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飞行昆虫捕捉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504506 阅读:6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04 16: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飞行昆虫捕捉装置,包括网兜、塑料膜、框架、捕捉环和挡板,捕捉环的上端固定有框架,框架外侧的捕捉环上端固定有塑料膜,塑料膜外侧的捕捉环上端固定有网兜,捕捉环的后端固定有第一捕捉杆,第一捕捉杆远离捕捉环的一端通过第一合页活动连接有第二捕捉杆,挡板的后端固定有第一活动杆,第一活动杆远离挡板的一端通过第二合页活动连接有第二活动杆,且第一活动杆和第二活动杆的上端皆固定有T型滑块。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第一活动杆、第二活动杆、第一捕捉杆、第二捕捉杆、挡板、捕捉环、框架、网兜和塑料膜,解决了对飞行昆虫的捕捉不便、容易造成肢体残缺和对昆虫捕捉的捕捉装置不容易收纳携带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飞行昆虫捕捉装置
本技术涉及昆虫研究
,具体为一种飞行昆虫捕捉装置。
技术介绍
昆虫种类繁多、形态各异,属于无脊椎动物中的节肢动物,是地球上数量最多的动物群体,在所有生物种类(包括细菌、真菌、病毒)中占了超过50%,它们的踪迹几乎遍布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昆虫不但种类多,而且同种的个体数量也十分惊人。昆虫的分布面之广,没有其他纲的动物可以与之相比,几乎遍及整个地球。分有不同的种类。多数昆虫可以做标本和珍贵的药材,是人类可以利用的良好生物资源。昆虫中的一类是飞行昆虫,对于飞行昆虫的研究时,都需要先进行捕捉。目前,在对飞行昆虫的捕捉时,多数是采用网兜捕捉,但是网兜是松垮的,一旦罩住飞行昆虫,其会在内侧不断的挣扎,容易造成肢体断裂,身躯不完整,现有技术中采用喷麻醉剂的方式非常不便,飞行昆虫速度较快,不易控制,无法精准喷射麻醉剂,捕捉效果并不好,且整个捕捉装置的体积通常较大,不容易收纳携带,很不方便,使用的局限性较大,无法满足实际使用中的需求,所以市面上迫切需要能改进的技术,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飞行昆虫捕捉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二)技术方案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飞行昆虫捕捉装置,包括网兜、塑料膜、框架、捕捉环和挡板,所述捕捉环的上端固定有框架,所述框架外侧的捕捉环上端固定有塑料膜,所述塑料膜外侧的捕捉环上端固定有网兜,所述捕捉环的后端固定有第一捕捉杆,所述第一捕捉杆远离捕捉环的一端通过第一合页活动连接有第二捕捉杆,所述挡板的后端固定有第一活动杆,所述第一活动杆远离挡板的一端通过第二合页活动连接有第二活动杆,且第一活动杆和第二活动杆的上端皆固定有T型滑块。优选的,所述第一捕捉杆和第二捕捉杆的底端皆开设有T型滑槽,所述第一活动杆和第二活动杆皆通过T型滑块分别在第一捕捉杆和第二捕捉杆内侧的T型滑槽中滑动连接。优选的,所述捕捉环的表面积与挡板的表面积相等,且捕捉环的前端固定有限位块,所述限位块的下端向下延伸,且限位块的底端超出捕捉环的底端位置。优选的,所述框架的尺寸小于塑料膜的尺寸,所述塑料膜的尺寸小于网兜的尺寸,且塑料膜的表面均匀的开设有气孔。优选的,所述第二捕捉杆通过第一合页向第一捕捉杆方向逆时针旋转,所述第二活动杆通过第二合页向第一活动杆方向顺时针旋转。优选的,所述第一捕捉杆和第二捕捉杆的高度低于捕捉环的高度,所述第一活动杆和第二活动杆的高度高于挡板的高度。(三)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技术通过设置第一活动杆、第二活动杆、第一捕捉杆、第二捕捉杆、挡板、捕捉环、框架、网兜和塑料膜,使本技术能够更加方便对飞行昆虫进行捕捉,不采用任何化学试剂和生物因素进行捕捉,并且不会对昆虫造成损伤,避免样品的损坏,无需多次捕捉挑选,节省时间提高效率,有效的解决了对飞行昆虫的捕捉不便、容易造成肢体残缺的问题,在进行昆虫捕捉时,向后拉动第二活动杆,使挡板将捕捉环漏出,随后将捕捉环向着昆虫罩下,罩住后,迅速推动第二活动杆,使挡板前移,挡住捕捉环的开口区域,将昆虫锁在网兜内的区域空间中,利用框架的支撑,将网兜和塑料膜支撑起来,形成一定的区域,供昆虫飞行挣扎,而通过塑料膜的设计能够阻挡网兜内的大型孔洞,不会使昆虫挣扎受伤,保证一个完整的昆虫样本。(2)本技术通过设置第一活动杆、第二活动杆、第一捕捉杆、第二捕捉杆,使本技术能够方便的进行收纳组合,便于携带,占用空间小,有效的解决了对昆虫捕捉的捕捉装置不容易收纳携带的问题,在捕捉时,将第一捕捉杆和第二捕捉杆伸直,第一活动杆和第二活动杆也随之伸直,通过其表面的T型滑块滑入T型滑槽中进行连接,由于第二活动杆和第二捕捉的旋转方向相反,所以当二者组合时并不会出现旋转现象,只有在不使用时,将第二活动杆和第一活动杆从第一捕捉杆与第二捕捉杆内取出,在分别通过第二合页和第一合页进行旋转,折叠,方便收纳、携带。