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驱动助力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525598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04 17: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驱动助力机构,属于机电技术领域。本驱动助力机构包括一助力控制器、电机和蓄电池,助力控制器包括第一转轴、第一壳体、第一定子和第一转子,第一转子固定在第一转轴上,第一定子固定在第一壳体内,第一转子为若干永磁块,第一定子包括与永磁块一一对应的第一铁芯,第一铁芯上绕设有第一绕组;电机包括第二转轴、第二壳体、第二定子和第二转子,第二转子包括与第二铁芯一一对应的第三铁芯,第三铁芯上绕设有第三绕组,各第二绕组并联后与蓄电池电连接,各第一绕组串联后形成对第三绕组进行供电的电源,各第三绕组并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骑行轻便等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驱动助力机构
本技术属于机电
,涉及一种驱动助力机构。
技术介绍
随着共享经济的发展,诸如共享单车、共享电动车、共享助力车等共享经济模式在国内兴起,经过一段时间市场的检验,共享助力车具有更好的竞争优势,以现有的哈啰助力车为例,其利用踏板旋转过程中扭矩传感器接收到的扭矩信号,以提供电机输出功率大小的依据,为了安全起见,其最大速度被限制,而在实际过程中,使用者基于更快行驶速度的需求,踩踏板并旋转加速开关的情况时有发生,电机设定的最大行驶速度小于操作者踩踏踏板驱动行驶速度,使电机的运行不仅无效,而且给使用者造成阻力,不利用于使用者的体验。再者,现有的助力车踏板的踩踏阻力不是恒定的,骑行时不是很轻松,特别是坡路起步时,在重庆、大连等坡路较多的城市存在很多不便,公园内坡路骑行也存在这个问题。共享经济对载体的可靠性、耐久性、维护周期的要求极高,可靠性越高、耐久性越好、维护周期越长,对管理成本有极大的降低,现有助力车在驱动轮和踏板转轴之间连接有链条结构,该部分是故障高发部位,助力车的转运、堆叠、倾倒等状态下容易发生故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驱动助力机构,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恒定阻力提供电机助力。本技术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驱动助力机构,其特征在于,本驱动助力机构包括助力控制器,所述助力控制器包括第一转轴、第一壳体、第一定子和第一转子,所述第一转子固定在第一转轴上,所述第一定子固定在第一壳体内,所述第一转子为若干永磁块,所述第一定子包括与永磁块一一对应的第一铁芯,所述第一铁芯上绕设有第一绕组;本驱动助力机构还包括一蓄电池和一电机,所述电机包括第二转轴、第二壳体、第二定子和第二转子,所述第二定子固定在第二转轴上,所述第二转轴固定在第二壳体内,所述第二定子包括若干块固定在第二转轴上的第二铁芯,所述第二铁芯上绕设有第二绕组,所述第二转子包括与第二铁芯一一对应的第三铁芯,所述第三铁芯上绕设有第三绕组,各所述第二绕组并联后与蓄电池电连接,各第一绕组串联后形成对第三绕组进行供电的电源,各第三绕组并联。第二转轴与第二转子之间设置有提供各第三绕组与第一绕组电连接的电刷结构,该电刷结构与传统电机的电刷结构相同,在此不予赘述。蓄电池设置在车架内,车架包括连接驱动轮的后主梁,后主梁上端连接坐板,坐板可拆卸连接在后主梁上方,后主梁为中空结构,蓄电池置于后主梁内。助力控制器是一个发电机构,通过第一转轴旋转使第一绕组中产生电流,第一转轴旋转速度越快,第一绕组内产生的电流越大,该电流供给给电机中的第三绕组,用于提供第三绕组所在的第三铁芯产生磁场,第二绕组为电枢,形成一个磁场可变的电磁驱动机构,换而言之,传统电机的永磁体由第三绕组和第三铁芯组成的电生磁结构代替,通过控制第三绕组的电流大小来控制助力车的骑行输出扭矩。第一转轴由摇柄式踏板驱动,其转动阻力不直接用于驱动驱动轮旋转,从而,第一转轴的转动阻力几乎是恒定的,骑行过程中,第一转轴的转速与电机的转速同步。传统助力车有链条,而本助力车没有链条,具有结构更加简单,可靠性、耐久性更好的特点,维护周期也能够延长。骑行阻力基本恒定的情况下,通过转速来控制骑行速度,仿真度极高,健身锻炼的效果更好。电机的输出能耗,由第三绕组和第三铁芯组成的电生磁的强度决定,即由第一转轴的转速决定,使电机的输出为操作者意愿,不会造成能源的浪费。附图说明图1是本驱动助力机构的电路原理图。图2是本驱动助力机构应用于电动车上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1、车架;12、转向轮;13、驱动轮;14、坐板;2、助力控制器;21、第一转轴;22、第一壳体;23、第一定子;24、第一转子;25、永磁块;26、第一铁芯;27、第一绕组;3、蓄电池;41、第二转轴;42、第二壳体;43、第二定子;44、第二转子;45、第二铁芯;46、第二绕组;47、第三铁芯;48、第三绕组;5、摇柄式踏板。