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浮床以及水体净化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5546046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08 18:4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生态浮床和水体净化方法,包括浮球框、定植篮以及丛枝菌根篮,所述浮球框的上端面与下端面均设有开口,浮球框内放置有多个浮球,所述浮球框的下表面设有多根连接件,所述连接件的一端与浮球框可拆卸连接,另一端向下延伸穿过定植篮并与丛枝菌根篮可拆卸连接,定植篮固定在连接件上,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生态浮床,可以用于强化微生物转化效应,尤其是提高丛植菌根菌丝和孢子浓度,实现植物与共存的丛枝菌根的协同除磷,同时能够通过更换连接件来适应不同水质的需求,提升水质改善效率,降低生态浮床的制造成本和使用成本,降低了资源浪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生态浮床以及水体净化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水体净化领域,特别是生态浮床以及水体净化方法。
技术介绍
大量含有氮、磷元素营养物质的工农业废水排入河道,尤其是磷浓度超标,使水质下降及富营养化,破坏生态环境,威胁人体健康。在各种消除富营养化的方法中,生物措施与传统工程、物理化学法相比,成本低廉、综合效益高。其中生态浮床(也称人工浮岛,生物浮岛)是近年来一种新型的水体生物修复方法之一,生态浮床直接利用水生植物对氮、磷等污染的吸收,最终使污染物随植物体迁出水体,它能在污染水域进行原位处理,最具经济和技术合理性。现阶段浮床去除水体氨磷污染主要依靠植物根系吸收,物理吸附及沉降等作用,而脱氮菌和聚磷菌由于缺乏适应的环境条件,发挥作用有限,导致浮床效果低下。同时,不同的水质对于水生植物的根系深度有不同的要求,而现阶段的生态浮床难以适应不同水质的需求,对于不同水质,往往需要制作不同的浮床来应对,成本高的同时也造成了资源浪费。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强化水体中磷去除、能够适用于不同水质的生态浮床。实现本专利技术目的的技术方案如下:生态浮床,包括浮球框、定植篮以及丛枝菌根篮,所述浮球框的上端面与下端面均设有开口,浮球框内放置有多个浮球,所述浮球框的下表面设有多根连接件,所述连接件的一端与浮球框可拆卸连接,另一端向下延伸穿过定植篮并与丛枝菌根篮可拆卸连接,定植篮固定在连接件上。采用上述结构后,浮球框内的浮球提供浮力,使得生态浮床可以在水中上下浮动,同时第一通孔能够增加水面透气性,水生植物的根部设置在定植篮内,并且水生植物的根系从第二通孔伸出并向下延伸,从而整个根系依次处于水下好氧-缺氧-厌氧的环境条件,水体的氧化还原电位(Eh)依次降低,并且使根系上依次吸附复合光合细菌、絮凝菌、反硝化聚磷菌、反硝化细菌等有效微生物群,实现氨化、硝化、反硝化作用将氮转化成气体,加快水体中氮的循环,丛枝菌根篮用于承载丛枝菌根真菌孢子、菌丝,对于不同的水质,例如含氧量的不同,可以通过选择长度合适的连接件,调整丛枝菌根篮至合适的水深处,例如水深15-30cm范围内,氧化还原电位在200-400mV范围内,使得丛植菌根真菌生长在所需要的有氧环境,有氧条件一方面可以抑制吸附磷的释放,另一方面为好氧的丛植菌根真菌提供氧气和局部低磷环境,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生态浮床,可以用于强化微生物转化效应,尤其是通过丛枝菌根篮提高丛植菌根菌丝和孢子浓度,实现植物与共存的丛枝菌根的协同除磷,同时能够通过更换连接件来适应不同水质的需求,提升水质改善效率,降低生态浮床的制造成本和使用成本,降低了资源浪费。优选的,为了增加水面透气性,浮球框的侧面开有多个第一通孔,第一通孔的孔径小于浮球的直径。优选的,为了降低风浪冲刷,所述浮球框的直径从中间往上下两端方向逐渐变小。优选的,为了方便植物的根系从定植篮内向下延伸,并且为了保证植物的主根系保持在定植篮内,所述定植篮上设有多个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的孔径为5-6cm。优选的,为了方便定植篮高度的调节,从而使得水生植物的丛枝菌根以及根系末端在水下的合适位置处,所述定植篮的上端设有连接环,连接环上设有多个连接孔,连接件穿过连接孔,连接件与连接孔过盈配合,这样,在对定植篮向下或者向上施力时,定植篮可在连接件上上下滑动,停止施力时,定植篮则固定在连接件上不动,即调整定植篮的高度,从而使得水生植物的丛枝菌根以及根系末端在水下的合适位置处。优选的,为了更方便调整定植篮的高度,从而使得水生植物的丛枝菌根以及根系末端在水下的合适位置处,所述定植篮的上端设有连接环,连接环上设有多个连接孔,所述连接孔固定有弹性套,连接件穿过弹性套,弹性套对连接件形成压紧力从而使连接环与连接件固定连接,这样,在对定植篮向下或者向上施力时,定植篮可在连接件上上下滑动,停止施力时,定植篮则固定在连接件上不动,即能够调整定植篮的高度,从而使得水生植物的丛枝菌根以及根系末端在水下的合适位置处。优选的,为了方便更换连接件或者改变连接件与浮球框或者丛枝菌根篮的连接部位,所述浮球框以及丛枝菌根篮上均设有与连接件一一对应的卡扣,连接件上设有与卡扣对应的卡扣孔,所述连接件的两端分别通过卡扣孔套在卡扣上。