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池塘养殖和尾水处理于一体的生态养殖系统及其运行维护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5581174 阅读:6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11 23:4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集池塘养殖和尾水处理于一体的生态养殖系统及其运行维护方法,包括养殖池塘区、进水渠道和养殖尾水处理区。养殖池塘区包括独立养殖池塘;进水渠道与养殖池塘的进水口和养殖尾水处理区相连通;养殖尾水处理区包括沿尾水流经顺序设置的湿地、一级连接坝、一级净化池塘、二级连接坝和二级净化池塘。养殖期间以投喂鳗粉状饲料计,日投饵量165千克和累计投饵量22吨为最大负荷,排水间隔周期10~20天,排水最大载荷为180立方米/小时;系统运行期间,湿地水力停留时间2.5~4小时,一级净化池塘水力停留时间0.9~1.4天,二级净化池塘水力停留时间0.7~1.0天。养殖尾水处理区内动植物错峰放养与种植,当年十二月清理处理区水生植物,次年一月清理净化池塘内水生动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集池塘养殖和尾水处理于一体的生态养殖系统及其运行维护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养殖废水处理
,涉及水产养殖尾水的处理,具体涉及一种集池塘养殖和尾水处理于一体的生态养殖系统。
技术介绍
我国是水产养殖大国,大量的池塘集约化养殖,投入了上千万吨的饲料、肥料,导致每年近3亿立方米养殖尾水的排放,由养殖尾水导致的水环境污染与优美水域生态环境的要求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因此,开展池塘养殖尾水处理及达标排放相关技术的研究十分必要和紧迫。当前养殖尾水处理技术主要基于物理、化学和生物的原理,采用设施净化、池塘净化和湿地净化等手段,这些技术原理的探索大多基于实验室规模和中试规模,亦或是注重单一的手段,如仅研究物理净化设备,生物制剂,人工湿地,净化池塘等。虽然各种技术方法和手段对养殖尾水的处理都有良好的效果,但普遍存在运营维护技术门槛高、运行成本高、推广普及难等问题,主要症结在于当水产养殖从业者涉及净化系统设备化,应用材料技术化等非水产技术专业领域时,对养殖尾水处理解决方案的运营维护成本风险的不可控性。在绿色水产养殖的现实要求下,急需基于池塘养殖尾水主要污染物达标排放的养殖小区构建及运行方法,这种技术需具备以下特点,一是技术门槛低,能够普及绝大多数水产养殖从业者;二是运营成本低,通过简单的养殖小区改造,实现长期的养殖尾水处理,后期维护运营的人力物力成本投入低;三是带来经济效益,可以实现经济价值产出,摊薄改造和占用养殖小区资源的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进行的,提供了一种集池塘养殖和尾水处理于一体的生态养殖系统及其运行维护方法,该生态养殖系统基于池塘养殖尾水主要污染物(CODMn、TN、TP)的排放应符合《淡水池塘养殖水排放要求》(SC/T9101-2007)一级标准排放构建和运行,技术门槛低且具备一定的经济效益。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集池塘养殖和尾水处理于一体的生态养殖系统,具有这样的技术特征:包括养殖池塘区、进水渠道以及养殖尾水处理区,养殖池塘区与养殖尾水处理区的面积比为8~12:1。其中,养殖池塘区包括多个养殖池塘,每个养殖池塘配置独立进水口和独立控制闸门,并配置移动式排水水泵和进水水泵;进水渠道与养殖池塘的进水口相连通,为养殖池塘供水,进水渠道与养殖尾水处理区相连通,为养殖尾水借用排放至养殖尾水处理区;养殖尾水处理区包括沿尾水流经顺序设置的湿地、一级连接坝、一级净化池塘、二级连接坝以及二级净化池塘。湿地的长宽比为22:1~20:1,依尾水流经方向分3~5仓,每仓依次分仓单独种植水生植物,前、中部仓种植多年生挺水植物,如芦苇、香蒲等,尾仓种植一年生浮水植物,如菱角;一级净化池塘与湿地同一水平面,由一级连接坝连接,其内放养的水生动物组合为梭鱼,规格40~60克/尾,250~500尾/亩;青鱼,规格2~3千克/尾,2~3尾/亩;花鲢,规格0.5~0.6千克/尾,12~15尾/亩;白鲢,规格0.5~0.6千克/尾,4~5尾/亩;二级净化池塘与一级净化池塘同一水平面,由二级连接坝连接,依尾水流经方向,以阻拦绳分隔成两区;其内水生动植物种养结合,以水生植物占主体,其中尾水先流经区种植水葫芦,后流经区种植空心菜,两种浮水植物错峰种植,先种植水葫芦;水生动物组合为:青鱼,规格2~3千克/尾,4~5尾/亩;花鲢,规格0.5~0.6千克/尾,1~2尾/亩;白鲢,规格0.5~0.6千克/尾,2~3尾/亩。