容易收缩和剥离。本专利技术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和优点将从以下对优选实施方案的描述中变得更加明显。技术方案上述目的通过这样的用于窗的聚酯膜来实现,其包括:通过顺序双轴拉伸法生产的三层层合聚酯膜;以及在三层层合聚酯膜的至少一个面上的包含丙烯酸烷基酯共聚物的水性乳液的涂层A,其中三层层合聚酯膜由不包含细颗粒的聚酯树脂层C以及作为聚酯树脂层C的上层和下层的包含非晶碳酸钙化合物的聚酯树脂的颗粒层B和颗粒层D,其中层C跟层B和层D的厚度比为4至40,以及三层层合聚酯膜的拉伸比满足以下方程式(1):(方程式1)1.1≤Y/X≤1.5其中X为纵向拉伸比,Y为横向拉伸比。在此,层C跟层B和层D的厚度比为10至20。有利地,其中三层层合聚酯膜的拉伸比为1.1至1.3。有利地,非晶碳酸钙化合物的平均颗粒尺寸为0.01μm至1.5μm。有利地,非晶碳酸钙化合物的平均颗粒尺寸为0.8μm至1.2μm。有利地,涂层的厚度为5nm至20nm。有利地,用于窗的聚酯膜的厚度为12μm至36μm。有利地,在通过将用于窗的聚酯膜在150℃的恒温浴中保持30分钟而测量的热收缩率值中,用于窗的聚酯膜具有0或更低的横向热收缩率。专利技术效果本专利技术具有这样的效果:能够在附接至建筑物或车辆的外壁玻璃时,阻挡来自外部的有害紫外线或者防止来自直射阳光的眩光并减少热能。此外,本专利技术可以解决当通过玻璃观看外部形状时图像模糊或不清楚以及图像破坏的现象。此外,本专利技术具有这样的效果:由于在聚酯膜的制造过程中可能引起的在纵向上的细小的辊拖曳缺陷不可见而即使通过聚酯膜也可以确定清晰的外部形状,以及当将窗膜应用于车辆或建筑物的玻璃(其中聚酯膜与离型膜层合)时,即使在高温下也容易收缩和剥离。然而,本专利技术的效果不限于上述效果,并且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从以下描述中清楚地理解以上未提及的另外的效果。附图说明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方案的用于窗的聚酯膜的截面图。具体实施方式在下文中,将参照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案和附图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明显的是,这些实施方案仅作为实例呈现以更详细地描述本专利技术,并且本专利技术的范围不受这样的实施方案限制。除非另有定义,否则本文所使用的所有技术术语和科技术语具有与本专利技术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在冲突的情况下,以包括术语的定义的本说明书为准。此外,虽然与本文描述的方法和材料相似或等同的其他方法和材料可以用于实施或测试本专利技术,但是本文描述了合适的方法和材料。在描述和/或要求保护本专利技术时,术语“共聚物”用于指通过两种或更多种单体的共聚而形成的聚合物。这样的共聚物包括共聚物、三元共聚物或更高级共聚物。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方案的用于窗的聚酯膜的截面图,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用于窗的聚酯膜包括通过顺序双轴拉伸法生产的三层层合聚酯膜,并且包括在三层层合聚酯膜的至少一个面上的含丙烯酸烷基酯共聚物的水性乳液的涂层A,所述三层层合聚酯膜由不包含细颗粒的聚酯树脂层C以及作为聚酯树脂层C的上层和下层的含非晶碳酸钙化合物的聚酯树脂的颗粒层B和颗粒层D组成。在此,根据本专利技术,层C跟层B和层D的厚度比优选为4至40。这是因为如果将厚度比控制为小于4,则雾度变得更高,这进而降低作为窗膜的商业可用性,而如果将厚度比控制为超过40,则难以确保卷绕稳定性。