优选的,为了方便更换连接件或者改变连接件与浮球框或者丛枝菌根篮的连接部位,所述浮球框以及丛枝菌根篮上均设有与连接件一一对应的连接柱,连接件的两端分别系在浮球框的连接柱和丛枝菌根篮的连接柱上。优选的,为了保证只有细小的丛枝菌根进入丛枝菌根篮内,篮内丛植菌根产生的孢子不能通过,所述丛枝菌根篮设有第三通孔,第三通孔的孔径为35-40μm。一种水体净化方法,包括上述的任意一种生态浮床,水生植物的主根系设置在定植篮内,水生植物的叶片穿过浮球框伸出水面,水生植物的根系末端从定植篮伸出并向下延伸并依次经过水下好氧环境、缺氧环境以及厌氧环境,好氧环境、缺氧环境以及厌氧环境的水体的氧化还原电位(Eh)依次降低;定植篮和丛枝菌根篮位于好氧环境中,根系末端延伸至厌氧环境中;根系位于好氧环境的部分,吸附复合光合细菌;根系位于缺氧环境的部分,吸附絮凝菌、反硝化聚磷菌;根系位于厌氧环境的部分,吸附反硝化细菌;根系位于好氧环境的部分接种丛枝菌根,丛枝菌根伸入丛枝菌根篮内。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水生植物种植在生态浮床内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生态浮床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浮球框和浮球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连接件与连接环的连接结构的一种实施例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连接件与连接环的连接结构的另一种实施例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的连接件与浮球框连接结构的一种实施例的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的连接件与浮球框连接结构的另一种实施例的示意图。图中:1为浮球框,2为定植篮,3为丛枝菌根篮,4为浮球,51为第一通孔,52为第二通孔,53为第三通孔,6为连接件,7为连接环,8为连接孔,9为弹性套,10为卡扣,11为卡扣孔,12为连接柱,13为水生植物,14为根系。具体实施方式由图1、图2以及图3可知本专利技术的生态浮床包括浮球框1、定植篮2以及丛枝菌根篮3,所述浮球框的直径从中间往上下两端方向逐渐变小,所述浮球框的上端面与下端面均设有开口,浮球框内放置有多个浮球4,浮球框的侧面开有多个第一通孔51,第一通孔的孔径小于浮球的直径,所述定植篮上设有多个第二通孔52,所述浮球框的下表面设有多根连接件6,所述连接件的一端与浮球框可拆卸连接,另一端向下延伸穿过定植篮并与丛枝菌根篮可拆卸连接,定植篮固定在连接件上。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通孔的孔径可以为5-6cm,这样能够保证主根系保持在定植篮内;由图1和图2可知,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丛枝菌根篮设有第三通孔53,第三通孔的孔径为35-40μm,保证只有形成的细小丛植菌根能够进入篮内,篮内产生孢子不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生态浮床,其特征在于:包括浮球框、定植篮以及丛枝菌根篮,所述浮球框的上端面与下端面均设有开口,浮球框内放置有多个浮球,所述浮球框的下表面设有多根连接件,所述连接件的一端与浮球框可拆卸连接,另一端向下延伸穿过定植篮并与丛枝菌根篮可拆卸连接,定植篮固定在连接件上。/n

【技术特征摘要】
1.生态浮床,其特征在于:包括浮球框、定植篮以及丛枝菌根篮,所述浮球框的上端面与下端面均设有开口,浮球框内放置有多个浮球,所述浮球框的下表面设有多根连接件,所述连接件的一端与浮球框可拆卸连接,另一端向下延伸穿过定植篮并与丛枝菌根篮可拆卸连接,定植篮固定在连接件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态浮床,其特征在于:浮球框的侧面开有多个第一通孔,第一通孔的孔径小于浮球的直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生态浮床,其特征在于:所述浮球框的直径从中间往上下两端方向逐渐变小。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态浮床,其特征在于:所述定植篮上设有多个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的孔径为5-6c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态浮床,其特征在于:所述定植篮的上端设有连接环,连接环上设有多个连接孔,连接件穿过连接孔,连接件与连接孔过盈配合。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态浮床,其特征在于:所述定植篮的上端设有连接环,连接环上设有多个连接孔,所述连接孔固定有弹性套,连接件穿过弹性套,弹性套对连接件形成压紧力从而使连接环与连接件固定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态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邓玉营郑丽芬
申请(专利权)人: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