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谷电蓄热集成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536695 阅读:4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04 17:2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谷电蓄热集成装置,包括管路模块、储水模块、储能模块、隔板、下外壳、保温层和内壳;管路模块包括循环水进口、第一球阀、第二球阀、第三球阀、循环水泵、热水出口、上外壳、自来水进口和第四球阀;储水模块包括液位浮球阀、温度控制器、水、电加热管和吸水口;储能模块包括相变材料、换热盘管、换热盘管进口和换热盘管出口;该储能装置能够利用谷电实现相变储能,功能多样且集成度高,仅通过储能装置自身的阀门切换就可以实现电加热蓄热功能和电辅热放热功能,总体具有储能密度大、出水温度稳定、操作简便和节约运行费用的特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谷电蓄热集成装置
本技术属于储能领域,涉及储能装置,具体涉及一种谷电蓄热集成装置。
技术介绍
我国在大多数地区都已经实施了阶梯电价政策,在用电高峰的白天,电力价格较贵,在用电负荷的低峰阶段-夜间,电力价格便宜。此外,由于夜间的电力负荷低谷期也造成了大量的电力资源浪费,通过储能的方式,弥补能源供给和用户侧的时间差,是目前比较可行的方案。储存电能往往需要电池,造成蓄电的投资和运行成本较高,而储存热量,仅需要通过水或者相变材料即可实现,投资和运行成本都较低。相变蓄热装置主要基于内部相变材料的相变潜热进行蓄热,因而相比于传统的水蓄热装置具有储能密度大、出水温度较为稳定的特点,将相变蓄热装置与谷电利用结合起来,可有效实现低价储存热能,在白天时使用,降低运行费用。目前的相变蓄热装置需要通过与外界热源配合,实现相变材料的蓄热和放热功能,此外,也往往需要通过外界的辅助热源对热水进行二次加热,以满足使用要求。因此,目前的相变蓄热装置功能单一、集成度低,与外界部件需要大量管路连接,供热系统较为复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谷电蓄热集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管路模块、储水模块、储能模块、隔板(4)、下外壳(5)、保温层(6)和内壳(7);管路模块包括循环水进口(101)、第一球阀(102)、第二球阀(103)、第三球阀(104)、循环水泵(105)、热水出口(106)、上外壳(107)、自来水进口(108)和第四球阀(109);储水模块包括液位浮球阀(201)、温度控制器(202)、水(203)、电加热管(204)和吸水口(205);储能模块包括相变材料(301)、换热盘管(302)、换热盘管进口(303)和换热盘管出口(304);下外壳(5)、保温层(6)和内壳(7)由外向内紧密贴合形成内部空腔,隔板(...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谷电蓄热集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管路模块、储水模块、储能模块、隔板(4)、下外壳(5)、保温层(6)和内壳(7);管路模块包括循环水进口(101)、第一球阀(102)、第二球阀(103)、第三球阀(104)、循环水泵(105)、热水出口(106)、上外壳(107)、自来水进口(108)和第四球阀(109);储水模块包括液位浮球阀(201)、温度控制器(202)、水(203)、电加热管(204)和吸水口(205);储能模块包括相变材料(301)、换热盘管(302)、换热盘管进口(303)和换热盘管出口(304);下外壳(5)、保温层(6)和内壳(7)由外向内紧密贴合形成内部空腔,隔板(4)的四边紧贴着内壳(7),将内部空腔分为上部的储水模块和下部的储能模块,储水模块内填充的介质为水(203),储能模块内填充的介质为相变材料(301),管路模块整体设置在下外壳(5)的顶部;
管路模块的结构关系为:循环水进口(101)位于上外壳(107)顶部,循环水进口(101)连接着第一球阀(102),第一球阀(102)再分别连接着第二球阀(103)和换热盘管进口(303),第二球阀(103)再分别连接着第三球阀(104)和循环水泵(105)出口,第三球阀(104)再连接着热水出口(106),热水出口(106)位于上外壳(107)顶部,循环水泵(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民李杨康维斌薛洁荆竞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