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无芯感应线圈炉出线铜排的节能环保水冷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5502749 阅读:4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01 23: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用于无芯感应线圈炉出线铜排的节能环保水冷系统,包括水冷装置和设有第一通孔的铜排本体,其特征是:所述水冷装置包括相互连通且两端通透的铜管和连通在铜管端部用于进、出水的引水管;所述引水管紧贴铜排本体设置,且所述引水管沿铜排本体长度方向与铜排本体实现固定。通过将引水管沿铜排本体的长度方向与铜排本体紧贴设置,使得引水管与铜排本体的接触面积增大,从而能够使铜排本体在工作时达到更好的降温效果。通过将引水管中的管体部分设置成空壳的方体状或圆柱状,能够大大增加引水管与铜排本体的接触面积,从而对铜排本体的降温效果得到显著提升,以延长铜排本体的使用寿命。本系统装置结构简单、降温效果好,值得推广应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无芯感应线圈炉出线铜排的节能环保水冷系统
本技术涉及工业电加热设备
,尤其涉及用于无芯感应线圈炉出线铜排的节能环保水冷系统。
技术介绍
感应炉侧壁上的铜排上通常会缠绕很多大功率电缆,从而导致铜排出现发烫、发红现象,不利于铜排的长时间工作,故而会在铜排表面设置通水的管路,以便实现铜排的降温,从而保证其使用寿命。但是,由于布置方式的限制,现有铜排上布置的管路无法对铜排本身起到很好的降温作用。专利号为201620090994.5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用于大电流电解整流器的水冷铜排散热装置,包括用于安装大电流电解整流器的主柜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主柜体内部固定连接有复数个用于提升主柜体内部大电流电解整流器散热性能的铜排,所述的铜排侧壁上均设置有复数个用于提升铜排散热性能的可控硅,所述的可控硅外表面设置有用于提升可控硅散热性能的散热水盒,所述的铜排外壁位于散热水盒外侧螺栓固定连接有用于固定可控硅和散热水盒的压紧块,所述的铜排内部开设有相互连通的内部水路,所述的铜排上表面和下表面均固定连接有与内部水路相连通的水管接头,所述的水管接头上螺纹连接有用于密封水管接头顶端开口的可拆卸式密封塞,所述的主柜体左侧壁上固定连接有用于给内部水路供水的总进水管,所述的总进水管右端伸入主柜体内部与主柜体固定连接,所述的总进水管上表面固定连接有复数个手控连接水阀,所述的手控连接水阀通过外接分支进水管与铜排下端水管接头螺纹连接。该装置对铜排的降温能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其结构复杂,对铜排的降温效果有限。
技术实现思路
r>为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本技术提供用于无芯感应线圈炉出线铜排的节能环保水冷系统。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用于无芯感应线圈炉出线铜排的节能环保水冷系统,包括水冷装置和设有若干第一通孔的铜排本体,所述水冷装置包括相互连通且两端通透的铜管和连通在所述铜管端部用于进、出水的引水管;所述引水管紧贴所述铜排本体表面设置,且所述的引水管沿所述铜排本体的长度方向与所述铜排本体实现固定。优选地,所述铜管呈环状盘旋布设形成弹簧状的感应柱环,所述铜排本体的一侧面固定在所述感应柱环上。优选地,所述感应柱环包括相互独立的上感应柱环和下感应柱环,所述下感应柱环同心设置在所述上感应柱环下方,所述铜管包括第一铜管和第二铜管,所述上感应柱环和下感应柱环分别由第一铜管和第二铜管制成,所述铜排本体侧面的上部固定在所述上感应柱环侧壁上,所述铜排本体侧面的下部固定在所述下感应柱环侧壁上。优选地,所述铜排本体包括第一铜排和与所述第一铜排相对设置的第二铜排;所述引水管包括与所述第一铜排紧密贴附的第一引水管和与所述第二铜排紧密贴附的第二引水管;所述第一铜管上端的端部开口与所述第二铜管下端的端部开口通过连管与所述第二引水管连通;所述第一铜管下端的端部开口和所述第二铜管的端部开口与所述第一引水管连通。优选地,所述第一铜管下端的端部开口和所述第二铜管上端的端部开口分别连通一所述的第一引水管,所述第一引水管呈L型,且其横截面呈方形。优选地,所述引水管包括空壳状的管体和与所述管体内部连通的管头,所述管体呈方体形或圆柱形,所述管体贴附并固定在所述铜排本体上,所述管体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一通孔相对应的不与所述管体内部空间相通的第二通孔;所述铜管与所述管体相连通。优选地,所述管头为三通,其包括一个主管头和两个与所述主管头一端相连通的支管头,两个所述支管头的另一端与所述管体内部相连通。优选地,所述感应柱环上等间距竖直固定有至少三根固定支柱。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首先,通过将引水管沿铜排本体的长度方向与铜排本体紧贴设置,使得引水管与铜排本体的接触面积增大,从而能够使铜排本体在工作时达到更好的降温效果。其次,通过将引水管当中的管体部分设置成空壳的方体状或圆柱状,能够大大增加引水管与铜排本体的接触面积,从而对铜排本体的降温效果得到显著提升,以延长铜排本体的使用寿命。本系统装置结构简单、降温效果好,值得推广应用。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1中整体结构的正视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H处的放大图。