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电机组前馈控制方法、装置、风电机组及系统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548299 阅读:5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08 18:4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风电机组前馈控制方法、装置、风电机组及系统。该方法包括:测量风轮前特定位置处的风速;根据湍流模型对测量得到的风速进行演化,预测出风轮位置处未来的风速变化量;根据风速变化量,计算桨距角前馈量,并叠加到原系统反馈控制需求;根据雷达测量的风速,实时修正前馈控制算法的参数偏差。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风电机组前馈控制方法、装置、风电机组及系统能够提前感知风速风向变化,使风电机组采取最优控制动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风电机组前馈控制方法、装置、风电机组及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风力发电
,特别是涉及一种风电机组前馈控制方法、装置、风电机组及系统。
技术介绍
随着能源结构的变化,风能发电成为电力系统非常重要的电源之一,装机容量逐年增加。技术的成熟和行业要求的提高,使风电机组不断的更新换代,趋向大型化、智能化、信息化。目前风电机组配备的风速仪通常位于风轮后,经过风轮的能量吸收和旋转扰动,测得风速值已不能表征实际情况。因此,传统风电机组控制算法,不把风速作为控制输入参考,仅作为机组运行状态的监控变量。目前风电机组的变桨控制算法主要以发电机转速作为控制目标值,在实际测量转速与目标设定值存在偏差时,通过改变桨距角来减小偏差值,这种控制方法称为反馈控制,是在偏差发生之后进行的被动控制,控制效果存在一定的不足。激光雷达测风技术采用激光测速的方式,能够测量位于机组前几十米到几百米的距离处的风速,不受机组运行的影响,能够提前感知并准确测量风速的变化,给控制系统预留足够的时间做出最优响应动作,是风电整机厂商降本增效的首选手段之一。随着测量设备的技术成熟和成本降低,激光雷达辅助控制成为国内外风电机组智能控制的研究热点,也将是风电机组智能化发展的技术趋势。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风电机组前馈控制方法、装置、风电机组及系统,能够提前感知风速风向变化,使风电机组采取最优控制动作。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风电机组前馈控制方法,所述方法包括:测量风轮前特定位置处的风速;根据湍流模型对测量得到的风速进行演化,预测出风轮位置处未来的风速变化量;根据风速变化量,计算桨距角前馈量,并叠加到原系统反馈控制需求;根据雷达测量的风速,实时修正前馈控制算法的参数偏差;其中,风轮前特定位置处的风速通过安装在风轮前特定位置处的激光雷达测风设备进行测量。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风轮前特定位置位于风轮前100米处,激光雷达测风设备具备四个测点,每个测点位置的视向风速根据权重函数w(x)进行计算,权重函数由如下公式给出:其中,c=R×λ/A,R为测量位置距离,A为光束面积,λ为激光波长。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根据湍流模型对测量得到的风速进行演化,预测出风轮位置处未来的风速变化量,包括:根据泰勒尾流原理,推算风轮位置处的等效平均风速,计算未来一定时间到达风轮的风速情况。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根据风速变化量,计算桨距角前馈量,并叠加到原系统反馈控制需求,包括:根据激光雷达测得实际风未来的变化趋势,计算需要提前动作的控制变化量。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根据激光雷达测得实际风未来的变化趋势,计算需要提前动作的控制变化量,包括:根据如下公式计算提前动作的控制变化量:其中,τ为提前时间,β(t)为当前桨距角,βlidar(t+τ)为提前时刻的目标桨距角。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根据雷达测量的风速,实时修正前馈控制算法的参数偏差,包括:根据雷达测量的数据与风电机组实际运行的参数,计算出控制参数表与最优值的误差,并对此误差进行修正,更新风速—桨距角参数表。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包括:在利用安装在风轮前特定位置处的激光雷达测风设备,测量风轮前特定位置处的风速之后,在根据湍流模型对测量得到的风速进行演化,预测出风轮位置处未来的风速变化量之前,根据数据有效性、数据质量对数据进行筛选。此外,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风电机组前馈控制装置,所述装置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存储装置,用于存储一个或多个程序,当所述一个或多个程序被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使得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实现根据前文所述的风电机组前馈控制方法。此外,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风电机组,所述风电机组包括:根据前文所述的风电机组前馈控制装置。此外,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风电机组前馈控制系统,包括:根据前文所述的风电机组,及用于测量风速的激光雷达测风设备。采用这样的设计后,本专利技术至少具有以下优点:(1)感知极端风速,实现提前预警,提前控制,避免机组发生超速故障。(2)有效降低风电机组塔筒根部前后方向My弯矩载荷和叶片根部摆振方向My弯矩载荷。