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灸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510628 阅读:7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04 17: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葫芦灸,属于理疗装置技术领域,其包括壳体、位于所述壳体内部的配接筒、与所述配接筒连接的灸条固定机构、以及与所述壳体连接的隔灸机构,所述壳体的两端呈碗状,两端的碗状结构共用一底部,该共用底部上设置若干第一通孔,所述灸条固定机构包括与所述配接筒活动连接的帽盖、与所述帽盖连接的固定针、以及扣设在所述固定针端部的罩体,所述罩体上设置若干第二通孔,所述隔灸机构包括格网、以及固定所述格网的金属片,所述隔灸机构所在一侧的壳体上设置若干第三通孔。本装置外形美观,易于握持,便于操作,而且控烟效果好,温灸效果明显。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葫芦灸
本技术属于理疗装置
,尤其涉及一种葫芦灸。
技术介绍
艾灸疗法是一种用艾绒制成的艾炷或艾条,或掺合其他药物对准或放置在体表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上燃烧,通过经络的传导作用,深入脏腑、温通经络、调和气血、扶正祛邪、调整生理功能,增强抗病能力,起到防病治病,保健强身之功效。艾条燃烧时,会产生一定量的烟气,若流通不畅,会影响燃烧效果;固定在艾灸器上的艾条都是自上往下燃烧,通过艾灸器的下部的粘贴面粘在皮肤上,但由于长时间的粘贴,又或者人为的晃动,会使艾灸器倾斜,粘贴不牢固时,燃烧状态的艾条倒在皮肤上,存在灼伤皮肤的危险。公告号为CN208243782U的专利文献提供了一种艾灸罐,包括艾灸罐本体和升降装置;所述升降装置包括外旋转固定件和内旋转艾条固定件;所述外旋转固定件的侧壁与艾灸罐本体的中心螺纹连接;所述内旋转艾条固定件的侧壁与外旋转固定件的中心螺纹连接,所述外旋转固定件上设有通气孔道,所述艾灸罐本体的侧壁上设有进气孔道,所述内旋转艾条固定件的一端上设有艾条固定件。该技术具有观察方便,有效调控艾条的燃烧速度、拆卸清洗方便的优点。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葫芦灸,易操作,控烟效果好。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葫芦灸,包括壳体、位于所述壳体内部的配接筒、与所述配接筒连接的灸条固定机构、以及与所述壳体连接的隔灸机构,所述壳体的两端呈碗状,两端的碗状结构共用一底部,该共用底部上设置若干第一通孔,所述灸条固定机构包括与所述配接筒活动连接的帽盖、与所述帽盖连接的固定针、以及扣设在所述固定针端部的罩体,所述罩体上设置若干第二通孔,所述隔灸机构包括格网、以及固定所述格网的金属片,所述隔灸机构所在一侧的壳体上设置若干第三通孔。优选地,所述壳体的两端均为平面敞口式,所述配接筒和隔灸机构分别位于所述壳体两端的碗状结构内。优选地,所述帽盖与所述配接筒螺纹连接。优选地,所述帽盖的底部设置连接孔,所述固定针穿过所述连接孔,与所述帽盖通过螺母固定。优选地,所述帽盖的底部内侧设置内螺纹柱,所述固定针与所述内螺纹柱螺纹连接。优选地,所述罩体呈杯状,所述罩体的内部设置若干辅助针头。优选地,所述壳体的内部设置内螺纹槽,所述隔灸机构通过螺钉与所述内螺纹槽固定连接。优选地,所述壳体两端的开口面积不相同。优选地,所述壳体和帽盖均为绝热制件。优选地,所述罩体为导热制件。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本技术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葫芦灸,本装置外形美观,易于握持,便于操作,而且控烟效果好,温灸效果明显。1)本技术中壳体的两端呈碗状,两端的碗状结构共用一底部,这样两端碗状结构的连接部位形成一便于手持的弧形部,便于操作的同时,整体外形给人以舒适、美观的感官体验。2)本技术中配接筒与帽盖活动连接,具体活动连接方式优选螺纹连接,方便灸条固定机构的安装和拆卸,在更换新的灸条或灸条燃烧结束后,通过旋转帽盖,可将灸条固定机构拆卸下来,进行清洗或更换新的灸条。3)本技术中固定针用于固定灸条,固定针上扣设有罩体,罩体将灸条的燃烧空间缩得更小,罩体由导热材料制成,在灸条燃烧过程中起到聚温和缓慢释热的效果;罩体上设有第二通孔,生成的烟气自第二通孔散出,并由第一通孔自壳体的上部排出至外部,同时新鲜空气自第三通孔和格网进入罩体和壳体内,补充灸条燃烧所需要的氧气,同时进入的空气也有利于烟气的外逸,从而基于罩体、第一通孔、第二通孔、格网以及第三通孔的协同作用,使得烟气适度地缓慢扩散出去,而且散出的方向朝上,大大降低了使用者对烟气的不适感。