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实现温差电池中发射极与接收极温度差的结构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552698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08 18:5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实现温差电池中发射极与接收极温度差的结构装置,包括发射极和接收极,所述发射极外部焊接有隔热筒,所述隔热筒下方焊接有上法兰,所述上法兰下方焊接有陶瓷环,所述陶瓷环下方焊接有下法兰,所述下法兰内部焊接有隔热板,所述隔热板与所述接收极相焊接固定,所述下法兰下方焊接有散热器,所述散热器内壁上焊接有铯管,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温差电池上设有隔热筒、隔热板和散热器的使用,大大降低了各零部件的焊接难度并且降低了封接件的漏气率,同时大大降低了对焊接设备的要求,便于各零部件之间进行焊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实现温差电池中发射极与接收极温度差的结构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温差电池
,尤其涉及一种实现温差电池中发射极与接收极温度差的结构装置。
技术介绍
最早的温差电池于1942年由苏联研制成功,发电效率仅为1.5%~2%,自此之后一些特殊领域对电源的需求大大刺激了温差电池技术的发展。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陆续有一批温差电池技术成功运用于航天飞机、军事和远洋探索。而且利用温差电池技术,一枚硬币大小的放射性同位素热源能够提供长达二十年以上的连续不断的电能,这是其他任何一种热能源技术所不能比拟的。但是温差电池中发射极与接收极之间的温度差如何保证,发射极与接收极之间只有几十丝的间隙如何保证发射极与接收极之间不短路,如何保证发射极与接收极温度较高的同时其它零件接触面温度较低易于焊接,都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实现温差电池中发射极与接收极的温度差、发射极与接收极不短路以及使零件易焊接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解决:一种实现温差电池中发射极与接收极温度差的结构装置,包括发射极和接收极,所述发射极外部焊接有隔热筒,所述隔热筒下方焊接有上法兰,所述上法兰下方焊接有陶瓷环,所述陶瓷环下方焊接有下法兰,所述下法兰内部焊接有隔热板,所述隔热板与所述接收极相焊接固定,所述下法兰下方焊接有散热器,所述散热器内壁上焊接有铯管。进一步的,所述发射极下表面与所述接收极上表面之间距离间隔为0.2毫米。进一步的,所述发射极与接收极材料采用金属钼;所述隔热筒材料采用金属铼;所述上法兰和下法兰均采用金属铌材料;所述隔热板材料采用硅酸铝;所述散热器材料采用散热系数高的金属铜;所述铯管材料采用金属铜。进一步的,所述隔热筒的厚度在0.2-0.5毫米。进一步的,向所述散热器中通常温下的水流或者吹自然风,使散热器在自然水冷状态下工作或者在自然风冷下工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通过温差电池上设有隔热筒、隔热板和散热器的使用,大大降低了各零部件的焊接难度并且降低了封接件的漏气率,同时大大降低了对焊接设备的要求,便于各零部件之间进行焊接。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中:1-发射极;2-隔热筒;3-接收极;4-上法兰;5-陶瓷环;6-下法兰;7-隔热板;8-散热器;9-铯管。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需要说明的是本专利技术中发射极温度1500摄氏度。本专利技术的封接强度按照SJ3226-199标准进行检测。本专利技术的漏气率按照SJ20600-1996标准进行检测。参照图1-2,一种实现温差电池中发射极与接收极温度差的结构装置,包括发射极1和接收极3,所述发射极1外部焊接有隔热筒2,所述隔热筒2下方焊接有上法兰4,所述上法兰4下方焊接有陶瓷环5,所述陶瓷环5下方焊接有下法兰6,所述下法兰6内部焊接有隔热板7,所述隔热板7与所述接收极3相焊接固定,所述下法兰6下方焊接有散热器8,所述散热器8内壁上焊接有铯管9。所述发射极1下表面与所述接收极3上表面之间距离间隔为0.2毫米,且发射极1和接收极3通过上法兰4和下法兰6之间的陶瓷绝缘。所述发射极1与接收极3材料采用金属钼;所述隔热筒2材料采用金属铼;所述上法兰4和下法兰6均采用金属铌材料;所述隔热板7材料采用硅酸铝;所述散热器8材料采用散热系数高的金属铜;所述铯管9材料采用金属铜。