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无位置传感器直流无刷电机及其启动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无位置传感器直流无刷电机及其启动方法。
技术介绍
:现有无刷直流电机在静止及低速运行时难以正确检测到反电势,电机起动时存在两个问题:一是静止启动的问题,二是同步切换的问题。为解决以上问题,现有技术中存在有多种启动方法,但有的要增加外围电路,有的则与电机特性联系密切。现有对于无位置传感器直流无刷电机位置的测量,有端电压法、电流法和状态观测法等,但用得较多的还是反电动势法。这种方法是通过检测反电动势的过零点来判断转子磁极的位置,从而确定逆变器中功率器件的切换时间。虽然该方法简单、实用,但由于反电动势叠加有逆变器输出的脉宽调制波形和功率器件开关过程产生的尖峰干扰,所以如何滤除混于反电动势中强干扰脉冲的问题变成了检测反电动势过零点的难点。有很多滤除干扰的方法,但是往往使反电动势产生相移,而且这种相移因运行频率的不同而差异很大,很难通过补偿的方法校正。由于反电动势过零点测不准,必然影响功率器件开关时间的准确度,从而影响电机的运行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无位置传感器直流无刷电机,包括电机壳体(1)、前端盖(2)、后端盖(3)、转子(4)、定子(5)、两相电枢绕组(6),所述前端盖(2)和后端盖(3)分别连接于所述电机壳体(1)两端,所述转子(4)设置于所述电机壳体(1)内,所述转子(4)的前端和后端通过轴承(7)分别连接于所述前端盖(2)和后端盖(3)上,所述定子(5)套设在所述转子(4)外,所述两相电枢绕组(6)设置在所述定子(5)上,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功率管集成板(8)、编码器(9)、编码器附件(10)、后罩(11)、过零检测模块(12)、电机控制模块(13)和三相驱动模块(16),所述后罩(11)连接于所述后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无位置传感器直流无刷电机,包括电机壳体(1)、前端盖(2)、后端盖(3)、转子(4)、定子(5)、两相电枢绕组(6),所述前端盖(2)和后端盖(3)分别连接于所述电机壳体(1)两端,所述转子(4)设置于所述电机壳体(1)内,所述转子(4)的前端和后端通过轴承(7)分别连接于所述前端盖(2)和后端盖(3)上,所述定子(5)套设在所述转子(4)外,所述两相电枢绕组(6)设置在所述定子(5)上,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功率管集成板(8)、编码器(9)、编码器附件(10)、后罩(11)、过零检测模块(12)、电机控制模块(13)和三相驱动模块(16),所述后罩(11)连接于所述后端盖(3)上,所述编码器(9)设置于所述后罩(11)内且连接于所述转子(4)的后端,所述功率管集成板(8)包括定子功率管(81)和转子功率管(82),所述功率管集成板(8)与所述编码器(9)相通,所述过零检测模块(12)一端与所述编码器(9)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电机控制模块(13)连接,所述三相控制模块(16)一端与所述电机控制模块(13)连接,另一端与所述两相电枢绕组(6)相通,所述编码器附件(10)和编码器(9)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位置传感器直流无刷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编码器(9)和编码器附件(10)包括运算放大器(IC1)、第一MOS管(M1)、第二MOS管(M2)、第一稳压二极管(D1)、第二稳压二极管(D2)、第一三极管(Q1)、第二三极管(Q2)、第一电阻器(R11)、第二电阻器(R12)、第三电阻器(R13)、第四电阻器(R14)、第一电阻(R21)、第二电阻(R22)、第三电阻(R23)、第四电阻(R24)、第五电阻(R25)、第一电容(C1)和第二电容(C2),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与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连接,第一三极管(Q1)的发射极与第二三级管(Q2)的集电极连接,第二三极管(Q2)的发射极接地,第一电阻器(R11)一端连接于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第二电阻器(R12)连接于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和第二三极管(Q2)的发射极之间,第一MOS管(M1)的源极与第二MOS管(M2)的漏极连接,第一MOS管(M1)的控制极连接于第一三极管(Q1)的发射极和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之间,第二MOS管(M2)的控制极串联第四电阻器(R14)后接地,第三电阻器(R13)一端连接于第二MOS管(M2)的控制极,第二MOS管(M2)的源极串联第一电阻(R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永康,吴华,
申请(专利权)人:常州市常华电机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