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性滑膜炎辅助康复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556706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08 19: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创伤性滑膜炎辅助康复装置,包括躺板和腿托板Ⅰ,在躺板靠近腿托板Ⅰ的一端设有水平放置的支撑框,在腿托板Ⅰ两侧侧壁铰接有多个摆杆,摆杆远离腿托板Ⅰ的端部与支撑框铰接,在支撑框上设有驱动摆杆绕摆杆与支撑框的铰接点摆动的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包括主动轮、从动轮Ⅰ和从动轮Ⅱ,在主动轮、从动轮Ⅰ和从动轮Ⅱ转轴上分别拨动杆Ⅰ、拨动杆Ⅱ和拨动杆Ⅲ,在拨动杆Ⅰ设有拨动杆Ⅴ,使用时,主动轮顺时针转动使拨动杆Ⅰ转动,拨动杆Ⅴ与拨动杆Ⅱ和拨动杆Ⅲ先后发生接触。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创伤性滑膜炎辅助康复装置,利用腿托板托起患者腿部,减轻患者膝关节负重,辅助患者进行膝关节屈伸锻炼。

Auxiliary rehabilitation device for traumatic synoviti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创伤性滑膜炎辅助康复装置
本技术涉及创伤性滑膜炎,具体是创伤性滑膜炎辅助康复装置。
技术介绍
创伤性滑膜炎是骨伤科常见疾病,是因膝关节受到急性或慢性劳损时,导致滑膜损伤或破裂所引发的一种以关节肿胀、疼痛、功能障碍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非感染性炎症反应。创伤性滑膜炎除了进行治疗外,功能锻炼不可缺少的辅助康复手段,通过抬高患肢指导患者进行膝关节屈伸功能锻炼,适当的功能锻炼,可使局部气血通畅,舒经活络,调节整体功能,从而加速病理产物的代谢,促进炎性渗出物快速吸收。拔伸屈膝法是常用的创伤性滑膜炎康复训练方法,患者体位在上,在他人辅助下先小幅度来回伸屈膝关节,最后将膝关节完全屈曲,然后伸直。由于创伤性滑膜炎患者膝关节内已有损伤或炎症病灶,两腿沉重不适,膝部伸屈困难,患者很难独立进膝关节屈伸锻炼,需要在他人帮助下才能进行拔伸屈膝法锻炼。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创伤性滑膜炎患者很难独立进行膝关节屈伸锻炼,需要在他人帮助下才能进行拔伸屈膝法锻炼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创伤性滑膜炎辅助康复装置,利用腿托板托起患者腿部,减轻患者膝关节负重,辅助患者独立进行膝关节屈伸锻炼。本技术的目的主要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创伤性滑膜炎辅助康复装置,包括躺板和腿托板Ⅰ,所述躺板水平放置,在躺板靠近腿托板Ⅰ的一端设有水平放置的支撑框,在腿托板Ⅰ两侧侧壁铰接有多个摆杆,摆杆远离腿托板Ⅰ的端部与支撑框铰接,在支撑框上设有驱动摆杆绕摆杆与支撑框的铰接点摆动的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包括主动轮、从动轮Ⅰ和从动轮Ⅱ,摆杆远离腿托板Ⅰ的端部与从动轮Ⅱ转轴连接,从动轮Ⅰ和从动轮Ⅱ啮合,主动轮平行设置在从动轮Ⅰ和从动轮Ⅱ外侧,在主动轮、从动轮Ⅰ和从动轮Ⅱ转轴上分别设有沿转轴径向向外延伸的拨动杆Ⅰ、拨动杆Ⅱ和拨动杆Ⅲ,在拨动杆Ⅰ远离主动轮的端部设有拨动杆Ⅴ,使用时,主动轮顺时针转动使拨动杆Ⅰ转动,拨动杆Ⅴ与拨动杆Ⅱ和拨动杆Ⅲ先后发生接触。