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张健专利>正文

一种心内科临床功能结合型治疗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556473 阅读:4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08 19:1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心内科临床功能结合型治疗装置,包括:护理床、除颤器和监视器;所述护理床的底部四个拐角处均设置有支撑腿,所述护理床的上表面设置有头枕,所述监视器设置在护理床的外壁,所述除颤器通过导线连接在护理床的外壁,所述护理床上且位于除颤器的对立面外壁设置有输液架,所述输液架的顶部外壁设置有挂架,所述输液架的中端外壁设置有绕线杆。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该心内科临床功能结合型治疗装置通过将护理床、除颤器和输液架进行一体式的组合设计,有效的增强了治疗装置自身的临床功能,从而对心内科患者进行不同类型的治疗处理,无需使用独立的治疗设备进行逐一的临床治疗,提高了治疗装置的使用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心内科临床功能结合型治疗装置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尤其涉及一种心内科临床功能结合型治疗装置。
技术介绍
心内科即心血管内科,是各级医院大内科为了诊疗心血管疾病而设置的一个临床科室,治疗的疾病包括心绞痛、高血压、猝死、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早搏、心律不齐、心肌梗死、心肌病、心肌炎、急性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在对心内科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时,需要配合一系列相应的医疗设备,才能够达到对心内科患者的治疗作用。然而现有的心内科临床治疗装置通常都采用独立分体式的方式,需要通过若干个不相连的医疗设备进行逐一治疗使用,这种治疗装置既增大了医疗人员的工作负担,同时也无法实现快速自由灵活的治疗操作,从而耽误了心内科患者最佳的治疗时间,导致临床治疗效果的急剧下降。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心内科临床功能结合型治疗装置。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心内科临床功能结合型治疗装置,包括:护理床、除颤器和监视器;所述护理床的底部四个拐角处均设置有支撑腿,所述护理床的上表面设置有头枕;所述监视器设置在护理床的外壁,所述除颤器通过导线连接在护理床的外壁;所述护理床上且位于除颤器的对立面外壁设置有输液架,所述输液架的顶部外壁设置有挂架,所述输液架的中端外壁设置有绕线杆。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还包括预留槽;所述预留槽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预留槽对称开设在护理床的两侧较长边;两个所述预留槽的内壁均通过伸缩杆与伸缩板连接,且伸缩板的宽度为护理床宽度的一半。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还包括加热垫;所述加热垫的底部通过魔术贴粘贴在护理床的上表面;所述加热垫的内部嵌设有若干个电热丝;所述加热垫的上表面设置有海绵垫片,且海绵垫片的厚度为加热垫厚度的二分之一。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还包括套筒;所述套筒设置在护理床上且位于除颤器的外侧;所述套筒的内壁通过等角度设置的阻尼杆与夹持管弹性连接,且夹持管的内壁设置有绝缘膜。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夹持管的内壁直径小于除颤器的外壁直径,所述夹持管的长度大于除颤器的长度。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头枕的表面中间位置处开设有凹槽,且凹槽的深度为头枕厚度的三分之二。有益效果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心内科临床功能结合型治疗装置。具备以下有益效果:(1):该心内科临床功能结合型治疗装置通过将护理床、除颤器和输液架进行一体式的组合设计,有效的增强了治疗装置自身的临床功能,从而对心内科患者进行不同类型的治疗处理,无需使用独立的治疗设备进行逐一的临床治疗,增强了治疗装置的功能性,提高了治疗装置的使用效果。(2):该心内科临床功能结合型治疗装置通过设置的套筒,能够在除颤器不使用时,将除颤器嵌入到套筒内储存,防止除颤器长时间暴露在外界而导致其表面受到污染的现象,同时配合阻尼杆和夹持管的夹持效果,也能够对除颤器起到夹持固定的作用,防止除颤器受到外力震动而发生脱落的情况,提高了治疗装置的使用稳定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心内科临床功能结合型治疗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中加热垫的内部局部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中护理床与伸缩板连接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中套筒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中输液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例说明:1、支撑腿;2、伸缩板;3、加热垫;31、海绵垫片;32、电热丝;33、魔术贴;4、护理床;41、伸缩杆;42、预留槽;5、套筒;51、阻尼杆;52、夹持管;53、绝缘膜;6、输液架;61、挂架;62、绕线杆;7、除颤器;8、监视器;9、头枕。