具体实施方式以下是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技术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如图1和图2所示,本助力车包括车架11、转向轮12、驱动轮13和坐板14,转向轮12与驱动轮13之间设置有一助力控制器2,助力控制器2包括第一转轴21、第一壳体22、第一定子23和第一转子24,第一转子24固定在第一转轴21上,第一定子23固定在第一壳体22内,第一转子24为若干永磁块25,第一定子23包括与永磁块25一一对应的第一铁芯26,第一铁芯26上绕设有第一绕组27;车架11上设置有蓄电池3,驱动轮13由一电机驱动,电机包括第二转轴41、第二壳体42、第二定子43和第二转子44,第二定子43固定在第二转轴41上,第二转轴41固定在第二壳体42内,第二定子43包括若干块固定在第二转轴41上的第二铁芯45,第二铁芯45上绕设有第二绕组46,第二转子44包括与第二铁芯45一一对应的第三铁芯47,第三铁芯47上绕设有第三绕组48,各第二绕组46并联后与蓄电池3电连接,各第一绕组27串联后形成对第三绕组48进行供电的电源,各第三绕组48并联;第一转轴21两端分别连接一摇柄式踏板5;第二转子44与驱动轮13相连。第二转轴41与第二转子44之间设置有提供各第三绕组48与第一绕组27电连接的电刷结构,该电刷结构与传统电机的电刷结构相同,在此不予赘述。蓄电池3设置在车架11内,车架11包括连接驱动轮13的后主梁,后主梁上端连接坐板14,坐板14可拆卸连接在后主梁上方,后主梁为中空结构,蓄电池3置于后主梁内。助力控制器2是一个发电机构,通过第一转轴21旋转使第一绕组27中产生电流,第一转轴21旋转速度越快,第一绕组27内产生的电流越大,该电流供给给电机中的第三绕组48,用于提供第三绕组48所在的第三铁芯47产生磁场,第二绕组46为电枢,形成一个磁场可变的电磁驱动机构,换而言之,传统电机的永磁体由第三绕组48和第三铁芯47组成的电生磁结构代替,通过控制第三绕组48的电流大小来控制助力车的骑行输出扭矩。第一转轴21由摇柄式踏板5驱动,其转动阻力不直接用于驱动驱动轮13旋转,从而,第一转轴21的转动阻力几乎是恒定的,骑行过程中,第一转轴21的转速与电机的转速同步。传统助力车有链条,而本助力车没有链条,具有结构更加简单,可靠性、耐久性更好的特点,维护周期也能够延长。骑行阻力基本恒定的情况下,通过转速来控制骑行速度,仿真度极高,健身锻炼的效果更好。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技术精神作举例说明。本技术所属
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技术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驱动助力机构,其特征在于,本驱动助力机构包括一助力控制器(2),所述助力控制器(2)包括第一转轴(21)、第一壳体(22)、第一定子(23)和第一转子(24),所述第一转子(24)固定在第一转轴(21)上,所述第一定子(23)固定在第一壳体(22)内,所述第一转子(24)为若干永磁块(25),所述第一定子(23)包括与永磁块(25)一一对应的第一铁芯(26),所述第一铁芯(26)上绕设有第一绕组(27);/n本驱动助力机构还包括一蓄电池(3)和一电机,所述电机包括第二转轴(41)、第二壳体(42)、第二定子(43)和第二转子(44),所述第二定子(43)固定在第二转轴(41)上,所述第二转轴(41)固定在第二壳体(42)内,所述第二定子(43)包括若干块固定在第二转轴(41)上的第二铁芯(45),所述第二铁芯(45)上绕设有第二绕组(46),所述第二转子(44)包括与第二铁芯(45)一一对应的第三铁芯(47),所述第三铁芯(47)上绕设有第三绕组(48),各所述第二绕组(46)并联后与蓄电池(3)电连接,各第一绕组(27)串联后形成对第三绕组(48)进行供电的电源,各第三绕组(48)并联。/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驱动助力机构,其特征在于,本驱动助力机构包括一助力控制器(2),所述助力控制器(2)包括第一转轴(21)、第一壳体(22)、第一定子(23)和第一转子(24),所述第一转子(24)固定在第一转轴(21)上,所述第一定子(23)固定在第一壳体(22)内,所述第一转子(24)为若干永磁块(25),所述第一定子(23)包括与永磁块(25)一一对应的第一铁芯(26),所述第一铁芯(26)上绕设有第一绕组(27);
本驱动助力机构还包括一蓄电池(3)和一电机,所述电机包括第二转轴(41)、第二壳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干明
申请(专利权)人:湖北科技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