优选的,在本专利技术提供的集池塘养殖和尾水处理于一体的生态养殖系统中,养殖池塘区与养殖尾水处理区的面积比为10:1。优选的,在本专利技术提供的集池塘养殖和尾水处理于一体的生态养殖系统中,养殖池塘区以鱼类、蟹类的一种或多种为养殖对象,单个养殖池塘面积为4~10亩,呈长方形,长宽比4:1~1.5:1,水深1.5~1.8米,所配置的移动式排水水泵的流量为50~70立方米/小时,进水水泵的流量为792立方米/小时。优选的,在本专利技术提供的集池塘养殖和尾水处理于一体的生态养殖系统中,湿地为表面流湿地,相邻两仓间隔以堆土做阻拦坝,阻拦坝长同湿地宽,宽2~3米,高0.8~1.0米,湿地最小蓄水位为0.5米。优选的,在本专利技术提供的集池塘养殖和尾水处理于一体的生态养殖系统中,一级连接坝和二级连接坝形状相同,切面呈上口宽的梯形,内部填充粒径为2~10厘米的碎石。优选的,在本专利技术提供的集池塘养殖和尾水处理于一体的生态养殖系统中,一级净化池塘和二级净化池塘均每3~5亩配1.5千瓦增氧机1台。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面,提供了生态养殖系统的运行维护方法,具有这样的技术特征:包括(1)养殖池塘载荷及进排水管理;以及(2)养殖尾水处理系统运营维护两部分。其中,(1)养殖池塘载荷及进排水管理包括:A、以700~900尾/亩,150克/尾初始规格,饵料系数为2:1~2.5:1的鱼类为养殖对象,养殖期间以投喂成鳗粉状饲料计,日投饵量165千克和累计投饵量22吨为最大负荷。B、进排水管理,养殖池塘排水间隔周期10~20天,排水时段下午4~5时至次日上午8~9时,排水时封闭进水渠道进水口和与进水渠道联通的其他所有养殖池塘进水口,排放尾水借用进水渠道流入养殖尾水处理系统,排水最大载荷为180立方米/小时;进水时段在排水完成后,直至进至养殖池塘原水位,进水时封闭养殖尾水处理系统进水口。(2)养殖尾水处理系统运营维护包括:A、养殖尾水处理系统运行:在运行期间,湿地水力停留时间2.5~4小时,一级净化池塘水力停留时间0.9~1.4天,二级净化池塘水力停留时间0.7~1.0天;系统运行期间开启增氧机。B、湿地维护:三月初之前完成湿地各仓水生植物枯萎茎叶的清理,多年生挺水植物自然生长,一年生浮水植物种植期,根据其生长盛期与多年生挺水植物生长盛期错峰1~2月确定。C、一级净化池塘维护:二~三月蓄水至满池,三月下旬放养梭鱼种,四月放养青鱼、花白鲢,次年一月拉网、清塘收获鱼,并排干净化塘水。D、二级净化池塘维护:二~三月蓄水至满池,四月初投放青鱼、花白鲢,五月初移栽水葫芦,移栽量5~8千克/亩,覆盖水面小于1平方米,自然生长;八月初移栽无根空心菜茎,移栽量40~45千克/亩,按水流垂直的方向拉绳种植,覆盖区域小于30%二级净化塘面积,自然生长;十二月中下旬陆续将水葫芦、空心菜打捞清除出二级净化池,次年一月拉网收获鱼,并排干净化塘水。优选的,在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生态养殖系统的运行维护方法中,在进排水管理中,单个4~5亩养殖池塘排水使用一个60立方米/小时流量的水泵抽水,9~10亩养殖池塘排水使用两个60立方米/小时流量的水泵抽水。优选的,在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生态养殖系统的运行维护方法中,一级净化池塘维护和二级净化池塘维护时,在生态养殖系统运营期间全程不投饲料,及时清理死鱼。优选的,在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生态养殖系统的运行维护方法中,对空心菜按水流垂直的方向拉绳种植时,绳间隔2米,每6~10根空心菜为一股,叶朝上竖直固定在绳上,每股空心菜间隔0.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集池塘养殖和尾水处理于一体的生态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养殖池塘区、进水渠道以及养殖尾水处理区,所述养殖池塘区与所述养殖尾水处理区的面积比为8~12:1,/n其中,所述养殖池塘区包括多个养殖池塘,每个所述养殖池塘配置独立进水口和独立控制闸门,并配置移动式排水水泵和进水水泵;/n所述进水渠道与所述养殖池塘的进水口相连通,为所述养殖池塘供水,所述进水渠道与所述养殖尾水处理区相连通,为养殖尾水借用排放至养殖尾水处理区;/n所述养殖尾水处理区包括沿尾水流经顺序设置的湿地、一级连接坝、一级净化池塘、二级连接坝以及二级净化池塘;/n所述湿地的长宽比为22:1~20:1,依尾水流经方向分3~5仓,