更优选地,5至30的厚度比表现出稳定性,然而,由于在大规模生产阶段稳定性可能较低,因此最优选地,10至20的厚度比使得可以确保大规模生产的稳定性和卷绕稳定性。此外,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三层层合聚酯膜的横向拉伸比与纵向拉伸比的相对比优选为1.1至1.5。如同折射率一样,拉伸比与聚酯膜的光学特性有关,并且由于纵向拉伸主要由辊之间的运行过程产生,横向拉伸通过无辊烘箱内的气浮式控制,因此纵向拉伸比越高,辊与聚酯膜之间的摩擦和剥离热越高,这进而在聚酯膜内在纵向方向上留下细小的辊拖曳痕迹,当附接至建筑物和车辆的玻璃时,这些痕迹在视觉上被原样识别到,这可能引起客户意见,因此,纵向拉伸比越低且横向拉伸比越高,用肉眼在视觉上识别到的辊拖曳痕迹越少,因此,可以在高温下将纵向热收缩率控制为较高并且将横向热收缩率控制为较低。如果将相对拉伸比控制为小于1.1,则纵向拉伸增加并且用肉眼容易识别到辊拖曳痕迹,这是不期望的,相反,如果将该拉伸比控制为大于1.5,则强度由于纵向拉伸发生较少而降低,并且存在在横向拉伸期间在烘箱中容易被撕裂的风险。换言之,通过如上所述以最佳方式设计纵向方向拉伸比和横向方向拉伸比,可以确保基本的强度和伸长率,可以抑制用肉眼在视觉上识别到的在纵向方向上的辊拖曳痕迹,并且可以优化烘箱中的温度,从而在应用于车辆和建筑物期间提供操作便利性。更优选地,将相对拉伸比设定为1.1至1.3可以保持大规模生产的稳定性。此外,优选使用碳酸钙作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颗粒层B和颗粒层D中的能够改善膜表面的粗糙度和运行特性的惰性颗粒。这是因为,通常,有机聚合物的折射率为1.57,二氧化硅颗粒的折射率为1.40,而碳酸钙的折射率为1.59,这最接近聚酯膜的1.64的折射率,并因此当在视觉上检查膜时,就折射率而言,在视觉上识别到惰性非晶颗粒的可能性最低。换言之,可以降低在透射光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窗的聚酯膜,包括:/n通过顺序双轴拉伸法生产的三层层合聚酯膜;以及/n在所述三层层合聚酯膜的至少一个面上的包含丙烯酸烷基酯共聚物的水性乳液的涂层A,/n其中所述三层层合聚酯膜由不包含细颗粒的聚酯树脂层C以及作为所述聚酯树脂层C的上层和下层的包含非晶碳酸钙化合物的聚酯树脂的颗粒层B和颗粒层D组成,/n其中所述层C跟所述层B和所述层D的厚度比为4至40,以及/n所述三层层合聚酯膜的拉伸比满足以下方程式(1):/n(方程式1)/n1.1≤Y/X≤1.5/n其中X为纵向拉伸比,以及Y为横向拉伸比。/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80124 KR 10-2018-00085861.一种用于窗的聚酯膜,包括:
通过顺序双轴拉伸法生产的三层层合聚酯膜;以及
在所述三层层合聚酯膜的至少一个面上的包含丙烯酸烷基酯共聚物的水性乳液的涂层A,
其中所述三层层合聚酯膜由不包含细颗粒的聚酯树脂层C以及作为所述聚酯树脂层C的上层和下层的包含非晶碳酸钙化合物的聚酯树脂的颗粒层B和颗粒层D组成,
其中所述层C跟所述层B和所述层D的厚度比为4至40,以及
所述三层层合聚酯膜的拉伸比满足以下方程式(1):
(方程式1)
1.1≤Y/X≤1.5
其中X为纵向拉伸比,以及Y为横向拉伸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窗的聚酯膜,其中所述层C跟所述层B和所述层D的厚度比为10至2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金永皓金昌熹李圭锡洪性熙
申请(专利权)人:东丽先端素材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韩国;KR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