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分解图;图2为本技术的正视图;图3为本技术第一捕捉杆与第一活动杆的侧视连接图。图中附图标记为:1、网兜;2、塑料膜;3、气孔;4、框架;5、捕捉环;6、限位块;7、挡板;8、第一捕捉杆;9、第一合页;10、第二捕捉杆;11、T型滑块;12、第一活动杆;13、第二合页;14、第二活动杆;15、T型滑槽。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3所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一种飞行昆虫捕捉装置,包括网兜1、塑料膜2、框架4、捕捉环5和挡板7,捕捉环5的上端固定有框架4,框架4外侧的捕捉环5上端固定有塑料膜2,塑料膜2外侧的捕捉环5上端固定有网兜1,利用框架4将网兜1和塑料膜2进行支撑,形成一定的内部空间,不会由于网兜1塌下而压坏已经捕捉到的昆虫,并且通过塑料膜2的设计,避免昆虫与网兜1的直接接触,避免在网兜1内的网孔中挣扎而受伤,通过塑料膜2进行隔绝,并利用气孔3通气,捕捉环5的后端固定有第一捕捉杆8,第一捕捉杆8远离捕捉环5的一端通过第一合页9活动连接有第二捕捉杆10,第一捕捉杆8和第二捕捉杆10作为主体的捕捉支撑使用,挡板7的后端固定有第一活动杆12,第一活动杆12远离挡板7的一端通过第二合页13活动连接有第二活动杆14,第一活动杆12和第二活动杆14用于调节挡板7的位置使用,且第一活动杆12和第二活动杆14的上端皆固定有T型滑块11,通过T型滑块11辅助第一活动杆12和第二活动杆14在第一捕捉杆8和第二捕捉杆10内的滑动连接。进一步,第一捕捉杆8和第二捕捉杆10的底端皆开设有T型滑槽15,第一活动杆12和第二活动杆14皆通过T型滑块11分别在第一捕捉杆8和第二捕捉杆10内侧的T型滑槽15中滑动连接,通过T型滑槽15与T型滑块11相匹配,使第一活动杆12和第二活动杆14在第一捕捉杆8和第二捕捉杆10内活动连接时不会松动滑脱,控制更加精准平稳,能够轻松的进行滑动连接。进一步,捕捉环5的表面积与挡板7的表面积相等,且捕捉环5的前端固定有限位块6,限位块6的下端向下延伸,且限位块6的底端超出捕捉环5的底端位置,挡板7能够将捕捉环5的下端开口处完全遮挡住,利用限位块6进行限位,避免其滑动过头,直接从第一捕捉杆8上滑脱,而无法完全遮挡捕捉环5。进一步,框架4的尺寸小于塑料膜2的尺寸,塑料膜2的尺寸小于网兜1的尺寸,且塑料膜2的表面均匀的开设有气孔3,通过框架4对塑料膜2和网兜1进行支撑,塑料膜2开设气孔3用于与外界空气流通,避免昆虫窒息,且气孔3的孔径远远小于网兜1中网孔的尺寸,昆虫不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飞行昆虫捕捉装置,包括网兜(1)、塑料膜(2)、框架(4)、捕捉环(5)和挡板(7),其特征在于:所述捕捉环(5)的上端固定有框架(4),所述框架(4)外侧的捕捉环(5)上端固定有塑料膜(2),所述塑料膜(2)外侧的捕捉环(5)上端固定有网兜(1),所述捕捉环(5)的后端固定有第一捕捉杆(8),所述第一捕捉杆(8)远离捕捉环(5)的一端通过第一合页(9)活动连接有第二捕捉杆(10),所述挡板(7)的后端固定有第一活动杆(12),所述第一活动杆(12)远离挡板(7)的一端通过第二合页(13)活动连接有第二活动杆(14),且第一活动杆(12)和第二活动杆(14)的上端皆固定有T型滑块(11);所述第一捕捉杆(8)和第二捕捉杆(10)的底端皆开设有T型滑槽(15),所述第一活动杆(12)和第二活动杆(14)皆通过T型滑块(11)分别在第一捕捉杆(8)和第二捕捉杆(10)内侧的T型滑槽(15)中滑动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飞行昆虫捕捉装置,包括网兜(1)、塑料膜(2)、框架(4)、捕捉环(5)和挡板(7),其特征在于:所述捕捉环(5)的上端固定有框架(4),所述框架(4)外侧的捕捉环(5)上端固定有塑料膜(2),所述塑料膜(2)外侧的捕捉环(5)上端固定有网兜(1),所述捕捉环(5)的后端固定有第一捕捉杆(8),所述第一捕捉杆(8)远离捕捉环(5)的一端通过第一合页(9)活动连接有第二捕捉杆(10),所述挡板(7)的后端固定有第一活动杆(12),所述第一活动杆(12)远离挡板(7)的一端通过第二合页(13)活动连接有第二活动杆(14),且第一活动杆(12)和第二活动杆(14)的上端皆固定有T型滑块(11);所述第一捕捉杆(8)和第二捕捉杆(10)的底端皆开设有T型滑槽(15),所述第一活动杆(12)和第二活动杆(14)皆通过T型滑块(11)分别在第一捕捉杆(8)和第二捕捉杆(10)内侧的T型滑槽(15)中滑动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国锋李华锋王春梅李铸杰吴兴兴黄甫则王云鹤单庆益易传辉杨凡
申请(专利权)人:云南林业职业技术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云南;5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