由于创伤性滑膜炎患者膝关节内已有损伤或炎症病灶,两腿沉重不适,膝部伸屈困难,患者很难独立进膝关节屈伸锻炼,需要在他人帮助下才能进行拔伸屈膝法锻炼。本技术方案中设置本技术方案利用摆杆带动腿托板Ⅰ沿弧线下移,使患者腿部随腿托板Ⅰ下移并伸直,辅助患者独立进行膝关节屈伸锻炼,过程中腿托板Ⅰ托起患者腿部,呈弧线形的运动膝盖,减轻了患者膝关节负重;此外本技术方案由主动轮、从动轮Ⅰ和从动轮Ⅱ配合驱动摆杆转动,过程中主动轮顺时针转动先使拨动杆Ⅴ与拨动杆Ⅱ接触,拨动杆Ⅴ与拨动杆Ⅱ接触时从动轮Ⅰ顺时针转动并带动从动轮Ⅱ逆时针转动,使摆杆绕其与支撑框的铰接点逆时针转动,拨动杆Ⅴ与拨动杆Ⅲ接触时从动轮Ⅱ顺时针转动并带动从动轮Ⅰ逆时针转动,使摆杆绕其与支撑框的铰接点顺时针转动,过程中,从动轮Ⅱ先逆时针转动后顺时针转动,使摆杆先逆时针转动后顺时针转动,使腿托板Ⅰ先沿弧线向后方下移再向前上移,实现了腿部在腿托板Ⅰ带动下往复的屈膝和伸膝动作。由于拨动杆Ⅴ转动的路径为以主动轮中心为圆心,以拨动杆Ⅴ与主动轮中心距离为半径的圆Ⅰ,拨动杆Ⅱ转动的路径为以从动轮Ⅰ中心为圆心,以拨动杆Ⅱ与从动轮Ⅰ中心距离为半径的圆Ⅱ,由于圆Ⅰ和圆Ⅱ圆心平面位置不同且圆Ⅰ和圆Ⅱ在同一平面上有交点,拨动杆Ⅴ和拨动杆Ⅱ能够接触的路径为拨动杆Ⅴ顺时针转动方向上圆Ⅰ和圆Ⅱ第一个和第二个交点之间的距离,即当拨动杆Ⅴ沿顺时针方向转至圆Ⅰ和圆Ⅱ第一个交点时拨动杆Ⅴ和拨动杆Ⅱ接触,继续转动至圆Ⅰ和圆Ⅱ第二个交点后开始脱离接触,拨动杆Ⅴ继续转动至圆Ⅰ和圆Ⅱ第一个交点时拨动杆Ⅴ和拨动杆Ⅱ再次接触,由此拨动杆Ⅴ在转动一周的过程中与拨动杆Ⅱ能先接触后脱离,拨动杆Ⅴ和拨动杆Ⅲ的配合过程同理;由于从动轮Ⅰ和从动轮Ⅱ啮合,当拨动杆Ⅴ和拨动杆Ⅱ、拨动杆Ⅲ先后接触时,从动轮Ⅱ先逆时针转动后顺时针转动,使摆杆先逆时针转动后顺时针转动,使腿托板Ⅰ先沿弧线向后方下移再向前上移,实现了腿部在腿托板Ⅰ带动下往复的屈膝和伸膝动作。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方案中主动轮、从动轮Ⅰ和从动轮Ⅱ中心平面位置不同,拨动杆Ⅴ和拨动杆Ⅱ运动轨迹相交,拨动杆Ⅴ和拨动杆Ⅲ运动轨迹相交,且优选拨动杆Ⅴ和拨动杆Ⅱ、拨动杆Ⅴ和拨动杆Ⅲ相交且互相接触的运动轨迹的圆心角角度相同,优选该圆心角角度小于等于90度;本技术方案中,主动轮通过电机驱动转动进一步的,述主动轮的轴线与从动轮Ⅰ和从动轮Ⅱ圆心之间的中点相交,所述拨动杆Ⅴ与拨动杆Ⅱ接触使从动轮Ⅰ顺时针转动90度后拨动杆Ⅴ与拨动杆Ⅱ脱离接触,所述拨动杆Ⅴ与拨动杆Ⅲ接触使从动轮Ⅱ顺时针转动90度后拨动杆Ⅴ与拨动杆Ⅲ脱离接触;本技术方案中,从动轮Ⅰ和从动轮Ⅱ位于一个平面,且该平面与主动轮位于的平面平行。进一步的,所述主动轮的轴线与从动轮Ⅰ和从动轮Ⅱ轴间距的中点重合,使用时,主动轮顺时针转动,所述拨动杆Ⅴ与拨动杆Ⅱ接触使从动轮Ⅰ顺时针转动90度,从动轮Ⅰ带动从动轮Ⅱ逆时针转动90度,拨动杆Ⅴ与拨动杆Ⅱ脱离接触后,拨动杆Ⅴ与拨动杆Ⅲ接触使从动轮Ⅱ顺时针转动90度,从动轮Ⅱ带动从动轮Ⅰ逆时针转动90度,拨动杆Ⅴ与拨动杆Ⅲ脱离接触。