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下工程抗浮与抗渗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532660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04 17: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抗浮与抗渗结构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地下工程抗浮与抗渗结构,包括抗浮与抗渗结构本体,抗浮与抗渗结构本体内部设有地下建筑物,地下建筑物底部设有抗拔桩,地下建筑物侧边设有支撑杆,支撑杆末端连接有导水环,导水环下部设有集水室,集水室侧边与底部开设有通孔,集水室内部设有海绵,导水环顶部设有水泵,水泵的输出端通过螺栓固定有导管,导管设于导水环内部,通过抗拔桩抵抗部分浮力对地下建筑物的影响,土壤潮湿时,水份从通孔向集水室内部渗漏,通过海绵吸收,增大地下建筑物整体重量,用以抵抗浮力,且集水槽内部收集水份,通过水泵与导管将水从地下抽出,使地下建筑物底部保持干燥状态,防止地下建筑物底部出现渗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地下工程抗浮与抗渗结构
本技术涉及抗浮与抗渗结构
,具体为一种地下工程抗浮与抗渗结构。
技术介绍
当建筑物(或部分)处在地下水位以下时,则根据阿基米德定理,其会有象船一样有浮力产生,浮力的大小等于建筑物排开地下水的重量,如建筑物的自重小于浮力时,建筑物容易受到浮力的挤压而损坏,且当建筑物(或部分)处在地下水位以下时,地下水会进入建筑物内部,发生渗漏现象,影响建筑物内部使用环境,鉴于此,我们提出一种地下工程抗浮与抗渗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地下工程抗浮与抗渗结构,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建筑物的自重小于浮力时,建筑物容易受到浮力的挤压而损坏,且当建筑物(或部分)处在地下水位以下时,地下水会进入建筑物内部,发生渗漏现象,影响建筑物内部使用环境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地下工程抗浮与抗渗结构,包括抗浮与抗渗结构本体,所述抗浮与抗渗结构本体内部设有地下建筑物,所述地下建筑物呈圆柱形中空结构,所述地下建筑物底部设有抗拔桩,且所述抗拔桩呈“T”字型结构,所述地下建筑物侧边设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末端连接有导水环,所述导水环呈中空结构,且所述导水环下部设有集水室,所述集水室侧边与底部开设有通孔,所述集水室内部设有海绵,且所述集水室底部设有支撑底座,所述导水环顶部设有水泵,所述水泵的输出端通过螺栓固定有导管,所述导管设于所述导水环内部。优选的,所述地下建筑物设于所述导水环中部,且所述地下建筑物顶面直径小于所述导水环内部直径。优选的,所述集水室内部呈中空环形结构,且所述集水室内侧直径与所述导水环内部直径相同,所述集水室外侧直径大于所述导水环外侧直径。优选的,所述海绵内部设有集水槽,且所述导管末端设于所述集水槽内部。优选的,所述支撑底座呈环形结构,且所述支撑底座外侧直径大于所述集水室外侧直径。优选的,所述支撑杆的层数为四层,且所述支撑杆外表面呈锯齿状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1、该地下工程抗浮与抗渗结构中,通过抗拔桩抵抗部分浮力对地下建筑物的影响,地下土壤潮湿时,水份从通孔向集水室内部渗漏,通过海绵吸收,增大地下建筑物整体重量,用以抵抗浮力,减少浮力对建筑物的损坏,且集水槽内部收集水份,通过水泵与导管将水从地下抽出,使地下建筑物底部保持干燥状态,防止地下建筑物底部出现渗水,使地下建筑物内部呈干燥状态,且地下建筑物侧边设有支撑杆,支撑杆外表面呈锯齿状结构,加大支撑杆与周围土壤的接触面积,增大摩擦力,降低了浮力对地下建筑物的影响,提升了该装置的稳定力。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装配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顶面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地下建筑物与集水室底面结构示意图;图中:1、抗浮与抗渗结构本体;2、地下建筑物;3、导水环;4、集水室;5、抗拔桩;6、支撑杆;7、支撑底座;8、通孔;10、水泵;11、导管;12、海绵;13、集水槽。