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术后上肢功能训练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510312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04 17:00
乳腺术后上肢功能训练装置,有效的解决了不便对患侧上肢进行训练的问题;包括左右方向的支撑板,支撑板右侧设有上下方向的辅助板,支撑板上方设有上下轴向且可转动的圆柱体,圆柱体上端面为左高右低的倾斜面,圆柱体上方设有上下轴向且可上下移动的导向杆,导向杆下端面与圆柱体上端面接触,导向杆上端设有左右方向且十字形的连接块,连接块可上下滑动,连接块右端贯穿辅助板且设有前后方向的腰形板,腰形板右侧滑动连接有固定块,固定块右端转动连接有开口朝上的弧形板,弧形板左侧设有前后方向的矩形环,弧形板右侧设有可穿过矩形环的固定带;此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构思新颖,实用性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乳腺术后上肢功能训练装置
本技术涉及乳腺科辅助器械
,特别是一种乳腺术后上肢功能训练装置。
技术介绍
乳腺癌术后并发症主要由出血、积液、皮瓣坏死、上肢水肿及患侧上肢抬举受限等,乳腺癌根治术后,由于淋巴系统受到破坏,来自臂部的淋巴回流不畅或头静脉被结扎,造成蛋白质聚积于组织中,使渗透压升高,吸收水分而引起患肢淋巴水肿,且术后患者由于惧痛,一般均拒绝主动活动患侧上肢,导致上肢长时间不张开,恢复后影响患侧上肢的张开功能,如待伤口愈合两月后强制患者加强上肢功能锻炼,会让皮肤伤口裂开,因此,需要一种乳腺术后训练装置,对患者患侧上肢进行训练,能够使腋窝皮瓣下积液排出,促进患者上肢功能恢复。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情况,为了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乳腺术后上肢功能训练装置,有效的解决了不便对患侧上肢进行训练的问题。其解决的技术方案是,本技术包括左右方向的支撑板,支撑板右侧设有上下方向的辅助板,支撑板上方设有上下轴向且可转动的圆柱体,圆柱体上端面为左高右低的倾斜面,圆柱体上方设有上下轴向且可上下移动的导向杆,导向杆下端面与圆柱体上端面接触,导向杆上端设有左右方向且十字形的连接块,连接块可上下滑动,连接块右端贯穿辅助板且设有前后方向的腰形板,腰形板右侧滑动连接有固定块,固定块右端转动连接有开口朝上的弧形板,弧形板左侧设有前后方向的矩形环,弧形板右侧设有可穿过矩形环的固定带。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设置可转动的圆柱体、导向杆、弧形板,不仅便于将患者的手臂放置在弧形板上,且通过圆柱体的持续转动,能够经弧形板带动患者的上肢上下摆动进行训练,促进恢复,且设有固定带和矩形环,对患者手臂进行更好的固定,避免在训练的过程中,患者手臂发生滑动,牵扯患者伤口的问题出现,此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构思新颖,实用性强。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轴测图。图2是本技术的全剖主视轴测图。图3是本技术的剖切主视轴测图。图4是本技术的俯视剖切轴测图。图5是本技术图2中A的放大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说明。由图1至图5给出,包括左右方向的支撑板1,支撑板1右侧设有上下方向的辅助板2,支撑板1上方设有上下轴向且可转动的圆柱体3,圆柱体3上端面为左高右低的倾斜面,圆柱体3上方设有上下轴向且可上下移动的导向杆4,导向杆4下端面与圆柱体3上端面接触,导向杆4上端设有左右方向且十字形的连接块5,连接块5可上下滑动,连接块5右端贯穿辅助板2且设有前后方向的腰形板6,腰形板6右侧滑动连接有固定块7,固定块7右端转动连接有开口朝上的弧形板8,弧形板8左侧设有前后方向的矩形环9,弧形板8右侧设有可穿过矩形环9的固定带10。为了使圆柱体3能够持续转动,所述的辅助板2左侧设有左右方向的固定板11,圆柱体3下端经转动轴与固定板11转动连接,支撑板1上侧设有上下轴向的电机12,电机12输出端贯穿固定板11且与转动轴同轴固定连接。为了便于连接块5的上下滑动,所述的辅助板2内开设有上下方向且左右贯通的十字形槽13,连接块5位于十字形槽13内且与十字形槽13滑动连接。为了便于对患者手臂进行固定,所述的固定带10的自由端设有第一魔术贴14,固定带10的外侧设有可与第一魔术贴14粘合第二魔术贴15。