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下穿铁路立交的道路结构及平交道口改立交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5547478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08 18:4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公路下穿铁路立交的道路结构及平交道口改立交的方法,所述道路结构包括铁路、未改造的公路、由公铁平交道口改造的下穿立交桥及由下穿段和连接段组成的下穿公路;所述下穿立交桥位于铁轨水平面下且交叉于所述铁路,并与原平交道口的公路具有预设距离;所述下穿公路下穿段位于所述下穿立交桥下方;所述下穿公路连接段与所述未改造公路相连。本发明专利技术使平交道口改立交施工时不影响既有平交道口正常通行,不会对公路运输、民众出行造成阻碍,同时最大限度的减少对当地土地的切割,为周边城镇发展提供了更多的空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公路下穿铁路立交的道路结构及平交道口改立交的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铁路工程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公路下穿铁路立交的道路结构及平交道口改立交的方法。
技术介绍
平交道口是公路与铁路的平面交叉,是我国铁路运输的薄弱环节。目前随着我国铁路事业迅猛发展,平交道口成了制约铁路提速和地方交通发展的瓶颈,既有公铁平交道口正在逐步改为立交,公铁平交道口已越来越少,但剩余的平交道口大多属改建困难,难以实施的,且有相当一部分位于市区、城镇附近,人口密集,车流量大,更加大了平交改立交的实施难度。既有公铁平交道口不仅存在安全隐患,还大大降低了公路运输效率,给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不便,对剩余平交道口改建势在必行。现有技术中,公路与铁路平交道口改为公路下穿铁路立交的改建工程要对既有平交道口封闭施工,存在施工期间影响既有交通通行的问题,对公路运输和民众出行造成阻碍。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公路下穿铁路立交的道路结构及平交道口改立交的方法,能够使平交道口改立交施工时不影响既有平交道口正常通行,同时最大限度的减少对当地土地的切割,为周边城镇发展提供了更多的空间。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实施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公路下穿铁路立交的道路结构,包括铁路、未改造的公路、由公铁平交道口改造的下穿立交桥及由下穿段和连接段组成的下穿公路;其中,所述下穿立交桥位于铁轨水平面下且交叉于所述铁路,并与原平交道口的公路具有预设距离;>所述下穿公路下穿段位于所述下穿立交桥下方;所述下穿公路连接段\连接段和下穿段与所述未改造公路相连。作为优选,所述下穿立交桥与原平交道口的公路的预设距离为沿所述铁路轴向一侧20m~30m。作为优选,所述下穿公路的连接段与所述未改造公路相连,所述连接段为与所述下穿段两端相连的两段,每段由两条反向曲线相接构成。作为优选,所述下穿公路的连接段和下穿段与所述未改造公路相连,所述连接段为一段,由两条反向曲线相接构成,一端与所述未改造公路相连,另一端与所述下穿段相连,所述下穿段的另一端与平交道口另一侧未改造公路相连。作为优选,所述下穿公路两侧引道坡度是相应等级公路技术要求的最大纵向坡度。作为优选,所述下穿公路连接段是由两条曲线半径是相应等级公路技术要求的最小曲线半径的反向曲线相接所构成。作为优选,所述下穿公路下穿段与所述铁路交叉角度为45°~90°。第二方面,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平交道口改立交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S1,将所述下穿立交桥设置于铁轨水平面下且交叉于所述铁路,并与原平交道口的公路具有预设距离;步骤S2,将所述下穿公路下穿段设置在下穿立交桥下方;步骤S3,将所述下穿公路的连接段与所述未改造公路相连,所述连接段为与所述下穿段两端相连的两段;或将所述下穿公路的连接段和下穿段与所述未改造公路相连,所述连接段为一段,将所述连接段一端与所述未改造公路相连,另一端与所述下穿段相连,将所述下穿段的另一端与平交道口另一侧未改造公路相连。作为优选,将所述下穿公路连接段设置为由两条反向曲线相接构成。作为优选,将所述下穿立交桥与原平交道口的公路的预设距离设置为沿所述铁路轴向一侧20~30m。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公路下穿铁路立交的道路结构及平交道口改立交的方法,所述道路结构包括铁路、未改造的公路、由公铁平交道口改造的下穿立交桥及由下穿段和连接段组成的下穿公路;所述下穿立交桥位于铁轨水平面下且交叉于所述铁路,并与原平交道口的公路具有预设距离;所述下穿公路下穿段位于所述下穿立交桥下方;所述下穿公路连接段与所述未改造公路相连。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使平交道口改立交施工时不影响既有平交道口正常通行,不会对公路运输、民众出行造成阻碍,同时最大限度的减少对当地土地的切割,为周边城镇发展提供了更多的空间。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公路下穿铁路立交的道路结构(铁路和未改造公路垂直相交)平面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公路下穿铁路立交的道路结构(铁路与未改造公路斜交)平面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铁路;2.