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涌水层的矿用主溜井直孔帷幕泄水结构及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5593822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11 23:5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穿涌水层的矿用主溜井直孔帷幕泄水结构,主溜井为竖溜井,主溜井穿过涌水层,主溜井的底部设置有环绕主溜井一圈,与主溜井同轴设置的积水绕道,积水绕道的上方设置有若干环绕主溜井一圈布置的泄水孔,泄水孔下端与积水绕道相通,上端贯穿涌水层,积水绕道与主溜井底部的井下运输巷道相通,使得潜孔钻能经井下运输巷道进入积水绕道内钻泄水孔,积水绕道的水也能经井下运输巷道的排水系统排出;同时,本发明专利技术还公开了穿涌水层的矿用主溜井直孔帷幕泄水结构的施工方法。能使涌水层的水经泄水孔直接流入积水绕道内,不会进入主溜井,积水绕道与主溜井完全隔开,积水绕道内的水再经井下运输巷道的排水系统排出,确保主溜井的正常运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穿涌水层的矿用主溜井直孔帷幕泄水结构及施工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采矿
,具体涉及一种矿用主溜井的泄水结构。
技术介绍
某矿用主溜井为竖溜井,溜井半径2500mm,标高+903.1m~+1159.1m,设计容量8000t。主溜井穿过地质层位从上到下为:泥质粉砂岩、瘤状灰岩、砾屑白云岩、矿体、白云岩和灰黑色白云质灰岩。溜井施工期在标高+971m附近有1m左右厚的破碎带,出现涌水现象。通过对主溜井涌水量大、井壁混凝土块掉落和施工资料进行初步分析,造成涌水量大的原因为:因放矿过程中矿石磨损井壁导致井壁逐渐变薄,在+980m断层附近磨穿井壁致使水流入主溜井。之后,尝试了以下多种治水方案,简述如下:方案一、在主溜井+900巷道附近采用探矿钻机施工斜向上30m长泄水孔。方案二、在主溜井+970m检查巷采用YT-28钻施工泄水孔并浇筑检查门。方案三、在联络巷左右对向施工规格为2m×2m的拦水巷道来治水。方案四、在主溜井+900运输巷施工一条溜井绕道。方案五:在+971m上层拦水巷道每隔10m左右采用K112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穿涌水层的矿用主溜井直孔帷幕泄水结构,所述主溜井(1)为竖溜井,且主溜井(1)穿过涌水层(2),其特征在于:在主溜井(1)的底部设置有环绕主溜井(1)一圈,并与主溜井(1)同轴设置的积水绕道(3),所述积水绕道(3)的上方设置有若干环绕主溜井(1)一圈布置的泄水孔(4),所述泄水孔(4)下端与积水绕道(3)相通,上端贯穿涌水层(2),所述积水绕道(3)与主溜井(1)底部的井下运输巷道(5)相通,使得潜孔钻能经井下运输巷道(5)进入积水绕道(3)内钻泄水孔(4),积水绕道(3)的水也能经井下运输巷道(5)的排水系统排出。/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穿涌水层的矿用主溜井直孔帷幕泄水结构,所述主溜井(1)为竖溜井,且主溜井(1)穿过涌水层(2),其特征在于:在主溜井(1)的底部设置有环绕主溜井(1)一圈,并与主溜井(1)同轴设置的积水绕道(3),所述积水绕道(3)的上方设置有若干环绕主溜井(1)一圈布置的泄水孔(4),所述泄水孔(4)下端与积水绕道(3)相通,上端贯穿涌水层(2),所述积水绕道(3)与主溜井(1)底部的井下运输巷道(5)相通,使得潜孔钻能经井下运输巷道(5)进入积水绕道(3)内钻泄水孔(4),积水绕道(3)的水也能经井下运输巷道(5)的排水系统排出。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穿涌水层的矿用主溜井直孔帷幕泄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积水绕道(3)的内环壁与外环壁之间的距离为3~4m,积水绕道(3)的内环壁与主溜井(1)的孔壁之间的距离为3~4m。


3.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毛飞段峰周毅苏毅刘金华骆刚唐少华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发展天瑞矿业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