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载架以及包括承载架的灶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507214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04 16:5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承载架以及包括承载架的灶具,涉及厨房用具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灶具锅架不能使灶具火焰很好地作用到锅具,且锅具极易从灶具锅架上滑脱的问题。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承载架包括承载本体,承载本体包括第一表面和与第一表面相对的第二表面,第一表面设置有间隔排布的多个支撑部,第二表面设置有间隔排布的多个固定部,固定部用于固定承载架与灶具锅架,其中,支撑部包括与锅具接触的第一承载表面,第一承载表面的第一区域在承载本体的第一表面的正投影覆盖第一表面,并且,第一区域所在的延展平面与第一表面的高度差落入预设高度差范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有效提高了火焰的有效使用率,且能够有效避免锅具从灶具锅架上滑脱的现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承载架以及包括承载架的灶具
本技术涉及厨房用具
,具体涉及一种承载架以及包括承载架的灶具。
技术介绍
烹饪作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菜肴的口感、色泽等的追求亦日益提高。众所周知,烹饪的火焰作为影响菜肴的口感、色泽等的关键因素,是提高菜肴的烹饪效果的必要途径之一。然而,烹饪的火焰会被多种因素影响,比如,现有灶具锅架本身的结构缺陷以及锅具与灶具锅架的匹配程度等,因此,很难很好地控制作用到锅具的火焰量,且现有锅具极易从灶具锅架上滑脱。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承载架以及包括承载架的灶具,以解决现有灶具锅架不能使灶具的火焰很好地作用到锅具,且锅具极易从灶具锅架上滑脱的问题。第一方面,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一种承载架。该承载架包括承载本体,承载本体包括第一表面和与第一表面相对的第二表面,第一表面设置有间隔排布的多个支撑部,第二表面设置有间隔排布的多个固定部,固定部用于固定承载架与灶具锅架,其中,支撑部包括与锅具接触的第一承载表面,第一承载表面的第一区域在承载本体的第一表面的正投影覆盖第一表面,并且,第一区域所在的延展平面与第一表面的高度差落入预设高度差范围。在本技术一实施例中,承载本体为环形圈结构,承载本体还包括内围表面和与内围表面相对的外围表面,内围表面和外围表面均邻接于第一表面,支撑部包括第一长度延展端和与第一长度延展端相对的第二长度延展端,第一长度延展端和第二长度延展端均邻接于第一承载表面,第一长度延展端位于第一表面上,第二长度延展端沿内围表面向外围表面延展的方向突出于承载本体。在本技术一实施例中,第一承载表面的延展平面与第一表面的延展平面的锐角夹角角度落入20°至30°的闭区间范围。在本技术一实施例中,支撑部的第一承载表面的面积与承载本体的容纳面积的比值范围落入3%至12%的闭区间范围。在本技术一实施例中,预设高度差范围为5mm至8mm的闭区间范围。在本技术一实施例中,承载本体与支撑部的高度之和落入2.5cm至4.5cm的闭区间范围。在本技术一实施例中,环形圈结构的内环半径值落入7cm至9cm的闭区间范围。在本技术一实施例中,固定部的容纳宽度落入0.65cm至0.85cm的闭区间范围。在本技术一实施例中,承载架的材料为铸铁材料。第二方面,本技术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灶具。该灶具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所提及的承载架。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承载架,通过在承载本体的第一表面设置支撑部,在与第一表面相对的第二表面设置固定部,并限定支撑部第一承载表面上的第一区域所在的延展平面与承载本体第一表面的高度差落入预设高度差范围的方式,防止了承载架的承载本体阻挡灶具火焰作用到锅具锅底的现象,有效提高了火焰的有效使用率,进而能够实现更好地控制作用到锅具锅底的火焰量的目的。此外,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由于支撑部的第一承载表面为承载架与锅具锅底接触的表面,因此,与现有灶具锅架中的片状支撑部或柱状支撑部相比,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承载架与锅具锅底之间的摩擦力更大,因此,能够有效避免锅具从灶具锅架上滑脱的现象。附图说明图1a所示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承载架的第一视角结构示意图。图1b所示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承载架的第二视角结构示意图。图2a所示为现有技术中与承载架适配的灶具锅架的第一视角结构示意图。图2b所示为现有技术中与承载架适配的灶具锅架的第二视角结构示意图。图3a所示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提供的承载架的第一视角结构示意图。图3b所示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提供的承载架的第二视角结构示意图。