由于拔伸屈膝法中屈膝最大的角度一般为90度,本技术方案设置主动轮位于从动轮Ⅰ和从动轮中点位置,拨动杆Ⅴ分别带动从动轮Ⅰ和从动轮Ⅱ顺时针转动90度,满足拔伸屈膝法对膝盖弯折角度的要求,辅助患者独立进行90度的膝关节屈伸锻炼。本技术方案中从动轮Ⅰ502和从动轮Ⅱ503直径相同。进一步的,在所述拨动杆Ⅰ上设有多个与主动轮轴线平行的通孔Ⅰ,通孔Ⅰ沿主动轮径向分布,使用时拨动杆Ⅴ贯穿拨动杆Ⅰ上的一个通孔Ⅰ,使主动轮转动时,拨动杆Ⅴ与拨动杆Ⅱ接触使从动轮Ⅰ转动,拨动杆Ⅴ与拨动杆Ⅱ脱离接触后,拨动杆Ⅴ与拨动杆Ⅲ接触使从动轮Ⅱ转动。本技术方案设置多个通孔Ⅰ,通过拨动杆Ⅴ贯穿不同的通孔,能够使拨动杆Ⅴ具有不同半径的转动路径,当转动半径变大或变小时拨动杆Ⅴ与拨动杆Ⅱ和拨动杆Ⅲ相交且互相接触的运动轨迹也会发生改变,使从动轮Ⅰ和从动轮Ⅱ转动的角度改变,进而改变摆杆摆动的角度,使膝关节屈伸变化;因此将拨动杆Ⅴ与不同通孔Ⅰ配合,改变拨动杆Ⅴ运动路径能够选择膝关节屈伸的不同角度,辅助患者根据个人需要选择膝关节屈伸角度,独立进行膝关节屈伸锻炼。进一步的,包括下压组件,所述下压组件包括挡板Ⅰ和挡板Ⅱ,挡板Ⅰ设置在主动轮转轴上且挡板Ⅰ与主动轮轴向垂直,挡板Ⅱ与挡板Ⅰ平行,所述拨动杆Ⅴ有多个且任一一个拨动杆Ⅴ与一个通孔Ⅰ同轴,沿通孔Ⅰ轴向在挡板Ⅰ和挡板Ⅱ上分别开设有多个通孔Ⅱ和通孔Ⅲ,拨动杆Ⅴ贯穿通孔Ⅱ和通孔Ⅲ且拨动杆Ⅴ两端向外侧延伸,在拨动杆Ⅴ位于挡板Ⅰ和挡板Ⅱ之间的侧壁设有凸缘,在拨动杆Ⅴ上套设有弹簧Ⅰ,所述弹簧Ⅰ位于凸缘和挡板Ⅱ之间,在挡板Ⅰ和挡板Ⅱ相对的一侧均设有垂直于主动轮轴向的滑槽Ⅰ,在挡板Ⅰ和挡板Ⅱ之间设有沿滑槽Ⅰ滑动的卡板,在拨动杆Ⅴ位于凸缘和挡板Ⅱ之间的侧壁设有凸块Ⅲ,在所述卡板上开有通孔Ⅴ,凸块Ⅲ贯穿通孔Ⅴ,在通孔Ⅴ内设有与凸块Ⅲ一一配合的限位块;初始状态下,弹簧Ⅰ处于自然状态,凸块Ⅲ未与限位块接触,推动卡板使限位块远离凸块Ⅲ,沿拨动杆Ⅴ轴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创伤性滑膜炎辅助康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躺板(1)和腿托板Ⅰ(2),所述躺板(1)水平放置,在躺板(1)靠近腿托板Ⅰ(2)的一端设有水平放置的支撑框(3),在腿托板Ⅰ(2)两侧侧壁铰接有多个摆杆(4),摆杆(4)远离腿托板Ⅰ(2)的端部与支撑框(3)铰接,在支撑框(3)上设有驱动摆杆(4)绕摆杆(4)与支撑框(3)的铰接点摆动的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包括主动轮(501)、从动轮Ⅰ(502)和从动轮Ⅱ(503),摆杆(4)远离腿托板Ⅰ(2)的端部与从动轮Ⅱ(503)转轴连接,从动轮Ⅰ(502)和从动轮Ⅱ(503)啮合,主动轮(501)平行设置在从动轮Ⅰ(502)和从动轮Ⅱ(503)外侧,在主动轮(501)、从动轮Ⅰ(502)和从动轮Ⅱ(503)转轴上分别设有沿转轴径向向外延伸的拨动杆Ⅰ(504)、拨动杆Ⅱ(505)和拨动杆Ⅲ(506),在拨动杆Ⅰ(504)远离主动轮(501)的端部设有拨动杆Ⅴ(507),使用时,主动轮(501)顺时针转动使拨动杆Ⅰ(504)转动,拨动杆Ⅴ(507)与拨动杆Ⅱ(505)和拨动杆Ⅲ(506)先后发生接触。/n

【技术特征摘要】