为了便于将支撑板1固定在床边,所述的支撑板1下侧设有倒L形且开口朝右的安装板16,安装板16右侧开设有两个沿前后方向均布且上下贯通的螺纹孔,两个螺纹孔内分别螺纹连接有止动螺栓17。为了对内部结构进行保护,所述的支撑板1左侧设有遮盖圆柱体3的保护壳18,导向杆4的上端贯穿保护壳18且与保护壳18滑动连接。本技术在使用时,首先将支撑板1放置在病床上,使安装板16位于病床的下侧,随之拧动止动螺栓17,使止动螺栓17挤压病床下侧,将支撑板1固定在病床上,避免支撑板1发生移动,然后将患者的手臂放置在弧形板8上,将固定带10缠绕在患者手臂上,调整好松紧程度,将第一魔术贴14与第二魔术贴15粘合,对患者手臂固定,避免训练过程中发生滑动,拉扯患者伤口;开始训练时,启动电机12,电机12转动带动圆柱体3转动,由于圆柱体3上端面为倾斜面,圆柱体3转动带动导向杆4沿滑槽移动,当圆柱体3的最高点由最左端转动至最右端时,圆柱体3推动导向杆4向上移动,导向杆4带动连接块5沿十字形槽13向上滑动,连接块5经腰形板6带动弧形板8向上移动,使弧形板8带动患者的上肢向上摆动,由于弧形板8经固定块7可在腰形板6上前后滑动,且弧形板8与固定块7转动连接,能够使弧形板8与患者上肢摆动的角度一致,且弧形板8能够根据患者摆动的高度沿腰形板6前后滑动,使患者上肢向上摆动进行训练,且训练时更加舒适;当圆柱体3的最高点由最右端转动至最左端时,圆柱体3带动导向杆4向下移动,导向杆4带动连接块5沿十字形槽13向下滑动,连接块5经腰形板6带动弧形板8向下移动,使弧形板8带动患者的上肢向下摆动进行训练,且在圆柱体3的持续转动中,能够使患者的上肢上下摆动进行训练,训练完毕后,关闭电机12,将第一魔术贴14与第二魔术贴15解除粘合状态,使固定带10不再对患者的上肢进行束缚,将患者手臂从弧形板8上取走,随之拧动止动螺栓17,不再对病床挤压,将支撑板1从病床上取下存放,操作完成。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设置可转动的圆柱体、导向杆、弧形板,不仅便于将患者的手臂放置在弧形板上,且通过圆柱体的持续转动,能够经弧形板带动患者的上肢上下摆动进行训练,促进恢复,且设有固定带和矩形环,对患者手臂进行更好的固定,避免在训练的过程中,患者手臂发生滑动,牵扯患者伤口的问题出现,此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构思新颖,实用性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乳腺术后上肢功能训练装置,包括左右方向的支撑板(1),其特征在于,支撑板(1)右侧设有上下方向的辅助板(2),支撑板(1)上方设有上下轴向且可转动的圆柱体(3),圆柱体(3)上端面为左高右低的倾斜面,圆柱体(3)上方设有上下轴向且可上下移动的导向杆(4),导向杆(4)下端面与圆柱体(3)上端面接触,导向杆(4)上端设有左右方向且十字形的连接块(5),连接块(5)可上下滑动,连接块(5)右端贯穿辅助板(2)且设有前后方向的腰形板(6),腰形板(6)右侧滑动连接有固定块(7),固定块(7)右端转动连接有开口朝上的弧形板(8),弧形板(8)左侧设有前后方向的矩形环(9),弧形板(8)右侧设有可穿过矩形环(9)的固定带(10)。/n

【技术特征摘要】
1.乳腺术后上肢功能训练装置,包括左右方向的支撑板(1),其特征在于,支撑板(1)右侧设有上下方向的辅助板(2),支撑板(1)上方设有上下轴向且可转动的圆柱体(3),圆柱体(3)上端面为左高右低的倾斜面,圆柱体(3)上方设有上下轴向且可上下移动的导向杆(4),导向杆(4)下端面与圆柱体(3)上端面接触,导向杆(4)上端设有左右方向且十字形的连接块(5),连接块(5)可上下滑动,连接块(5)右端贯穿辅助板(2)且设有前后方向的腰形板(6),腰形板(6)右侧滑动连接有固定块(7),固定块(7)右端转动连接有开口朝上的弧形板(8),弧形板(8)左侧设有前后方向的矩形环(9),弧形板(8)右侧设有可穿过矩形环(9)的固定带(1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乳腺术后上肢功能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辅助板(2)左侧设有左右方向的固定板(11),圆柱体(3)下端经转动轴与固定板(11)转动连接,支撑板(1)上侧设有上下轴向的电机(12),电机(12)输出端贯穿固定板(11)且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倩倩吴瑜荆海红杨雅丽
申请(专利权)人: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