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异步置位复位的快速输出的D触发器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553351 阅读:13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08 18:5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带异步置位复位的快速输出的D触发器结构,包括由多个传输门、非门、NMOS管和PMOS管组成的跟随锁存电路、传输锁存电路和前馈加速电路;和传统的D触发器电路相比,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信号的传输延迟更低,特别是对于既需要复杂异步控制又需要快速锁存信号的设计场景,可以减少不必要的逻辑延迟,降低高速设计难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带异步置位复位的快速输出的D触发器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数字电路
,具体是一种带异步置位复位的快速输出的D触发器结构。
技术介绍
D触发器是一种具有记忆功能的数字信息存储器件,作为构成时序电路的基本组成单元,被大量应用于高速模拟数字转换器,计算机以及各种大规模数字集成电路中。现在最流行的带有异步置位和复位功能的D触发器电路图如图1所示,它由传输门T1、T2、T3、T4,与非门N1、N2、N3、N4组成。其中T1、T2、N1、N2构成第一级跟随电路,T3、T4、N3、N4构成第二级传输锁存电路。在不需要置位和复位的普通工作模式下,SETB和RSTB信号为高电平,四个与非门的状态只由输入信号D来决定。当时钟信号CK为低电平时,传输门T1导通,输入信号D经过T1和N1得到DB;T2关断,第一级的反馈回路N2,T2不起作用;T3关断,T4导通,第二级的反馈回路N3、N4、T4起到锁存功能。当时钟信号上升沿到来时,T1关断,T2导通,第一级反馈回路起作用,锁存前一刻CK为低电平时D的信息;T3导通,T4关断,DB信号经过N3传输到Q输出。当CK为高电平时T1不导通,Q的状态将与上升沿锁存的D信号保持一致。如果在某个时刻需要对D触发器进行置位(令Q立即为高电平),则令SETB信号为低电平。若CK为低电平时,T3关断,Q不随D的变化而变化,SETB为低则N3输出高电平;若CK为高电平时,T1关断T2导通T3导通T4关断,由于SETB为低则N2输出高电平,经过N1、T3和N3得到Q为高电平,实现了异步置位。如果在某个时刻需要对D触发器进行复位(令Q立即为低电平),则令RSTB信号为低电平,其原理与置位相同。在大规模数字集成电路设计中,D触发器常被用于暂时存储数字信息,并利用存储的数字信息进行逻辑控制。现有的带有异步置位、复位功能的D触发器利用与非门来实现对异步置位和复位,但是对于传输信号而言,信号经过与非门的延迟要大于经过反相器的延迟。尤其在高速模拟数字转换器的设计中,D触发器从得到前一级的数字信息到控制下一级数字电路的延迟时间,影响了模数转换器的环路速度,限制了模数转换器的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带异步置位复位的快速输出的D触发器结构,能够将置位复位功能从主信号通路转移到反馈回路中,减少主信号通路的延时,提高D触发器的速度。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带异步置位复位的快速输出的D触发器结构,包括跟随锁存电路、传输锁存电路和前馈加速电路;跟随锁存电路包括顺序耦合连接的第一传输门、第六传输门和第一非门,第一非门的两端串联有第一馈线,第一馈线上顺序耦合连接第四传输门、第二导通节点、第二非门和第一PMOS管,第二导通节点与第三PMOS管的漏极和第一NMOS管的漏极耦合连接,第一PMOS管的源极和漏极接入第一馈线中;传输锁存电路包括顺序耦合连接的第七传输门、第二传输门和第三非门,第三非门的两端并联有第二馈线,第二馈线上顺序耦合连接第三传输门、第一导通节点、第四非门和第二PMOS管,第一导通节点与第四PMOS管的漏极和第二NMOS管的漏极耦合连接,第二PMOS管的源极和漏极接入第二馈线中;前馈加速电路包括顺序耦合连接的第五非门、第三导通节点和第五传输门,第三导通节点与第五PMOS管的漏极和第三NMOS管的漏极连接;跟随锁存电路的输入端为第一传输门的输入端,输出端为第一非门的输出端;传输锁存电路的输入端为第七传输门的输入端,输出端为第三非门的输出段;前馈加速电路的输入端为第五非门的输入端,输出端为第五传输门的输出端;跟随锁存电路的输出端与传输锁存电路的输入端连接,前馈加速电路的输入端与传输锁存电路的输入端连接,前馈加速电路的输出端与传输锁存电路的输出端连接;第一传输门的反向控制端、第二传输门的正向控制端、第五传输门的正向控制端和第二PMOS管的栅极接入第一时钟信号;第四传输门的正向控制端、第三PMOS管的栅极、第二NMOS管的栅极和第三NMOS管的栅极接入正向复位信号;第四传输门的反向控制端、第一NMOS管的栅极和第二PMOS管的栅极接入反向置位信号;第五PMOS管的栅极接入正向置位信号;第六传输门的反向控制端、第七传输门的反向控制端和第三传输门的反向控制端接入正向使能信号;第六传输门的正向控制端、第七传输门的正向控制端和第三传输门的正向控制端接入反向使能信号。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传输门的正向控制端、第一PMOS管的栅极、第二传输门的反向控制端和第五传输门的反向控制端接入第二时钟信号。进一步地,本专利技术中的一种带异步置位复位的快速输出的D触发器结构,还包括第七非门、第八非门、第九非门和第一与非门,第七非门的输入端接入反向复位信号并输出所述正向复位信号,第八非门的输入端接入所述反向置位信号并输出所述正向置位信号,第九非门的输入端接入所述正向使能信号并输出所述反向使能信号,第一与非门的两个输入端接入所述正向置位信号和正向复位信号并输出所述正向使能信号。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带异步置位复位的快速输出的D触发器结构,和传统的D触发器电路相比,信号的传输延迟更低,特别是对于既需要复杂异步控制又需要快速锁存信号的设计场景,可以减少不必要的逻辑延迟,降低高速设计难度。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描述: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