图3是实施例1中整体结构的左视图。图4是实施例1中整体结构的右视图。图5是实施例2中铜排本体与引水管结合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6是实施例2中铜排本体与引水管结合的正视图。图7是图6中A-A处的剖视图。其中:201-感应柱环,201a-上感应柱环,201b-下感应柱环,1-铜排本体,1a-第一铜排,1b-第二铜排,11-第一通孔,21-铜管,21a-第一铜管,21b-第二铜管,22-引水管,22a-第一引水管,22b-第二引水管,221-管体,2211-第二通孔,222-管头,3-固定支柱,4-连管。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说明。实施例1用于无芯感应线圈炉出线铜排的节能环保水冷系统,如图1至图7所示,包括水冷装置和设有若干第一通孔11的铜排本体1,水冷装置包括相互连通且两端通透的铜管21和连通在铜管21端部用于进、出水的引水管22;引水管22紧贴铜排本体1表面设置,且的引水管22沿铜排本体1的长度方向与铜排本体1实现固定,且整个铜排本体1的长度方向上均有引水管22分布,这样的布置方式,能够增大引水管22与铜排本体1的接触面积,当冷水通过引水管22时,能够对铜排本体1起到更好的降温作用;引水管22与铜排本体1的具体固定方式可以为焊接。在本实施例中,铜管21呈环状盘旋布设形成弹簧状的感应柱环201,铜排本体1的一侧面固定在感应柱环201上,铜管21这样设置,便于从引水管22中进入的冷水在铜管21中流动。在本实施例中,感应柱环201包括相互独立的上感应柱环201a和下感应柱环201b,下感应柱环201b同心设置在上感应柱环201a下方,并与上感应柱环201a的底部紧挨设置,铜管21包括第一铜管21a和第二铜管21b,上感应柱环201a和下感应柱环201b分别由第一铜管21a和第二铜管21b进行弯曲制成,铜排本体1侧面的上部固定在上感应柱环201a侧壁上,铜排本体1侧面的下部固定在下感应柱环201b侧壁上,铜排本体1这样设置,既能够对上感应柱环201a和下感应柱环201b起到连接作用,其连接位置又能靠近第一铜管21a和第二铜管21b的一端的端部开口处,从而方便固定在铜排本体1上的引水管22与相应铜管的端部开口处连通,一举两得。进一步参阅图1至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铜排本体1包括第一铜排1a和与第一铜排1a相对设置的第二铜排1b;引水管22包括与第一铜排1a紧密贴附的第一引水管22a和与第二铜排1b紧密贴附的第二引水管22b;第一铜管21a上端的端部开口与第二铜管21b下端的端部开口通过连管4与第二引水管22b连通;第一铜管21a下端的端部开口和第二铜管21b上端的端部开口与第一引水管22a连通。这样通过向第一引水管22a中泵入冷水,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无芯感应线圈炉出线铜排的节能环保水冷系统,包括水冷装置和设有若干第一通孔(11)的铜排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冷装置包括相互连通且两端通透的铜管(21)和连通在所述铜管(21)端部用于进、出水的引水管(22);所述引水管(22)紧贴所述铜排本体(1)表面设置,且所述的引水管(22)沿所述铜排本体(1)的长度方向与所述铜排本体(1)实现固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无芯感应线圈炉出线铜排的节能环保水冷系统,包括水冷装置和设有若干第一通孔(11)的铜排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冷装置包括相互连通且两端通透的铜管(21)和连通在所述铜管(21)端部用于进、出水的引水管(22);所述引水管(22)紧贴所述铜排本体(1)表面设置,且所述的引水管(22)沿所述铜排本体(1)的长度方向与所述铜排本体(1)实现固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无芯感应线圈炉出线铜排的节能环保水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铜管(21)呈环状盘旋布设形成弹簧状的感应柱环(201),所述铜排本体(1)的一侧面固定在所述感应柱环(201)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无芯感应线圈炉出线铜排的节能环保水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应柱环(201)包括相互独立的上感应柱环(201a)和下感应柱环(201b),所述下感应柱环(201b)同心设置在所述上感应柱环(201a)下方,所述铜管(21)包括第一铜管(21a)和第二铜管(21b),所述上感应柱环(201a)和下感应柱环(201b)分别由第一铜管(21a)和第二铜管(21b)制成,所述铜排本体(1)侧面的上部固定在所述上感应柱环(201a)侧壁上,所述铜排本体(1)侧面的下部固定在所述下感应柱环(201b)侧壁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无芯感应线圈炉出线铜排的节能环保水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铜排本体(1)包括第一铜排(1a)和与所述第一铜排(1a)相对设置的第二铜排(1b);所述引水管(22)包括与所述第一铜排(1a)紧密贴附的第一引水管(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国富
申请(专利权)人:徐州飞马电炉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