未改造公路;3.公铁平交道口;4.下穿公路;41.下穿段;42.连接段;5.下穿立交桥。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的理解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详细说明。实施例一: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公路下穿铁路立交的道路结构,考虑到铁路与公路垂直交叉及接近垂直交叉较为常见,故以铁路1与未改造公路2垂直交叉为例,参照四级公路标准来详细描述,其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铁路1、未改造的公路2、由公铁平交道口3改造的下穿立交桥5及由下穿段41和连接段42组成的下穿公路4;其中,所述下穿立交桥5位于铁轨水平面下且交叉于所述铁路1,并与原平交道口3的公路的预设距离为沿所述铁路1轴向侧移20m。所述下穿公路4下穿段41位于所述下穿立交桥5下方,在所述铁路1下方且与所述铁路1垂直交叉;所述下穿公路4的连接段42与所述未改造公路2相连,所述连接段42为与所述下穿段41两端相连的两段,每段连接段42由两条曲线半径为30m的反向曲线相接构成。下穿立交桥5板底以下5m高,下穿立交桥5板底至铁路1轨面高程为1.2m,所述下穿公路4引道坡度为8%,所述下穿公路4两侧引道长度为(5m+1.2m)/8%=77.5m。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平交道口改立交的方法,实现上述公路下穿铁路立交的道路结构。所述平交道口改立交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S1,将所述下穿立交桥5设置于铁轨水平面下且交叉于所述铁路1,并与原平交道口3的公路具有预设距离;步骤S2,将所述下穿公路4下穿段设置在下穿立交桥5下方;步骤S3,将所述下穿公路4的连接段42与所述未改造公路2相连,所述连接段42为与所述下穿段41两端相连的两段。进一步地,步骤S1具体为:将所述下穿立交桥5净高设置为下穿立交桥5板底以下5m高,将下穿立交桥5板底至铁路1轨面高程设置为1.2m。将所述下穿立交桥5设置于铁轨水平面下且交叉于所述铁路1,并将与原平交道口3的公路的预设距离设置为沿所述铁路1轴向侧移20m;进一步地,步骤S2具体为:将所述下穿公路4下穿段41设置在下穿立交桥5下方,与所述铁路1交叉角度为90°;进一步地,步骤S3具体为:将所述下穿公路4的连接段42与所述未改造公路2相连,所述连接段42为与所述下穿段41两端相连的两段,将所述下穿公路4两段连接段42均设置为由两条曲线半径为30m的反向曲线相接构成。将下穿公路4引道坡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公路下穿铁路立交的道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道路结构包括铁路、未改造的公路、由公铁平交道口改造的下穿立交桥及由下穿段和连接段组成的下穿公路;其中,/n所述下穿立交桥位于铁轨水平面下且交叉于所述铁路,并与原平交道口的公路具有预设距离;/n所述下穿公路下穿段位于所述下穿立交桥下方;/n所述下穿公路连接段\连接段和下穿段与所述未改造公路相连。/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公路下穿铁路立交的道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道路结构包括铁路、未改造的公路、由公铁平交道口改造的下穿立交桥及由下穿段和连接段组成的下穿公路;其中,
所述下穿立交桥位于铁轨水平面下且交叉于所述铁路,并与原平交道口的公路具有预设距离;
所述下穿公路下穿段位于所述下穿立交桥下方;
所述下穿公路连接段\连接段和下穿段与所述未改造公路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公路下穿铁路立交的道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穿立交桥与原平交道口的公路的预设距离为沿所述铁路轴向一侧20m~30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公路下穿铁路立交的道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穿公路的连接段与所述未改造公路相连,所述连接段为与所述下穿段两端相连的两段,每段由两条反向曲线相接构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公路下穿铁路立交的道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穿公路的连接段和下穿段与所述未改造公路相连,所述连接段为一段,由两条反向曲线相接构成,一端与所述未改造公路相连,另一端与所述下穿段相连,所述下穿段的另一端与平交道口另一侧未改造公路相连。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公路下穿铁路立交的道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穿公路两侧引道坡度是相应等级公路技术要求的最大纵向坡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翔牛凤鸣耿耿马文军吕新强刘强欧成章王飞周凯王殿辉张国虎王宁孙二小米洋郝晓成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第六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天津;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