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指纹锁电量智能检测及充电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540487 阅读:6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04 17: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为一种指纹锁电量智能检测及充电装置包括顺序连接的检测电量及充电控制封装模块、机械模块和充电电路;所述检测电量及充电控制封装模块包括顺序连接的降压稳压电路、电量检测电路和智能充电电路控制单元,其中降压稳压电路还连接外部电源,智能充电电路控制单元还连接充电电路,充电电路连接指纹锁可充电电池。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当电量检测电路检测到可充电电池电量低于低电压充电阈值时,将电量数据传输给智能充电电路控制单元,由智能充电电路控制单元计算充电至95%电量的时间,智能充电电路控制单元控制充电电路打开,对可充电电池进行计算时间的充电,防止可充电电池因电量耗尽而无法打开,保证长久稳定的对可充电电池供电。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指纹锁电量智能检测及充电装置
本技术涉及指纹锁内置电池电量检测及其充电
,具体涉及一种指纹锁电量智能检测及充电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物联网的不断升级,经济的快速发展,智能指纹锁这种在打开方式上完全不同于机械锁的锁具逐渐得到了现代人们的青睐,指纹锁的应用变得更加广泛。带有指纹锁的门不仅能够解决钥匙丢失而无法开门的难题,而且解锁更加快速便捷,它已成为消费者对门锁进行升级换代的最佳选择,并且会越来越受欢迎。目前,市场上现有的指纹锁大多有2钟供电方式,一是干电池供电,这种供电方式如果电池电量耗尽,需拆卸更换,操作步骤繁琐;且无法预知内置电池电量余量,当电量耗尽后难以进入门内拆卸外壳并更换电池。二是可充电电池供电,如授权公告号为CN206256759U的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门把手指纹锁,包括门把手、内嵌在门把手内的指纹感应器、USB电路板、与USB电路板连接的电池、与指纹感应器相连的感应器模块、和与感应器模块连接的报警器;所述电池为指纹感应器、USB电路板和感应器模块供电;所述USB电路板通过USB接口连接外部电源并通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指纹锁电量智能检测及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顺序连接的检测电量及充电控制封装模块(5)、机械模块和充电电路;/n所述检测电量及充电控制封装模块(5)包括顺序连接的降压稳压电路、电量检测电路和智能充电电路控制单元,其中降压稳压电路还连接外部电源,智能充电电路控制单元还连接充电电路,充电电路连接指纹锁可充电电池(8);/n所述机械模块安装在门框(19)中,并与检测电量及充电控制封装模块(5)和指纹锁可充电电池(8)相连。/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指纹锁电量智能检测及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顺序连接的检测电量及充电控制封装模块(5)、机械模块和充电电路;
所述检测电量及充电控制封装模块(5)包括顺序连接的降压稳压电路、电量检测电路和智能充电电路控制单元,其中降压稳压电路还连接外部电源,智能充电电路控制单元还连接充电电路,充电电路连接指纹锁可充电电池(8);
所述机械模块安装在门框(19)中,并与检测电量及充电控制封装模块(5)和指纹锁可充电电池(8)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指纹锁电量智能检测及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械模块包括充电接收端座(18)、充电接收端盖(11)、接收端导线(10)、接收端正极(13)、接收端负极(12)、充电输出端座(1)、输出端导线(4)、输出端正极(3)、输出端负极(2)、弹簧(15)、极棒绝缘套(16)和磁铁(17);
所述接收端正极(13)和接收端负极(12)设于充电接收端座(18)内腔中,所述弹簧(15)套在接收端正极(13)和接收端负极(12)的极棒头部外,所述极棒绝缘套(16)套在接收端正极(13)和接收端负极(12)的极棒根部外,所述磁铁(17)则套在极棒绝缘套(16)外,接收端正极(13)和接收端负极(12)的极棒根部通过接收端导线(10)和指纹锁可充电电池(8)相连,弹簧(15)的一端可压于充电接收端座(18)内腔的端头上、另一端则连接于所述充电接收端盖(11)上,所述充电接收端座(18)和充电接收端盖(11)相连;
所述充电输出端座(1)通过输出端导线(4)与检测电量及充电控制封装模块(5)相连,充电输出端座(1)与充电接收端盖(11)相连,输出端正极(3)和输出端负极(2)安装在充电输出端座(1)内腔中,接收端正极(13)和接收端负极(12)可分别对应穿过充电接收端盖(11)与输出端正极(3)和输出端负极(2)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指纹锁电量智能检测及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端正极(3)为圆形槽正极,输出端负极(2)为半圆形槽负极。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指纹锁电量智能检测及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量检测电路包括电量检测芯片、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电容C1、二极管D1;
所述电量检测芯片的DQ管脚分别与第一电阻R1的后引脚和二极管D1的负极连接,第一电阻R1的前引脚与降压稳压电路连接;
所述电量检测芯片的SNS管脚分别与第四电阻R4的前引脚和二极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孟杰方子祥肖宏晓侯毅恒黄创廖海锐刘小蓉韩海媚张应红刘文龙聂亚龙
申请(专利权)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西;4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