附图说明图1:本技术第一种葫芦灸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本技术图1的剖视图;图3:本技术图1中灸条固定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4:本技术图1的俯视立体图;图5:本技术第二种葫芦灸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其中,1-壳体1,2-配接筒,3-共用底部,4-第一通孔,5-帽盖,6-固定针,7-罩体,8-第二通孔,9-格网,10-金属片,11-第三通孔,12-螺母,13-内螺纹柱,14-辅助针头,15-内螺纹槽,16-螺钉,17-外环,18-内环,19-连接片。具体实施方式为了更好地理解本技术,下面结合实施例进一步清楚阐述本技术的内容,但本技术的保护内容不仅仅局限于下面的实施例。在下文的描述中,给出了大量具体的细节以便提供对本技术更为彻底的理解。然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显而易见的是,本技术可以无需一个或多个这些细节而得以实施。在其他的例子中,为了避免与本技术发生混淆,对于本领域公知的一些技术特征未进行描述。实施例1参阅图1-图4,一种葫芦灸,包括壳体1、位于壳体1内部的配接筒2、与配接筒2连接的灸条固定机构、以及与壳体1连接的隔灸机构,壳体1的两端呈碗状,两端的碗状结构共用一底部,该共用底部3上设置若干第一通孔4,灸条固定机构包括与配接筒2活动连接的帽盖5、与帽盖5连接的固定针6、以及扣设在固定针6端部的罩体7,罩体7上设置若干第二通孔8,隔灸机构包括格网9、以及固定格网9的金属片10,隔灸机构所在一侧的壳体1上设置若干第三通孔11。本技术中,壳体1的两端均为平面敞口式,配接筒2和隔灸机构分别位于壳体1两端的碗状结构内。更为优选的是,壳体1两端的开口面积不相同,进一步的,配接筒2所在一侧的壳体1开口面积较隔灸机构所在一侧的壳体1开口面积小,这样的好处是:本技术葫芦灸在使用时,隔灸机构所在一侧的壳体1开口是对着使用者的受热部位的,这样既增大了受热面积,也使得装置的放置稳定性更好。此外,壳体1的两端设计为敞口式,其中:隔灸机构所在一侧的壳体1开口对应使用者的受热部位,设计为敞口式便于热量的传导,而且壳体1开口与人体受热部位之间有隔灸机构阻隔,灸条不会灼伤皮肤,而且掉落的烟灰阻挡在隔灸机构上,也不会直接落下。而配接筒2所在一侧的壳体1开口则便于灸烟的逸出,逸出的灸烟由于壳体1的限制会向上散出,进一步减缓了灸烟的周向弥漫,减轻使用者对灸烟的不适感。本技术中,第一通孔4、第二通孔8和第三通孔11的数量均可以设计为3-5个,具体可以为3个、4个或5个,不构成对本技术保护范围的实质性限定。隔灸机构包括格网9、以及固定格网9的金属片10。格网9为一整片格网9,格网9为方格网9或圆格网9,格网9的边长或直径小于1毫米。金属片10的外形与格网9的外形相同,金属片10为环状结构。为进一步起到加固作用,金属片10采用如下结构:金属片10由外环17、以及与外环17连接的内环18组成,外环17与内环18之间通过连接片19连接。这样可以保持格网9处于更为平整的状态,使得格网9的固定性更好。本技术中,配接筒2的一端固定连接在共用底部3上,另一端为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葫芦灸,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位于所述壳体内部的配接筒、与所述配接筒连接的灸条固定机构、以及与所述壳体连接的隔灸机构,所述壳体的两端呈碗状,两端的碗状结构共用一底部,该共用底部上设置若干第一通孔,所述灸条固定机构包括与所述配接筒活动连接的帽盖、与所述帽盖连接的固定针、以及扣设在所述固定针端部的罩体,所述罩体上设置若干第二通孔,所述隔灸机构包括格网、以及固定所述格网的金属片,所述隔灸机构所在一侧的壳体上设置若干第三通孔。/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葫芦灸,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位于所述壳体内部的配接筒、与所述配接筒连接的灸条固定机构、以及与所述壳体连接的隔灸机构,所述壳体的两端呈碗状,两端的碗状结构共用一底部,该共用底部上设置若干第一通孔,所述灸条固定机构包括与所述配接筒活动连接的帽盖、与所述帽盖连接的固定针、以及扣设在所述固定针端部的罩体,所述罩体上设置若干第二通孔,所述隔灸机构包括格网、以及固定所述格网的金属片,所述隔灸机构所在一侧的壳体上设置若干第三通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葫芦灸,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的两端均为平面敞口式,所述配接筒和隔灸机构分别位于所述壳体两端的碗状结构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葫芦灸,其特征在于:所述帽盖与所述配接筒螺纹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葫芦灸,其特征在于:所述帽...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韦跃之
申请(专利权)人:南阳仲景国草艾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