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实验室废气处理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5590215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11 23:4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实验室废气处理系统,包括通过废气输送管依次连通的吸收塔、吸附光解复合净化器和排气动力装置;吸收塔具有废气导管,废气导管与安装于实验室的废气排出口的废气排管导通,废气导管位于吸收塔内的部分保持竖向延伸姿态,使得废气导管的出气管口延伸至吸收塔的内塔底,且吸收塔内设置有完全没入其内吸收液中的废气阻流单元;吸附光解复合净化器包括设置于净化箱内的吸附光解单元,所述吸附光解单元用于对净化箱内的废气进行吸附净化以及光解净化。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实验室废气处理系统,废气净化处理较为彻底,净化效果好、效率高,且能节约占用空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实验室废气处理系统
本技术属于实验室废气处理
,尤其涉及一种实验室废气处理系统。
技术介绍
实验室产生的废气需要经过抽风系统集中抽出,然后利用废气净化处理设备处理以后才能排放,现有的废气净化处理设备具有以下不足:一、设置的吸收塔对废气中污染物的吸收不够彻底,导致后续进行活性炭吸附净化以及紫外线光解净化的负担加重,使得整个设备对废气的净化处理不够彻底,效果不好;二、设置的活性炭吸附箱与光解箱相互独立,占用空间较大,且吸附与光解分开进行导致废气处理效率偏低。基于上述理由,本技术设计了一种实验室废气处理系统,保证废气净化处理地彻底性与高效性,且能节约占用空间。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目的: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实验室废气处理系统,废气净化处理较为彻底,净化效果好、效率高,且能节约占用空间。技术方案: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一种实验室废气处理系统,包括通过废气输送管依次连通的吸收塔、吸附光解复合净化器和排气动力装置;所述吸收塔具有废气导管,所述废气导管与安装于实验室的废气排出口的废气排管导通,所述废气导管位于吸收塔内的部分保持竖向延伸姿态,使得废气导管的出气管口延伸至吸收塔的内塔底,且吸收塔内设置有完全没入其内吸收液中的废气阻流单元;所述吸附光解复合净化器包括净化箱和设置于净化箱内的吸附光解单元,所述吸附光解单元用于对净化箱内的废气进行吸附净化以及光解净化;所述排气动力装置用于提供系统排气驱动力。进一步地,所述废气阻流单元包括废气扩散半球壳体和废气阻流罩;所述废气导管的出气管口与废气扩散半球壳体的内部空间导通,所述废气扩散半球壳体开口朝下设置于吸收塔的内塔底,且废气扩散半球壳体的开口端沿与吸收塔的内塔底面具有间距;所述废气阻流罩包括废气集中罩和废气分散罩;所述废气集中罩和废气分散罩均为套设于废气导管外部并布置于半球壳体正上方的多个,且废气集中罩与废气分散罩从下到上交替设置;所述废气集中罩的下部扩张口与吸收塔的内侧壁贴合,上部收缩口与废气导管的外管壁具有间距;所述废气分散罩的下部收缩口与废气导管的外管壁贴合,上部扩张口与吸收塔的内侧壁具有间距。进一步地,在所述废气阻流罩中,位于最下方的废气阻流罩为废气集中罩,位于最上方的废气阻流罩为废气分散罩。进一步地,所述废气扩散半球壳体与废气导管固连,所述废气集中罩与吸收塔固连,所述废气分散罩与废气导管固连。进一步地,所述吸附光解单元包括活性炭吸附层和紫外线照射灯;所述活性炭吸附层水平设置,且多个活性炭吸附层在净化箱内部从上到下保持间距均布;所述紫外线照射灯安装于净化箱的内侧壁,且紫外线照射灯的紫外线照射方向朝向最上方活性炭吸附层与净化箱上内箱壁之间的间距、上下相邻活性炭吸附层之间的间距以及最下方活性炭吸附层与净化箱下内箱壁之间的间距。进一步地,所述排气动力装置包括高空排气管和安装于高空排气管上用于提供排气动力的离心风机,所述高空排气管与废气输送管的末端导通。有益效果:本技术的一种实验室废气处理系统,有益效果如下:1)本技术通过在吸收塔内设置废气阻流单元,能够对废气进行阻流,使得废气与吸收液的接触时间加长,从而使得废气中的污染物被吸收液更多地吸收,废气净化处理较为彻底,净化效果好、效率高;2)本技术将吸附光解复合净化器的设置,实现了活性炭吸附与紫外线照射光解的结合利用,能够节约占用空间,且提高净化效率。附图说明附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附图2为吸收塔的整体结构示意图;附图3为吸收塔的半剖示意图;附图4为吸附光解复合净化器的半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更进一步的说明。如附图1所示,一种实验室废气处理系统,包括通过废气输送管3依次连通的吸收塔2、吸附光解复合净化器4和排气动力装置6;所述吸收塔2具有废气导管21,所述废气导管21与安装于实验室的废气排出口的废气排管1导通,所述废气导管21位于吸收塔2内的部分保持竖向延伸姿态,使得废气导管21的出气管口延伸至吸收塔2的内塔底,且吸收塔2内设置有完全没入其内吸收液中的废气阻流单元;通过废气阻流单元的设置,能够使得废气在吸收塔2内被阻流,从而提高其在吸收塔2内的导流行程,增加废气与吸收液的接触时间,使得废气中的污染物被吸收液更多地吸收,提高吸收液吸收废气中的污染物的彻底性与高效性。