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信息传输方法、系统、装置及电子设备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485864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01 23:05
本发明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信息传输方法、系统、装置及电子设备,包括:获取各OFDM子载波的信噪比信息,并且基于各OFDM子载波的信噪比信息,按照极化码编码规则,对待传输信息进行编码,得到极化码,以及将极化码转换为待传输OFDM信号,以及传输待传输OFDM信号,由于通过预先训练完成的神经网络模型可以实时获取各OFDM子载波的信噪比信息,从而可以将各OFDM子载波传输的信噪比信息发送给发送端,使得发送端可以根据实时确定的各OFDM子载波传输的信噪比信息对待传输信息进行极化编码,可以更好根据极化信道的可靠性选择极化信道通信,提升在各OFDM子载波中传输极化码的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信息传输方法、系统、装置及电子设备
本专利技术涉及通信
,特别是涉及一种信息传输方法、系统、装置及电子设备。
技术介绍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提高数据的传输速率成为光纤通信技术的一大需求。OFDM(OrthogonalFrequencyDivisionMultiplexing,正交频分复用技术)是MCM(MultiCarrierModulation,多载波调制)技术中的一种。因其具有实现复杂度低、抗多径衰弱性能强、频带利用率高等诸多优点,使其被广泛运用在光通信系统中。另一方面,极化码作为目前已经被严格证明可以达到信道容量的信道编码方法也已经逐渐在通信领域被使用,因此,结合极化码与OFDM调制的方法也被提出用以提高光通信系统的数据传输速率并提升通信性能。对于极化码编码而言,其需要通过“信道极化”与“信道分裂”将各极化信道逐渐被分为趋近于完美信道的可靠信道与趋近于完全噪声信道的不可靠信道。待传输信息可以不采用任何编码即可放置于可靠信道,而不可靠信道用于传输已知信息。因此极化码编码关键就是如何区分极化信道的可靠度。目前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信息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发送端,包括:/n获取预先训练完成的神经网络模型输出的各OFDM子载波的信噪比信息,所述神经网络模型为根据所述各OFDM子载波传输的信号样本和所述各OFDM子载波的信噪比信息样本预先训练完成的;/n基于所述各OFDM子载波的信噪比信息,按照极化码编码规则,对待传输信息进行编码,得到极化码;/n将所述极化码转换为待传输OFDM信号;/n传输所述待传输OFDM信号。/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信息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发送端,包括:
获取预先训练完成的神经网络模型输出的各OFDM子载波的信噪比信息,所述神经网络模型为根据所述各OFDM子载波传输的信号样本和所述各OFDM子载波的信噪比信息样本预先训练完成的;
基于所述各OFDM子载波的信噪比信息,按照极化码编码规则,对待传输信息进行编码,得到极化码;
将所述极化码转换为待传输OFDM信号;
传输所述待传输OFDM信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所述极化码转换为待传输OFDM信号,包括:
对所述极化码进行高阶映射,得到映射信息;
将所述映射信息转换为待传输OFDM信号。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所述映射信息转换为待传输OFDM信号,包括:
将所述映射信息转换到所述各OFDM子载波上,得到所述各OFDM子载波上的第一传输信号;
对所述各OFDM子载波上的第一传输信号进行IFFT变换,得到所述各OFDM子载波上的、正交的第二传输信号;
将所述各OFDM子载波上的第二传输信号转换为串行OFDM信号,作为待传输OFDM信号。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神经网络模型的训练步骤包括:
将所述各OFDM子载波传输的信号样本输入所述神经网络模型,得到所述各OFDM子载波的预测信噪比信息;
基于所述各OFDM子载波的预测信噪比信息与所述各OFDM子载波的信噪比信息样本,计算所述深度神经网络模型的损失函数值;
根据所述损失函数值,判断所述神经网络模型是否收敛,当所述神经网络模型未收敛时,根据所述损失函数值调整所述神经网络模型参数,并进行下一次训练,当所述神经网络模型收敛时,得到训练完成的所述神经网络模型。


5.一种信号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接收端,包括:
接收各OFDM子载波传输的OFDM信号;
将所述OFDM信号输入预先训练完成的神经网络模型,以得到所述各OFDM子载波的信噪比信息,所述神经网络模型为根据所述各OFDM子载波传输的信号样本和所述各OFDM子载波的信噪比信息样本预先训练完成的;
将所述信噪比信息发送至发送端。


6.一种信息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发送端和接收端,所述发送端包括极化码编码模块、第一信息转换模块和信号发送模块,所述接收端包括信号接收模块、第二信息转换模块和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清华忻向军刘博邓博优杨爱英张琦李良川王拥军王瑞春胡鹏田凤王光全杨雷静高然傅松年景泽轩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邮电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