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中心线”、“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深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另外在本技术的描述中,“若干”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实施例1一种地下工程抗浮与抗渗结构,为了解决建筑物的自重小于浮力时,建筑物容易受到浮力的挤压而损坏,且当建筑物(或部分)处在地下水位以下时,地下水会进入建筑物内部,发生渗漏现象,影响建筑物内部使用环境的问题,作为一种优选实施例,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包括抗浮与抗渗结构本体1,抗浮与抗渗结构本体1内部设有地下建筑物2,地下建筑物2呈圆柱形中空结构,地下建筑物2底部设有抗拔桩5,且抗拔桩5呈“T”字型结构,地下建筑物2侧边设有支撑杆6,支撑杆6末端连接有导水环3,导水环3呈中空结构,且导水环3下部设有集水室4,集水室4侧边与底部开设有通孔8,集水室4内部设有海绵12,且集水室4底部设有支撑底座7,导水环3顶部设有水泵10,水泵10的输出端通过螺栓固定有导管11,导管11设于导水环3内部。本实例中,地下建筑物2设于导水环3中部,且地下建筑物2顶面直径小于导水环3内部直径,便于导水环3将地下建筑物2底部土壤中的水通过导管11吸出。进一步的,集水室4内部呈中空环形结构,且集水室4内侧直径与导水环3内部直径相同,集水室4外侧直径大于导水环3外侧直径,便于收集更多的水份。具体的为,海绵12内部设有集水槽13,且导管11末端设于集水槽13内部,集水槽13内部收集水分,通过导管11将水从地下抽出,使地下建筑物2底部保持干燥状态。除此之外,支撑底座7呈环形结构,且支撑底座7外侧直径大于集水室4外侧直径,加大底部接地面积,提升该抗浮与抗渗结构本体1的稳定性。进一步的,支撑杆6的层数为四层,且支撑杆6外表面呈锯齿状结构,加大支撑杆6与周围土壤的接触面积,增大摩擦力,降低了地下建筑物2周围的浮力的挤压荷载,提升了该装置的稳定力。本技术在使用时,通过抗拔桩抵抗部分浮力对地下建筑物2的影响,地下建筑物2侧边设有支撑杆6,支撑杆6的层数为四层,且支撑杆6外表面呈锯齿状结构,加大支撑杆6与周围土壤的接触面积,增大摩擦力,降低了地下建筑物2周围的浮力的挤压荷载,提升了该装置的稳定力,支撑杆6末端连接有导水环3,导水环3下部设有集水室4,集水室4侧边与底部开设有通孔8,集水室4内部设有海绵12,海绵12内部设有集水槽13,且导管11末端设于集水槽13内部,地下土壤潮湿时,水份从通孔8向集水室4内部渗漏,通过海绵12吸收,增大地下建筑物2整体重量,用以抵抗浮力,减少浮力对建筑物的损坏,且集水槽13内部收集水份,通过水泵10与导管11将水从地下抽出,使地下建筑物2底部保持干燥状态,防止地下建筑物2底部出现渗水,使地下建筑物内部呈干燥状态。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技术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技术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仅为本技术的优选例,并不用来限制本技术,在不脱离本技术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技术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地下工程抗浮与抗渗结构,包括抗浮与抗渗结构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抗浮与抗渗结构本体(1)内部设有地下建筑物(2),所述地下建筑物(2)呈圆柱形中空结构,所述地下建筑物(2)底部设有抗拔桩(5),且所述抗拔桩(5)呈“T”字型结构,所述地下建筑物(2)侧边设有支撑杆(6),所述支撑杆(6)末端连接有导水环(3),所述导水环(3)呈中空结构,且所述导水环(3)下部设有集水室(4),所述集水室(4)侧边与底部开设有通孔(8),所述集水室(4)内部设有海绵(12),且所述集水室(4)底部设有支撑底座(7),所述导水环(3)顶部设有水泵(10),所述水泵(10)的输出端通过螺栓固定有导管(11),所述导管(11)设于所述导水环(3)内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地下工程抗浮与抗渗结构,包括抗浮与抗渗结构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抗浮与抗渗结构本体(1)内部设有地下建筑物(2),所述地下建筑物(2)呈圆柱形中空结构,所述地下建筑物(2)底部设有抗拔桩(5),且所述抗拔桩(5)呈“T”字型结构,所述地下建筑物(2)侧边设有支撑杆(6),所述支撑杆(6)末端连接有导水环(3),所述导水环(3)呈中空结构,且所述导水环(3)下部设有集水室(4),所述集水室(4)侧边与底部开设有通孔(8),所述集水室(4)内部设有海绵(12),且所述集水室(4)底部设有支撑底座(7),所述导水环(3)顶部设有水泵(10),所述水泵(10)的输出端通过螺栓固定有导管(11),所述导管(11)设于所述导水环(3)内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下工程抗浮与抗渗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地下建筑物(2)设于所述导水环(3)中部,且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侯伟赵理蒋晓宁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省建研全固建筑新技术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