图3c所示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提供的承载架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4所示为本技术又一实施例提供的承载架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图1a所示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承载架的第一视角结构示意图。图1b所示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承载架的第二视角结构示意图。具体地,图1a所示为承载架1的俯视视角结构示意图,图1b所示为承载架1的仰视视角结构示意图。如图1a和图1b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承载架1包括承载本体11,其中,承载本体11为环形圈结构。承载本体11包括具备承载能力的第一表面111和与第一表面111相对的第二表面112,并且承载本体11还包括与第一表面111和第二表面112邻接的内围表面,以及与第一表面111和第二表面112邻接、且与内围表面相对的外围表面。承载本体11的第一表面111设置有间隔排布的四个支撑部12,承载本体11的第二表面112设置有间隔排布的四个固定部13。具体地,支撑部12为矩形板状结构,支撑部12包括需要与锅具接触的第一承载表面121,并且,支撑部12包括第一长度延展端和与第一长度延展端相对的第二长度延展端,第一长度延展端和第二长度延展端均与第一承载表面121相邻且接触设置。其中,第一长度延展端位于承载本体11的第一表面111上,第二长度延展端沿内围表面向外围表面延展的方向突出于承载本体11。此外,支撑部12的第一承载表面121包括第一区域M1。第一区域M1在承载本体11的第一表面111的正投影覆盖第一表面111,并且,第一区域M1所在的延展平面与第一表面111的高度差落入预设高度差范围。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区域M1所在的延展平面指的是以第一区域M1为基础面进行周向延展所得到的平面。需要说明的是,限定第一区域M1所在的延展平面与第一表面111的高度差落入预设高度差范围,能够保证锅具锅底与承载架1之间留存有间隙,以便灶具的火焰通过留存的间隙直接作用到锅具锅底,防止了承载架1的承载本体11阻挡火焰作用到锅具锅底的现象。因此,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承载架能够有效提高火焰的有效使用率,进而能够实现更好地控制作用到锅具锅底的火焰量的目的。继续参照图1b所示,固定部13包括两个固定柱131以及位于两固定柱131之间的固定槽132,其中,固定柱131为梯形固定柱。固定槽132用于与灶具锅架的锅架耳卡合,进而实现将承载架1固定于灶具锅架上的目的。此外,在承载本体11的第二表面112设置有多个弧形凹槽1121。应当理解,弧形凹槽1121能够进一步降低承载架1的用料成本。需要说明的是,支撑部12和固定部13的设置数量以及设置位置可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设定,不局限于图1a和图1b所示的设置数量和设置位置,以便充分提高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承载架的适应能力和应用广泛性。比如,支撑部12的数量为三个,且三个支撑部均匀间隔排布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承载架,其特征在于,包括承载本体,所述承载本体包括第一表面和与所述第一表面相对的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设置有间隔排布的多个支撑部,所述第二表面设置有间隔排布的多个固定部,所述固定部用于固定所述承载架与灶具锅架,其中,所述支撑部包括与锅具接触的第一承载表面,所述第一承载表面的第一区域在所述承载本体的第一表面的正投影覆盖所述第一表面,并且,所述第一区域所在的延展平面与所述第一表面的高度差落入预设高度差范围。/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承载架,其特征在于,包括承载本体,所述承载本体包括第一表面和与所述第一表面相对的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设置有间隔排布的多个支撑部,所述第二表面设置有间隔排布的多个固定部,所述固定部用于固定所述承载架与灶具锅架,其中,所述支撑部包括与锅具接触的第一承载表面,所述第一承载表面的第一区域在所述承载本体的第一表面的正投影覆盖所述第一表面,并且,所述第一区域所在的延展平面与所述第一表面的高度差落入预设高度差范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承载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本体为环形圈结构,所述承载本体还包括内围表面和与所述内围表面相对的外围表面,所述内围表面和所述外围表面均邻接于所述第一表面,所述支撑部包括第一长度延展端和与所述第一长度延展端相对的第二长度延展端,所述第一长度延展端和所述第二长度延展端均邻接于所述第一承载表面,所述第一长度延展端位于所述第一表面上,所述第二长度延展端沿所述内围表面向所述外围表面延展的方向突出于所述承载本体。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承载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承载表面的延展平面与所述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致群王东亮邱云磊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众华易修储运服务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天津;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