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如图1和图5所示,一种心内科临床功能结合型治疗装置,包括:护理床4、除颤器7和监视器8;护理床4的底部四个拐角处均设置有支撑腿1,护理床4的上表面设置有头枕9,头枕9的表面中间位置处开设有凹槽,且凹槽的深度为头枕9厚度的三分之二;监视器8设置在护理床4的外壁,除颤器7通过导线连接在护理床4的外壁;护理床4上且位于除颤器7的对立面外壁设置有输液架6,输液架6的顶部外壁设置有挂架61,输液架6的中端外壁设置有绕线杆62。工作原理:通过支撑腿1将护理床4安装在医疗治疗地点,心内科患者平躺在护理床4上,患者的头部置于头枕9上的凹槽内固定,将输液瓶悬挂在输液架6上的挂架61上,并且过长的输液管绕接在绕线杆62上,确保输液管不会发生散乱的现象,除颤器7能够在心内科患者心脏出现问题时对患者起到心脏除颤的作用,并通过监视器8观察心内科患者的实时生理参数,从而实现了对心内科患者综合性的治疗效果。如图3所示,还包括预留槽42,预留槽42的数量为两个,两个预留槽42对称开设在护理床4的两侧较长边,两个预留槽42的内壁均通过伸缩杆41与伸缩板2连接,且伸缩板2的宽度为护理床4宽度的一半,伸缩板2嵌设在预留槽42内,并通过伸缩杆41进行伸缩移动,可以将伸缩板2移出预留槽42,对其他相关的心内科治疗器械起到放置的效果,从而方便医疗人员的拿取使用。如图2所示,还包括加热垫3,加热垫3的底部通过魔术贴33粘贴在护理床4的上表面,加热垫3的内部嵌设有若干个电热丝32,加热垫3的上表面设置有海绵垫片31,且海绵垫片31的厚度为加热垫3厚度的二分之一,加热垫3通过魔术贴33的粘贴吸附作用,可以根据使用需求实现自由拆装的效果,并且使得电热丝32工作产生热量,透过海绵垫片31后传到在心内科患者的身体,对心内科患者起到保温的作用,提高了治疗装置的平躺舒适性。如图4所示,还包括套筒5,套筒5设置在护理床4上且位于除颤器7的外侧,套筒5的内壁通过等角度设置的阻尼杆51与夹持管52弹性连接,且夹持管52的内壁设置有绝缘膜53,夹持管52的内壁直径小于除颤器7的外壁直径,夹持管52的长度大于除颤器7的长度,能够在除颤器7不使用时,将除颤器7嵌入到套筒5内储存,防止除颤器7长时间暴露在外界而导致其表面受到污染的现象,同时配合阻尼杆51和夹持管52的夹持效果,也能够对除颤器7起到夹持固定的作用,防止除颤器7受到外力震动而发生脱落的情况,而绝缘膜53也可以对除颤器7和套筒5的内壁起到绝缘保护的作用,进一步的提高了除颤器7的存放安全。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专利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心内科临床功能结合型治疗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护理床(4)、除颤器(7)和监视器(8);/n所述护理床(4)的底部四个拐角处均设置有支撑腿(1),所述护理床(4)的上表面设置有头枕(9);/n所述监视器(8)设置在护理床(4)的外壁,所述除颤器(7)通过导线连接在护理床(4)的外壁;/n所述护理床(4)上且位于除颤器(7)的对立面外壁设置有输液架(6),所述输液架(6)的顶部外壁设置有挂架(61),所述输液架(6)的中端外壁设置有绕线杆(62)。/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心内科临床功能结合型治疗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护理床(4)、除颤器(7)和监视器(8);
所述护理床(4)的底部四个拐角处均设置有支撑腿(1),所述护理床(4)的上表面设置有头枕(9);
所述监视器(8)设置在护理床(4)的外壁,所述除颤器(7)通过导线连接在护理床(4)的外壁;
所述护理床(4)上且位于除颤器(7)的对立面外壁设置有输液架(6),所述输液架(6)的顶部外壁设置有挂架(61),所述输液架(6)的中端外壁设置有绕线杆(6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心内科临床功能结合型治疗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预留槽(42);
所述预留槽(42)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预留槽(42)对称开设在护理床(4)的两侧较长边;
两个所述预留槽(42)的内壁均通过伸缩杆(41)与伸缩板(2)连接,且伸缩板(2)的宽度为护理床(4)宽度的一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心内科临床功能结合型治疗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加热垫(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健
申请(专利权)人:张健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