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油水分离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529793 阅读:4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04 17:1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油水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分离筒,其具有容置腔;以及进液管,其与所述分离筒连通,并配置为对分离筒进液;所述分离筒的上部设置一第一仓及一第二仓,所述第一仓通过一溢油口与所述容置腔连通,所述第一仓设置一集油口,所述容置腔内的液体通过所述溢油口流入所述第一仓内,并从所述集油口将流入的液体进行回收;所述第二仓内设置一管部,所述管部的下端伸入到所述分离筒内,而其上端与所述第二仓连通,所述管部的上端设置一出口部,所述出口部的上端具有一出水口,所述出水口的高度低于所述溢油口。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油水分离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油水分离装置,用于进行油水分离。
技术介绍
油水分离装置适用于分离含油的污水中的油,吸收漂浮在水面上多种成分的废油,包括机油、煤油、柴油、润滑油、植物油及其它比重小于水的液体,不管水面上油层厚薄,均可使其聚集和回收至油箱。近年来,随着环保行业的高速发展,油水分离装置五花八门,种类齐全,普遍存在造价较高、能耗高、操作复杂及处理油质单一的问题。综上所述,亟需提供一种结构合理、质量轻,体积小,造价低、无复杂的程序操作简单,能耗低,处理效果稳定,便于企业直接制作并使用的浮油收集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不足,而提供一种结构设计合理的油水分离装置。本技术实施例解决上述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油水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分离筒,其具有容置腔;以及进液管,其与所述分离筒连通,并配置为对分离筒进液;所述分离筒的上部设置一第一仓及一第二仓,所述第一仓通过一溢油口与所述容置腔连通,所述第一仓设置一集油口,所述容置腔内的液体通过所述溢油口流入所述第一仓内,并从所述集油口将流入的液体进行回收;所述第二仓内设置一管部,所述管部的下端伸入到所述分离筒内,而其上端与所述第二仓连通,所述管部的上端设置一出口部,所述出口部的上端具有一出水口,所述出水口的高度低于所述溢油口。本技术实施例所述出口部包括一连接部及一调节单元,所述调节单元可沿所述管部的轴向上下调节的设置于所述连接部上,以调整所述出水口的高度。本技术实施例所述调节单元与所述连接部螺纹连接,而所述连接部固定在所述管部的上端。本技术实施例所述调节单元上设置有一握持部。本技术实施例所述容置腔的上部具有一开口部,所述开口部的位置与所述第一仓及所述第二仓的高度位置匹配,所述开口部处设置一第一盖板,所述第一盖板具有一缓冲板,所述缓冲板在往下过程中,往远离所述进液管的方向倾斜,所述缓冲板将所述开口部分割成第一部分及第二部分,所述进液管对应于所述第一部分,而所述第二部分对应于所述溢油口。本技术实施例所述分离筒的底部设置一排空管。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管部的下端至少延伸至超过所述分离筒的高度方向的中间位置。本技术实施例所述溢油口的底部为平直状,且所述溢油口的宽度至少为所述分离筒的直径的三分之一。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第二仓具有一回流口,所述回流口的位置低于所述出水口。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和效果: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使用时,容置腔内注入干净的水,谁的液面略低于溢油口,然后通过进液管将废液注入容置腔,废液中的油由于密度比水小,而浮在水面上,并通过溢油口流入第一仓,并从第一仓的集油口进行回收或收集;上述具有油水分离装置分离效率高、成本低、体积小,操作简单的优点。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油水分离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一。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油水分离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二。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油水分离装置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4是第一盖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一。图5是第一盖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二。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下实施例是对本技术的解释而本技术并不局限于以下实施例。实施例1。