所述吸附光解复合净化器4包括净化箱40和设置于净化箱40内的吸附光解单元,所述吸附光解单元用于对净化箱40内的废气进行吸附净化以及光解净化,从而实现了活性炭吸附与紫外线照射光解的结合利用,一方面节约占用空间,另一方面能够提高净化效果。所述排气动力装置6用于提供系统排气驱动力。更为具体的,所述排气动力装置6包括高空排气管61和安装于高空排气管61上用于提供排气动力的离心风机62,所述高空排气管61与废气输送管3的末端导通。如附图2和附图3所示,所述废气阻流单元包括废气扩散半球壳体22和废气阻流罩;所述废气导管21的出气管口与废气扩散半球壳体22的内部空间导通,所述废气扩散半球壳体22开口朝下设置于吸收塔2的内塔底,且废气扩散半球壳体22的开口端沿与吸收塔2的内塔底面具有间距;废气通过废气导管21导入吸收塔2的内塔底,并进入废气扩散半球壳体22实现向四周的扩散,提高废气与吸收液的接触面积,提高废气中污染物的吸收效率。所述废气阻流罩包括废气集中罩23和废气分散罩24;所述废气集中罩23和废气分散罩24均为套设于废气导管21外部并布置于半球壳体22正上方的多个,且废气集中罩23与废气分散罩24从下到上交替设置;所述废气集中罩23的下部扩张口与吸收塔2的内侧壁贴合,上部收缩口与废气导管21的外管壁具有间距;所述废气分散罩24的下部收缩口与废气导管21的外管壁贴合,上部扩张口与吸收塔2的内侧壁具有间距;废气经过废气集中罩23被导流集中,废气经过废气分散罩24被导流分散,废气集中罩23与废气分散罩24都对气体起到上升的阻流作用,导流集中与导流分散交替反复进行,从而提高废气与吸收液的接触时间,实现废气中污染物的高效吸收。在所述废气阻流罩中,位于最下方的废气阻流罩为废气集中罩23,保证从废气扩散半球壳体22分散的废气首先被废气集中罩23导流集中,位于最上方的废气阻流罩为废气分散罩24,保证最后的废气为被废气分散罩24导流分散,保证废气净化处理的高效性。更为具体的,所述废气扩散半球壳体与废气导管固连,所述废气集中罩23与吸收塔2固连,所述废气分散罩24与废气导管21固连。如附图4所示,所述吸附光解单元包括活性炭吸附层41和紫外线照射灯42;所述活性炭吸附层41水平设置,且多个活性炭吸附层41在净化箱40内部从上到下保持间距均布;所述紫外线照射灯42安装于净化箱40的内侧壁,且紫外线照射灯42的紫外线照射方向朝向最上方活性炭吸附层41与净化箱40上内箱壁之间的间距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实验室废气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通过废气输送管(3)依次连通的吸收塔(2)、吸附光解复合净化器(4)和排气动力装置(6);/n所述吸收塔(2)具有废气导管(21),所述废气导管(21)与安装于实验室的废气排出口的废气排管(1)导通,所述废气导管(21)位于吸收塔(2)内的部分保持竖向延伸姿态,使得废气导管(21)的出气管口延伸至吸收塔(2)的内塔底,且吸收塔(2)内设置有完全没入其内吸收液中的废气阻流单元;/n所述吸附光解复合净化器(4)包括净化箱(40)和设置于净化箱(40)内的吸附光解单元,所述吸附光解单元用于对净化箱(40)内的废气进行吸附净化以及光解净化;/n所述排气动力装置(6)用于提供系统排气驱动力。/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实验室废气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通过废气输送管(3)依次连通的吸收塔(2)、吸附光解复合净化器(4)和排气动力装置(6);
所述吸收塔(2)具有废气导管(21),所述废气导管(21)与安装于实验室的废气排出口的废气排管(1)导通,所述废气导管(21)位于吸收塔(2)内的部分保持竖向延伸姿态,使得废气导管(21)的出气管口延伸至吸收塔(2)的内塔底,且吸收塔(2)内设置有完全没入其内吸收液中的废气阻流单元;
所述吸附光解复合净化器(4)包括净化箱(40)和设置于净化箱(40)内的吸附光解单元,所述吸附光解单元用于对净化箱(40)内的废气进行吸附净化以及光解净化;
所述排气动力装置(6)用于提供系统排气驱动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实验室废气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废气阻流单元包括废气扩散半球壳体(22)和废气阻流罩;所述废气导管(21)的出气管口与废气扩散半球壳体(22)的内部空间导通,所述废气扩散半球壳体(22)开口朝下设置于吸收塔(2)的内塔底,且废气扩散半球壳体(22)的开口端沿与吸收塔(2)的内塔底面具有间距;
所述废气阻流罩包括废气集中罩(23)和废气分散罩(24);所述废气集中罩(23)和废气分散罩(24)均为套设于废气导管(21)外部并布置于半球壳体(22)正上方的多个,且废气集中罩(23)与废气分散罩(24)从下到上交替设置;所述废气集中罩(23)的下部扩张口与吸收塔(2)的内侧壁贴合,上部收缩口与废气导...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福然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斯尔美实验设备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