技术介绍
中的D触发器的电路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D触发器的功能引脚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D触发器的工作时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D触发器的内部电路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2-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带异步置位复位的快速输出的D触发器结构,包括跟随锁存电路、传输锁存电路和前馈加速电路;跟随锁存电路包括顺序耦合连接的第一传输门T1、第六传输门T6和第一非门N1,第一非门N1的两端串联有第一馈线,第一馈线上顺序耦合连接第四传输门T4、第二导通节点、第二非门N2和第一PMOS管P1,第二导通节点与第三PMOS管P3的漏极和第一NMOS管M1的漏极耦合连接,第一PMOS管P1的源极和漏极接入第一馈线中;传输锁存电路包括顺序耦合连接的第七传输门T7、第二传输门T2和第三非门N3,第三非门N3的两端并联有第二馈线,第二馈线上顺序耦合连接第三传输门T3、第一导通节点、第四非门N4和第二PMOS管P2,第一导通节点与第四PMOS管P4的漏极和第二NMOS管M2的漏极耦合连接,第二PMOS管P2的源极和漏极接入第二馈线中;前馈加速电路包括顺序耦合连接的第五非门N5、第三导通节点和第五传输门T5,第三导通节点与第五PMOS管P5的漏极和第三NMOS管M3的漏极连接;跟随锁存电路的输入端为第一传输门T1的输入端,输出端为第一非门N1的输出端;传输锁存电路的输入端为第七传输门T7的输入端,输出端为第三非门N3的输出段;前馈加速电路的输入端为第五非门N5的输入端,输出端为第五传输门T5的输出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带异步置位复位的快速输出的D触发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跟随锁存电路、传输锁存电路和前馈加速电路;/n跟随锁存电路包括顺序耦合连接的第一传输门、第六传输门和第一非门,第一非门的两端串联有第一馈线,第一馈线上顺序耦合连接第四传输门、第二导通节点、第二非门和第一PMOS管,第二导通节点与第三PMOS管的漏极和第一NMOS管的漏极耦合连接,第一PMOS管的源极和漏极接入第一馈线中;/n传输锁存电路包括顺序耦合连接的第七传输门、第二传输门和第三非门,第三非门的两端并联有第二馈线,第二馈线上顺序耦合连接第三传输门、第一导通节点、第四非门和第二PMOS管,第一导通节点与第四PMOS管的漏极和第二NMOS管的漏极耦合连接,第二PMOS管的源极和漏极接入第二馈线中;/n前馈加速电路包括顺序耦合连接的第五非门、第三导通节点和第五传输门,第三导通节点与第五PMOS管的漏极和第三NMOS管的漏极连接;/n跟随锁存电路的输入端为第一传输门的输入端,输出端为第一非门的输出端;/n传输锁存电路的输入端为第七传输门的输入端,输出端为第三非门的输出段;/n前馈加速电路的输入端为第五非门的输入端,输出端为第五传输门的输出端;/n跟随锁存电路的输出端与传输锁存电路的输入端连接,前馈加速电路的输入端与传输锁存电路的输入端连接,前馈加速电路的输出端与传输锁存电路的输出端连接;/n第一传输门的反向控制端、第二传输门的正向控制端、第五传输门的正向控制端和第二PMOS管的栅极接入第一时钟信号;第四传输门的正向控制端、第三PMOS管的栅极、第二NMOS管的栅极和第三NMOS管的栅极接入正向复位信号;第四传输门的反向控制端、第一NMOS管的栅极和第二PMOS管的栅极接入反向置位信号;第五PMOS管的栅极接入正向置位信号;第六传输门的反向控制端、第七传输门的反向控制端和第三传输门的反向控制端接入正向使能信号;第六传输门的正向控制端、第七传输门的正向控制端和第三传输门的正向控制端接入反向使能信号。/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带异步置位复位的快速输出的D触发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跟随锁存电路、传输锁存电路和前馈加速电路;
跟随锁存电路包括顺序耦合连接的第一传输门、第六传输门和第一非门,第一非门的两端串联有第一馈线,第一馈线上顺序耦合连接第四传输门、第二导通节点、第二非门和第一PMOS管,第二导通节点与第三PMOS管的漏极和第一NMOS管的漏极耦合连接,第一PMOS管的源极和漏极接入第一馈线中;
传输锁存电路包括顺序耦合连接的第七传输门、第二传输门和第三非门,第三非门的两端并联有第二馈线,第二馈线上顺序耦合连接第三传输门、第一导通节点、第四非门和第二PMOS管,第一导通节点与第四PMOS管的漏极和第二NMOS管的漏极耦合连接,第二PMOS管的源极和漏极接入第二馈线中;
前馈加速电路包括顺序耦合连接的第五非门、第三导通节点和第五传输门,第三导通节点与第五PMOS管的漏极和第三NMOS管的漏极连接;
跟随锁存电路的输入端为第一传输门的输入端,输出端为第一非门的输出端;
传输锁存电路的输入端为第七传输门的输入端,输出端为第三非门的输出段;
前馈加速电路的输入端为第五非门的输入端,输出端为第五传输门的输出端;
跟随锁存电路的输出端与传输锁存电路的输入端连接,前馈加速电路的输入端与传输锁存电路的输入端连接,前馈加速电路的输出端与传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伟波燕翔国千崧冯景彬肖知明
申请(专利权)人:南开大学深圳研究院南开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