参见图1至图5,本实施例的油水分离装置,包括分离筒21和进液管22。本实施例中的分离筒21,其具有容置腔2011,容置腔2011用于储液或进液,容置腔2011的底部封闭,而上部至少部分敞口设置。本实施例中的进液管22,其与所述分离筒21连通,并配置为对分离筒21进液。使用时,废液从进液管22输送至容置腔2011内。本实施例中的分离筒21的上部设置一第一仓211及一第二仓212,所述第一仓211通过一溢油口213与所述容置腔2011连通,所述第一仓211设置一集油口2111,所述容置腔2011内的液体通过所述溢油口213流入所述第一仓211内,并从所述集油口2111将流入的液体进行回收。本实施例中的第二仓212内设置一管部2121,所述管部2121的下端伸入到所述分离筒21内,而其上端与所述第二仓212连通,所述管部2121的上端设置一出口部2122,所述出口部2122的上端具有一出水口2123,所述出水口2123的高度低于所述溢油口213。一实施例中,出水口2123的高度略低于溢油口213的高度,比如,出水口2123的高度低于溢油口213的高度3~8mm。一实施例中,出水口2123的高度等于或略高于于溢油口213的高度,比如出水口2123的高度高于溢油口213的高度0~5mm。进液管22进液后,容置腔2011内的液位上升,从而使浮于水面的油通过溢油口213而进入第一仓211。上述出水口2123与溢油口213的高度关系,可控制液面高度,从而控制油层厚度。如果容置腔2011内的液面过高时,由于油层过薄,则溢油口213会流出水至第一仓211,而容置腔2011内的液位过低时,则油层过厚时,溢油口213需要积蓄油的时间较长或不出油。本实施例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使用时,容置腔2011内注入干净的水,谁的液面略低于溢油口213,然后通过进液管22将废液注入容置腔2011,废液中的油由于密度比水小,而浮在水面上,并通过溢油口213流入第一仓211,并从第一仓211的集油口2111进行回收或收集;上述具有油水分离装置分离效率高、成本低、体积小,操作简单的优点。本实施例所述出口部2122包括一连接部2124及一调节单元2125,所述调节单元2125可沿所述管部2121的轴向上下调节的设置于所述连接部2124上,以调整所述出水口2123的高度。通过调节单元2125来调节出水口2123的高度,可控制容置腔2011内的液位,从而使油层更合理的从溢油口213流入第一仓211。本实施例所述调节单元2125与所述连接部2124螺纹连接,而所述连接部2124固定在所述管部2121的上端。调节单元2125相对连接部2124转动时,调节单元2125的位置发生变化,从而可调节出水口2123的高度,操作非常方便。其他实施例中,调节单元2125还可采用现有技术中的其他结构来实现调节单元2125与连接部2124的高度可调式连接,如套接。本实施例所述调节单元2125上设置有一握持部2126。从而方便转动调节单元2125。本实施例所述容置腔2011的上部具有一开口部,所述开口部的位置与所述第一仓211及所述第二仓212的高度位置匹配,所述开口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油水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n分离筒,其具有容置腔;以及/n进液管,其与所述分离筒连通,并配置为对分离筒进液;/n所述分离筒的上部设置一第一仓及一第二仓,所述第一仓通过一溢油口与所述容置腔连通,所述第一仓设置一集油口,所述容置腔内的液体通过所述溢油口流入所述第一仓内,并从所述集油口将流入的液体进行回收;/n所述第二仓内设置一管部,所述管部的下端伸入到所述分离筒内,而其上端与所述第二仓连通,所述管部的上端设置一出口部,所述出口部的上端具有一出水口,所述出水口的高度低于所述溢油口。/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油水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分离筒,其具有容置腔;以及
进液管,其与所述分离筒连通,并配置为对分离筒进液;
所述分离筒的上部设置一第一仓及一第二仓,所述第一仓通过一溢油口与所述容置腔连通,所述第一仓设置一集油口,所述容置腔内的液体通过所述溢油口流入所述第一仓内,并从所述集油口将流入的液体进行回收;
所述第二仓内设置一管部,所述管部的下端伸入到所述分离筒内,而其上端与所述第二仓连通,所述管部的上端设置一出口部,所述出口部的上端具有一出水口,所述出水口的高度低于所述溢油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水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口部包括一连接部及一调节单元,所述调节单元可沿所述管部的轴向上下调节的设置于所述连接部上,以调整所述出水口的高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油水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单元与所述连接部螺纹连接,而所述连接部固定在所述管部的上端。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油水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品文李志敏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顺联智能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