每仓依次分仓单独种植水生植物,前、中部仓种植多年生挺水植物,尾仓种植一年生浮水植物;/n所述一级净化池塘与所述湿地同一水平面,由所述一级连接坝连接,其内放养的水生动物组合为梭鱼,规格40~60克/尾,250~500尾/亩;青鱼,规格2~3千克/尾,2~3尾/亩;花鲢,规格0.5~0.6千克/尾,12~15尾/亩;白鲢,规格0.5~0.6千克/尾,4~5尾/亩;/n所述二级净化池塘与所述一级净化池塘同一水平面,由所述二级连接坝连接,依尾水流经方向,以阻拦绳分隔成两区,其内水生动植物种养结合,以水生植物占主体,其中尾水先流经区种植水葫芦,后流经区种植空心菜,两种浮水植物错峰种植,先种植水葫芦;水生动物组合为:青鱼,规格2~3千克/尾,4~5尾/亩;花鲢,规格0.5~0.6千克/尾,1~2尾/亩;白鲢,规格0.5~0.6千克/尾,2~3尾/亩。/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集池塘养殖和尾水处理于一体的生态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养殖池塘区、进水渠道以及养殖尾水处理区,所述养殖池塘区与所述养殖尾水处理区的面积比为8~12:1,
其中,所述养殖池塘区包括多个养殖池塘,每个所述养殖池塘配置独立进水口和独立控制闸门,并配置移动式排水水泵和进水水泵;
所述进水渠道与所述养殖池塘的进水口相连通,为所述养殖池塘供水,所述进水渠道与所述养殖尾水处理区相连通,为养殖尾水借用排放至养殖尾水处理区;
所述养殖尾水处理区包括沿尾水流经顺序设置的湿地、一级连接坝、一级净化池塘、二级连接坝以及二级净化池塘;
所述湿地的长宽比为22:1~20:1,依尾水流经方向分3~5仓,每仓依次分仓单独种植水生植物,前、中部仓种植多年生挺水植物,尾仓种植一年生浮水植物;
所述一级净化池塘与所述湿地同一水平面,由所述一级连接坝连接,其内放养的水生动物组合为梭鱼,规格40~60克/尾,250~500尾/亩;青鱼,规格2~3千克/尾,2~3尾/亩;花鲢,规格0.5~0.6千克/尾,12~15尾/亩;白鲢,规格0.5~0.6千克/尾,4~5尾/亩;
所述二级净化池塘与所述一级净化池塘同一水平面,由所述二级连接坝连接,依尾水流经方向,以阻拦绳分隔成两区,其内水生动植物种养结合,以水生植物占主体,其中尾水先流经区种植水葫芦,后流经区种植空心菜,两种浮水植物错峰种植,先种植水葫芦;水生动物组合为:青鱼,规格2~3千克/尾,4~5尾/亩;花鲢,规格0.5~0.6千克/尾,1~2尾/亩;白鲢,规格0.5~0.6千克/尾,2~3尾/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池塘养殖和尾水处理于一体的生态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养殖池塘区与所述养殖尾水处理区的面积比为10: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池塘养殖和尾水处理于一体的生态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养殖池塘区以鱼类、蟹类的一种或多种为养殖对象,
单个养殖池塘面积为4~10亩,呈长方形,长宽比4:1~1.5:1,水深1.5~1.8米,所配置的移动式排水水泵的流量为50~70立方米/小时,进水水泵的流量为792立方米/小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池塘养殖和尾水处理于一体的生态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湿地为表面流湿地,相邻两仓间隔以堆土做阻拦坝,阻拦坝长同湿地宽,宽2~3米,高0.8~1.0米,湿地最小蓄水位为0.5米。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池塘养殖和尾水处理于一体的生态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一级连接坝和所述二级连接坝形状相同,切面呈上口宽的梯形,内部填充粒径为2~10厘米的碎石。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池塘养殖和尾水处理于一体的生态养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嘉波刘永士施永海王建军张根玉刘建忠袁新程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市水产研究所上海市水产技术推广站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