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热炉用带螺旋水管式的水冷下料柱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574575 阅读:4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08 20:0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矿热炉用带螺旋水管式的水冷下料柱,主要包括柱形内筒和套设在内筒外周圈的柱形外筒,所述外筒与内筒的顶部设置封板,底部设置封水板;所述内筒、外筒、封板和封水板之间形成冷却腔,所述冷却腔内沿着内筒外壁缠绕螺旋进水管,所述螺旋进水管顶部的进水端与设置在外筒侧壁顶部的进水口连通,所述螺旋进水管底部的出水端处设置朝下开口的缺口,所述缺口处还设置回水板,所述回水板与冷却腔底部连接;所述螺旋进水管与冷却腔之间的空隙形成回水腔,所述回水腔顶部与外筒侧壁顶部的回水口连通,本水冷下料柱冷却效果好,焊缝少、漏水现象少。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矿热炉用带螺旋水管式的水冷下料柱
本技术涉及金属冶炼领域,尤其涉及矿热炉用带螺旋水管式的水冷下料柱。
技术介绍
目前我国传统矿热炉设备下料柱底部使用隔水板式的水冷下料柱结构(参见附图1),隔水板式的水冷下料柱结构存在以下问题:第一:传统下料柱内有许多隔水板10,每块隔水板10与外筒2之间都需要焊接,因此有较多的焊缝9,一方面增加了生产成本,另一方面外筒2受到炉膛高温灼烧,焊缝9处增加了漏水的风险;第二:隔水板式的水冷下料柱底部封水板4与内筒1和外筒2的焊接处均为弯折处,一方面是焊接难度高,另一方面焊缝处受高温灼烧也容易产生漏水;第三:隔水板式的水冷下料柱结构,冷却效果一般。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冷却效果好,焊缝少、漏水现象少的矿热炉用带螺旋水管式的水冷下料柱。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矿热炉用带螺旋水管式的水冷下料柱,主要包括柱形内筒和套设在内筒外周圈的柱形外筒,所述外筒与内筒的顶部设置封板,底部设置封水板;所述内筒、外筒、封板和封水板之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矿热炉用带螺旋水管式的水冷下料柱,主要包括柱形内筒和套设在内筒外周圈的柱形外筒,所述外筒与内筒的顶部设置封板,底部设置封水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筒、外筒、封板和封水板之间形成冷却腔,所述冷却腔内沿着内筒外壁缠绕螺旋进水管,所述螺旋进水管顶部的进水端与设置在外筒侧壁顶部的进水口连通,所述螺旋进水管底部的出水端处设置朝下开口的缺口,所述缺口处还设置回水板,所述回水板与冷却腔底部连接;所述螺旋进水管与冷却腔之间的空隙形成回水腔,所述回水腔顶部与外筒侧壁顶部的回水口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矿热炉用带螺旋水管式的水冷下料柱,主要包括柱形内筒和套设在内筒外周圈的柱形外筒,所述外筒与内筒的顶部设置封板,底部设置封水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筒、外筒、封板和封水板之间形成冷却腔,所述冷却腔内沿着内筒外壁缠绕螺旋进水管,所述螺旋进水管顶部的进水端与设置在外筒侧壁顶部的进水口连通,所述螺旋进水管底部的出水端处设置朝下开口的缺口,所述缺口处还设置回水板,所述回水板与冷却腔底部连接;所述螺旋进水管与冷却腔之间的空隙形成回水腔,所述回水腔顶部与外筒侧壁顶部的回水口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矿热炉用带螺旋水管式的水冷下料柱,其特征在于:所述封水板截面为U形,所述封水板顶部设置外连接槽和内连接槽,所述内筒底部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鑫月金俊曹杰薛聪张晓海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德诚冶金电炉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