(3)参数自适应算法,解决了由于参数设置不合理造成的控制偏差。附图说明上述仅是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手段,以下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风电机组前馈控制方法的流程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雷达前馈算法自适应参数修正逻辑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桨距角—风速参数表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自适应参数修正算法控制效果的效果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风电机组前馈控制装置的结构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基于上述风电机组控制中的问题,和现有激光雷达应用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基于激光雷达测风辅助的风电机组前馈控制方法,能够提前感知风速风向变化,使风电机组采取最优控制动作,解决了风电机组控制技术的问题,减小机组塔筒My弯矩和叶片My的载荷,延长了机组寿命。本专利技术的内容包括以下步骤:(1)安装激光雷达测风设备,测量设备前特定位置处的风速。(2)测量数据传给控制器,进行数据筛选和处理后,根据湍流模型演化,推算出风轮位置处的等效平均风速,并预测未来一段时间的变化。(3)依据风速的变化,计算出相应的桨距角前馈需求,并叠加到原系统反馈控制需求,实现变桨控制的提前动作。(4)根据雷达测量的风速,实时修正前馈控制算法的参数偏差,实现控制参数的自适应。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为:步骤(1)中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测风装置为激光测速雷达(LiDAR),激光雷达是依据多普勒频移原理,采用激光探测的方式,对比入射光和反射激光的频率差,间接测量前方一定位置处空气大颗粒(或者气溶胶)的移动速度。雷达设备安装在风轮后的机舱位置处,雷达配置的测量位置为设备前100m,考虑安装位置因素,测量风速位置应当减去雷达设备与风轮平面的距离,即Lwind=100–Llidar-rotor。雷达每个周期有四个同步扫描光束,每个测点位置的视向风速根据权重函数w(x)进行计算,可以获得测量位置平面四个点的风速信息Vlos1,Vlos2,Vlos3,Vlos4。其中,c=R×λ/A,R为测量位置距离,A为光束面积,λ为激光波长。步骤(2)雷达设备测得风速信号数据通过通讯的方式传给主控制器,根据数据有效性、数据质量对数据进行筛选,然后计算测量位置处的风速信息。测量位置与风轮位置风速的变化采用泰勒尾流原理,计算未来一定时间到达风轮的风速情况。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当湍流平移过传感器时,可以认为湍流是“冻结的”。泰勒假设的一般表达形式如下公式给出,据此可以根据测点位置风速推算风轮位置处的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风电机组前馈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n测量风轮前特定位置处的风速;/n根据湍流模型对测量得到的风速进行演化,预测出风轮位置处未来的风速变化量;/n根据风速变化量,计算桨距角前馈量,并叠加到原系统反馈控制需求;/n根据雷达测量的风速,实时修正前馈控制算法的参数偏差;/n其中,风轮前特定位置处的风速通过安装在风轮前特定位置处的激光雷达测风设备进行测量。/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风电机组前馈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测量风轮前特定位置处的风速;
根据湍流模型对测量得到的风速进行演化,预测出风轮位置处未来的风速变化量;
根据风速变化量,计算桨距角前馈量,并叠加到原系统反馈控制需求;
根据雷达测量的风速,实时修正前馈控制算法的参数偏差;
其中,风轮前特定位置处的风速通过安装在风轮前特定位置处的激光雷达测风设备进行测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电机组前馈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风轮前特定位置位于风轮前100米处,激光雷达测风设备具备四个测点,每个测点位置的视向风速根据权重函数w(x)进行计算,权重函数由如下公式给出:



其中,c=R×λ/A,R为测量位置距离,A为光束面积,λ为激光波长。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电机组前馈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湍流模型对测量得到的风速进行演化,预测出风轮位置处未来的风速变化量,包括:
根据泰勒尾流原理,推算风轮位置处的等效平均风速,计算未来一定时间到达风轮的风速情况。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电机组前馈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风速变化量,计算桨距角前馈量,并叠加到原系统反馈控制需求,包括:
根据激光雷达测得实际风未来的变化趋势,计算需要提前动作的控制变化量。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风电机组前馈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激光雷达测得实际风未来的变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国强王文亮袁凌潘磊
申请(专利权)人:国电联合动力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