1.创伤性滑膜炎辅助康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躺板(1)和腿托板Ⅰ(2),所述躺板(1)水平放置,在躺板(1)靠近腿托板Ⅰ(2)的一端设有水平放置的支撑框(3),在腿托板Ⅰ(2)两侧侧壁铰接有多个摆杆(4),摆杆(4)远离腿托板Ⅰ(2)的端部与支撑框(3)铰接,在支撑框(3)上设有驱动摆杆(4)绕摆杆(4)与支撑框(3)的铰接点摆动的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包括主动轮(501)、从动轮Ⅰ(502)和从动轮Ⅱ(503),摆杆(4)远离腿托板Ⅰ(2)的端部与从动轮Ⅱ(503)转轴连接,从动轮Ⅰ(502)和从动轮Ⅱ(503)啮合,主动轮(501)平行设置在从动轮Ⅰ(502)和从动轮Ⅱ(503)外侧,在主动轮(501)、从动轮Ⅰ(502)和从动轮Ⅱ(503)转轴上分别设有沿转轴径向向外延伸的拨动杆Ⅰ(504)、拨动杆Ⅱ(505)和拨动杆Ⅲ(506),在拨动杆Ⅰ(504)远离主动轮(501)的端部设有拨动杆Ⅴ(507),使用时,主动轮(501)顺时针转动使拨动杆Ⅰ(504)转动,拨动杆Ⅴ(507)与拨动杆Ⅱ(505)和拨动杆Ⅲ(506)先后发生接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创伤性滑膜炎辅助康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动轮(501)的轴线与从动轮Ⅰ(502)和从动轮Ⅱ(503)轴间距的中点重合,使用时,主动轮(501)顺时针转动,所述拨动杆Ⅴ(507)与拨动杆Ⅱ(505)接触使从动轮Ⅰ(502)顺时针转动90度,从动轮Ⅰ(502)带动从动轮Ⅱ(503)逆时针转动90度,拨动杆Ⅴ(507)与拨动杆Ⅱ(505)脱离接触后,拨动杆Ⅴ(507)与拨动杆Ⅲ(506)接触使从动轮Ⅱ(503)顺时针转动90度,从动轮Ⅱ(503)带动从动轮Ⅰ(502)逆时针转动90度,拨动杆Ⅴ(507)与拨动杆Ⅲ(506)脱离接触。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创伤性滑膜炎辅助康复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拨动杆Ⅰ(504)上设有多个与主动轮(501)轴线平行的通孔Ⅰ(508),通孔Ⅰ(508)沿主动轮(501)径向分布,使用时拨动杆Ⅴ(507)贯穿拨动杆Ⅰ(504)上的一个通孔Ⅰ(508),使主动轮(501)转动时,拨动杆Ⅴ(507)与拨动杆Ⅱ(505)接触使从动轮Ⅰ(502)转动,拨动杆Ⅴ(507)与拨动杆Ⅱ(505)脱离接触后,拨动杆Ⅴ(507)与拨动杆Ⅲ(506)接触使从动轮Ⅱ(503)转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创伤性滑膜炎辅助康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下压组件,所述下压组件包括挡板Ⅰ(601)和挡板Ⅱ(602),挡板Ⅰ(601)设置在主动轮(501)转轴上且挡板Ⅰ(601)与主动轮(501)轴向垂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旭谢胜荣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市龙泉驿区第一人民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