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纳米金棒在肝吸虫特异性抗体检测血清循环抗原中的应用
本专利技术涉及生物检测
,特别是涉及一种纳米金棒在肝吸虫特异性抗体检测血清循环抗原中的应用。
技术介绍
肝吸虫又称华支睾吸虫(Clonorchissinensis),于1874年首次在印度加尔各答的一位华侨尸体的胆管中被发现。由于虫体的睾丸呈分枝状,故被称为中华分支睾吸虫(Clonorchissinensis)。成虫主要寄生在人和食肉类哺乳动物(如猫和狗)的肝胆管中,偶尔也寄生在胰管中。肝吸虫的生活史离不开水环境。感染肝吸虫的终宿主粪便中的虫卵入水后,被第一中间宿主吞食,主要以纹沼螺、长角涵螺、赤豆螺为主。在螺体内经过孵育和分化出大量的尾蚴,成熟的尾蚴从螺体内逸出后侵入淡水鱼虾(第二个中间宿主)发育成囊蚴。当人或猫,狗等其他动物食含有活囊蚴的淡水鱼和虾时,它们可能被感染。因此,肝吸虫病流行的关键因素是人群有生吃或半生吃含有囊蚴的淡水鱼、虾的不良习惯。肝吸虫在亚洲,特别是在中国、日本、韩国和越南流行,在中国据估计大约有1500万人受到感染,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和黑龙江省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肝吸虫特异性抗体功能化的纳米金棒,其特征在于,采用种子介导的生长方法制备纳米金棒,再将巯基化的肝吸虫特异性IgG抗体包被于所述纳米金棒,通过对比包被前后LSPR红峰位移大小筛选肝吸虫特异性IgG抗体功能化纳米抗体。/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肝吸虫特异性抗体功能化的纳米金棒,其特征在于,采用种子介导的生长方法制备纳米金棒,再将巯基化的肝吸虫特异性IgG抗体包被于所述纳米金棒,通过对比包被前后LSPR红峰位移大小筛选肝吸虫特异性IgG抗体功能化纳米抗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肝吸虫特异性抗体功能化的纳米金棒,其特征在于,所述种子介导式生长方法制备纳米金棒,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金晶种子液制备:将CTAB、氯金酸溶液、纯水混合搅拌均匀,再将预冷的硼氢化钠溶液加入混合液中,继续搅拌至茶红色,然后震荡3-5min置于28℃温育2h;
步骤2,生长溶液制备:依次将CTAB、纯水、氯金酸溶液、硝酸银溶液、还原剂加入容器中混合均匀,直至颜色变为无色,置于27-30℃条件下保存;
步骤3,将步骤1制备的金晶种子液和步骤2制备的生长溶液按体积比为1:230-240的比例混合,并置于27℃条件下静置生长,12h后得到纳米金棒溶液。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肝吸虫特异性抗体功能化的纳米金棒,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CTAB、氯金酸溶液、纯水按体积比为(1-2):(0.1-0.5):1的比例混合;
步骤2中CTAB、纯水、氯金酸溶液、硝酸银溶液、还原剂按体积比为(1-2.5):1:(0.1-1):(0.01-0.03):(0.01-0.03)的比例混...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毅梅,唐亮,李延鹏,杨晓燕,肖文,黄志旁,廉晓丽,吕艳,
申请(专利权)人:大理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云南;5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