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抗震支吊架加载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498054 阅读:5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01 23:2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抗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抗震支吊架加载装置。包括抗震支吊架100、反力架101、反力架地锚孔102、第一铰支座103、作动器104、作动器拉杆(索)105、第二铰支座106、支吊架连接件107、混凝土楼板108、楼板地锚孔109。反力架101锚固于实验室反力地板,作动器104通过第一铰支座103与反力架101连接,抗震支吊架100倒置安装于混凝土楼板108,混凝土楼板108锚固于实验室反力地板,抗震支吊架100通过第二铰支座106及支吊架连接件107与作动器104连接,通过作动器104水平往复加载给抗震支吊架施加荷载。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易于安装,通用性强,可满足单个抗震支吊架或多个抗震支吊架组的试验检测加载需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抗震支吊架加载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抗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抗震支吊架加载装置。
技术介绍
抗震支吊架能够有效控制给水排水、消防、供暖、通风、空调、燃气、热力、电力、通讯等机电工程设施在地震作用下的位移及振动,减轻其地震损伤、减少并尽可能防止震后次生灾害的发生,从而达到减少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的目的。为了规范抗震支吊架市场,达到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和保证工程质量,需要对抗震支吊架进行检测试验。目前市场上抗震支吊架规格型号多种多样,但检测装置大多为临时搭建,缺少通用的加载检测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抗震支吊架加载装置,克服
技术介绍
所存在的不足。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抗震支吊架加载装置,包括抗震支吊架100、反力架101、反力架地锚孔102、第一铰支座103、作动器104、作动器拉杆(索)105、第二铰支座106、支吊架连接件107、混凝土楼板108、楼板地锚孔109。其中反力架101锚固于实验室反力地板,作动器104通过第一铰支座103与反力架101连接,抗震支吊架100倒置安装于混凝土楼板108,混凝土楼板108锚固于实验室反力地板,抗震支吊架100通过第二铰支座106及支吊架连接件107与作动器104连接,通过作动器104水平往复加载给抗震支吊架施加荷载。所述反力架101通过锚杆(图中未画出)穿过反力架地锚孔102锚固于实验室反力地板(图中未画出)。进一步的,所述作动器104通过第一铰支座103与反力架101连接固定。进一步的,所述作动器拉杆(索)105一端与作动器104连接,另一端与反力架101连接,提拉作动器保持平衡。进一步的,所述抗震支吊架100倒置安装于混凝土楼板108。进一步的,所述混凝土楼板108通过锚杆(图中未画出)穿过楼板地锚孔109锚固于实验室反力地板(图中未画出)。进一步的,所述抗震支吊架100通过支吊架连接件107与第二铰支座106固定,第二铰支座106与作动器104连接。进一步的,所述作动器104通过水平往复加载给抗震支吊架施加荷载,考察抗震支吊架的抗震性能。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专利技术与
技术介绍
相比,具有如下优点:本专利技术易于安装,通用性强,可满足单个抗震支吊架或多个抗震支吊架组的试验检测加载需求。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三维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主视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俯视图。图中:抗震支吊架100、反力架101、反力架地锚孔102、第一铰支座103、作动器104、作动器拉杆(索)105、第二铰支座106、支吊架连接件107、混凝土楼板108、楼板地锚孔109。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的说明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参照图1、图2及图3,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抗震支吊架加载装置,包括抗震支吊架100、反力架101、反力架地锚孔102、第一铰支座103、作动器104、作动器拉杆(索)105、第二铰支座106、支吊架连接件107、混凝土楼板108、楼板地锚孔109。反力架101锚固于实验室反力地板,作动器104通过第一铰支座103与反力架101连接,抗震支吊架100倒置安装于混凝土楼板108,混凝土楼板108锚固于实验室反力地板,抗震支吊架100通过第二铰支座106及支吊架连接件107与作动器104连接,通过作动器104水平往复加载给抗震支吊架施加荷载。参照图1、图2及图3,所述反力架101可选用图中所示的截面形状或其他可保证反力架101刚度的截面形状(如H型钢等)。所述反力架101通过锚杆(图中未画出)穿过反力架地锚孔102锚固于实验室反力地板(图中未画出)。参照图1、图2及图3,所述作动器104通过第一铰支座103与反力架101连接固定。参照图1、图2及图3,所述作动器拉杆(索)105可选用刚性杆或钢拉索等形式。所述作动器拉杆(索)105一端与作动器104连接,另一端与反力架101连接,提拉作动器保持平衡。参照图1、图2及图3,所述抗震支吊架100倒置安装于混凝土楼板108,避免了大多检测装置需要高空作业安装抗震支吊架的问题。参照图1、图2及图3,所述混凝土楼板108通过锚杆(图中未画出)穿过楼板地锚孔109锚固于实验室反力地板(图中未画出)。参照图1、图2及图3,所述抗震支吊架100通过支吊架连接件107与第二铰支座106固定,第二铰支座106与作动器104连接。参照图1、图2及图3,所述支吊架连接件107可根据实际检测需要选择不同形式。参照图1、图2及图3,所述待检测的抗震支吊架100可以为单个抗震支吊架或由管线或其他机电设备连接的多个抗震支吊架组。参照图1、图2及图3,所述作动器104通过水平往复加载给抗震支吊架施加荷载,考察抗震支吊架的抗震性能。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专利技术与
技术介绍
相比,具有如下优点:本专利技术易于安装,通用性强,可满足单个抗震支吊架或多个抗震支吊架组的试验检测加载需求。以上所述仅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当视为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抗震支吊架加载装置,包括抗震支吊架(100)、反力架(101)、反力架地锚孔(102)、第一铰支座(103)、作动器(104)、作动器拉索(105)、第二铰支座(106)、支吊架连接件(107)、混凝土楼板(108)、楼板地锚孔(109);反力架(101)锚固于实验室反力地板,作动器(104)通过第一铰支座(103)与反力架(101)连接,抗震支吊架(100)倒置安装于混凝土楼板(108),混凝土楼板(108)锚固于实验室反力地板,抗震支吊架(100)通过第二铰支座(106)及支吊架连接件(107)与作动器(104)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抗震支吊架加载装置,包括抗震支吊架(100)、反力架(101)、反力架地锚孔(102)、第一铰支座(103)、作动器(104)、作动器拉索(105)、第二铰支座(106)、支吊架连接件(107)、混凝土楼板(108)、楼板地锚孔(109);反力架(101)锚固于实验室反力地板,作动器(104)通过第一铰支座(103)与反力架(101)连接,抗震支吊架(100)倒置安装于混凝土楼板(108),混凝土楼板(108)锚固于实验室反力地板,抗震支吊架(100)通过第二铰支座(106)及支吊架连接件(107)与作动器(104)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抗震支吊架加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力架(101)通过锚杆穿过反力架地锚孔(102)锚固于实验室反力地板。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抗震支吊架加载装置,其特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尚庆学王涛周中一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黑龙江;2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