所述隔热筒2的厚度在0.2-0.5毫米,此厚度不仅能够保证发射极1与接收极3之间保持稳定,使接收极3与发射极1不短路,也能够阻碍发射极1上热量的传递。向所述散热器8中通常温下的水流或者吹自然风,使散热器8在自然水冷状态下工作或者在自然风冷下工作,可以使用自然风冷或者自然水冷完成降温,从而使得需要焊接的部位达到可焊接温度。隔热板7的使用可以解决接收极上由于散热器8的使用温度较低的问题,保证发射极1与接收极3之间温度差。所述发射极1与隔热筒2连接;由于发射极1温度达到1500摄氏度,故发射极1与隔热筒2接触处温度较高,且有气密性要求,采用电子束进行焊接处理。所述隔热筒2与上法兰4连接;由于此结构采用的隔热与散热作用,隔热筒2与上法兰4接触处温度只有500摄氏度左右,且有气密性要求,采用无氧铜焊料环进行钎焊。所述上法兰4与陶瓷5连接;由于此结构采用的隔热与散热作用,上法兰4与陶瓷5接触处温度只有450摄氏度左右,且有气密性要求,采用钯银铜焊料片进行钎焊。所述陶瓷5与下法兰6连接;由于此结构采用的隔热与散热作用,陶瓷5与下法兰6接触处温度只有400摄氏度左右,且有气密性要求,采用钯银铜焊料片进行钎焊。所述下法兰6与散热器8连接;由于此结构采用的隔热与散热作用,下法兰6与散热器8接触处温度只有300摄氏度左右,且有气密性要求,采用银铜焊料片进行钎焊。所述散热器8与铯管9连接;由于此结构采用的隔热与散热作用,散热器8与铯管9接触处温度只有300摄氏度左右,且有气密性要求,采用钯银铜焊料环进行钎焊。上述接收极3与隔热板7连接;接触处温度有900摄氏度左右,但无气密性要求,采用无氧铜焊料片进行焊接。上述隔热板7与下法兰6连接;接触处温度有700摄氏度左右,但无气密性要求,采用钯银铜焊料环进行焊接。综上,本专利技术通过隔热筒2与隔热板7的隔热作用,成功实现了发射极1温度1500摄氏度,接收极3温度900摄氏度的温度差,且实现了陶瓷5与上法兰4、下法兰6接触处的温度较低的目标,方便了陶瓷的焊接,且保证了各零件的整体气密性要求。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专利技术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专利技术的优点,给本行业的技术人员一个了解,本专利技术不受上述实施条例的限制,上述实施条例和描述的只是本专利技术的原理,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专利技术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专利技术内。本专利技术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实现温差电池中发射极与接收极温度差的结构装置,包括发射极(1)和接收极(3),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射极(1)外部焊接有隔热筒(2),所述隔热筒(2)下方焊接有上法兰(4),所述上法兰(4)下方焊接有陶瓷环(5),所述陶瓷环(5)下方焊接有下法兰(6),所述下法兰(6)内部焊接有隔热板(7),所述隔热板(7)与所述接收极(3)相焊接固定,所述下法兰(6)下方焊接有散热器(8),所述散热器(8)内壁上焊接有铯管(9)。/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实现温差电池中发射极与接收极温度差的结构装置,包括发射极(1)和接收极(3),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射极(1)外部焊接有隔热筒(2),所述隔热筒(2)下方焊接有上法兰(4),所述上法兰(4)下方焊接有陶瓷环(5),所述陶瓷环(5)下方焊接有下法兰(6),所述下法兰(6)内部焊接有隔热板(7),所述隔热板(7)与所述接收极(3)相焊接固定,所述下法兰(6)下方焊接有散热器(8),所述散热器(8)内壁上焊接有铯管(9)。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实现温差电池中发射极与接收极温度差的结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射极(1)下表面与所述接收极(3)上表面之间距离间隔为0.2毫米。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实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凡磊刘鲁伟王鹏康赵艳珩王冰冰余才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华东光电技术研究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