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BIPV组件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5484397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01 23:0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BIPV组件及其制备方法。该BIPV组件,包括前板、背板及封装于所述前板和所述背板之间的电池片层,所述电池片层包括太阳能电池片,所述BIPV组件还包括用于将所述太阳能电池片产生电流传输出去的接线排组件,所述接线排组件设置于所述前板和所述背板之间。本发明专利技术解决接线盒体积过大的问题的同时满足机械性能的要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BIPV组件及其制备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晶硅太阳能电池领域,涉及一种BIPV组件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太阳能是一种绿色可再生资源。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既能节约能源,既能缓解供电紧张问题,又能减少环境污染。太阳能电池是由能产生光伏效应的材料,诸如硅、砷化镓、硒铟铜或其他材料制成,从而利用光伏效应将光能转换成电能。目前太阳能组件产品发展迅速,同时由于全球提倡绿色零能耗建筑工程,促使光伏组件与建筑物进一步结合,产生光伏建筑一体化组件(buildingintegratedphotovoltaic,又称BIPV组件)。目前BIPV组件适于大多数建筑,如平屋顶、斜屋顶、幕墙、天棚等形式都可以安装。随着光伏行业的迅速发展,BIPV组件占据越来越大的市场份额。BIPV组件相对光伏常规组件来说,除具备常规光伏组件的可靠性能之外,还要求其使用寿命更长,美学、力学、电学性能都要与建筑物能够完美的匹配。对于建筑物的外观效果从美学角度一般要求较高,达到充分的协调一致,常规光伏组件的接线盒一般粘贴在电池板背面,接线盒较大,很容易破坏建筑物的整体协调感,通常不被接受。中国专利申请CN103825547A即公开了一种小型BIPV组件接线盒,该接线盒与BIPV组件连接时接触面积较小。虽然该接线盒具有体积小,可隐藏于幕墙骨架结构中等优点。但是由于接线盒凸出组件表面,在安装、搬运过程中均存在很大的接线盒掉落危险。同时,依据近两年BIPV组件采用本接线盒的实验数据发现,目前该接线盒在保证小体积的同时需容纳固定体积的二极管,导致接线盒材料很薄,机械性能不能满足实际需求,更不用说保证建筑50年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BIPV组件及其制备方法,解决接线盒体积过大的问题的同时满足机械性能的要求。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一种技术方案如下:一种BIPV组件,包括前板、背板及封装于所述前板和所述背板之间的电池片层,所述电池片层包括太阳能电池片,所述BIPV组件还包括用于将所述太阳能电池片产生电流传输出去的接线排组件,所述接线排组件设置于所述前板和所述背板之间。本文中,“前板和背板之间”涵盖前板和/或背板的部分,即只要位于前板的外侧表面和背板的外侧表面之间均可以视为前板和背板之间。优选地,所述接线排组件设置于所述前板的边缘部位及所述背板的边缘部位之间。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接线排组件包括设置有二极管的电路板及一端和所述电路板电性连接的一对引出线缆,各所述引出线缆的另一端分别自所述前板和所述背板之间引出至所述BIPV组件外。进一步地,所述前板和所述背面分别具有内侧表面,且两个所述内侧表面彼此相对,所述背板的内侧表面上开设有与所述电路板相配合的背面容纳槽,所述电路板的部分嵌设于所述背面容纳槽中。进一步地,所述前板的内侧表面开设有与所述电路板相配合的正面容纳槽,所述电路板的部分嵌设于所述正面容纳槽中。进一步地,所述太阳能电池片产生的电流通过汇流条汇集,所述背板上还开有用于供所述汇流条引出的通孔,所述电路板上开设有供所述汇流条穿过的引出孔,所述引出孔至少和所述通孔的部分对齐。进一步地,所述前板和/或所述背板上开设有与所述引出线缆相配合的线缆引出槽,所述线缆引出槽延伸至所述前板和/或所述背板的外沿,所述引出线缆嵌设在所述线槽中。进一步地,各所述引出线缆的另一端分别与接线头电性连接。进一步地,所述太阳能电池片及所述接线排组件通过正面胶层粘结于所述前板的内侧表面上,所述太阳能电池片及所述接线排组件通过背面胶层粘结于所述背板的内侧表面上。。更进一步地,所述正面胶层和/或所述背面胶层为胶膜。本专利技术还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如上所述的BIPV组件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A、提供开设有正面容纳槽的前板,且将开设有所述正面容纳槽的一侧表面向上;B、在所述前板的上表面上铺设胶膜或涂布胶黏剂,所述胶膜或所述胶黏剂至少覆盖所述前板的需放置太阳能电池片的区域及所述正面容纳槽;C、在所述前板的上表面上形成电池片层,将接线排组件置于所述正面容纳槽中;D、在所述电池片层及所述接线排组件上铺设胶膜或涂布胶黏剂;E、将开设有背面容纳槽的背板玻璃以开设有所述背面容纳槽的一面向下的方式放置到所述电池片层及所述接线排组件上,并使所述接线排组件的部分位于所述背面容纳槽中;F、层压。优选地,所述前板及所述背面上分别开设有线缆引出槽,所述接线排组件包括设置有二极管的电路板及一端和所述电路板电性连接的一对引出线缆;所述步骤C中,将所述电路板置于所述正面容纳槽中,还将所述引出线缆置于所述前板上的所述线缆引出槽中;所述步骤E中,使所述电路板的部分位于所述背面容纳槽中,还使所述引出线缆的部分位于所述背板上的所述线缆引出槽中。优选地,所述步骤C中,还将所述电池片层的汇流条穿过所述接线排上的引出孔;所述步骤E中,还使所述汇流条自开设在所述背板上的通孔穿出;所述制备方法还位于所述步骤E之后的如下步骤:将所述汇流条焊接,并向所述通孔内灌胶。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上方案,相比现有技术具有如下优点:本专利技术的BIPV组件,将接线排设置到前板和背板之间,具有体积小、美观、使用寿命长、二极管散热性能好、接线盒密封胶减少、降低接线盒成本等优点。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一种接线排组件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一种前板的内侧表面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一种背板的内侧表面示意图;图4为图3的局部放大图;图5位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一种装配有接线排组件的背板的示意图。其中,1、接线排组件;11、电路板;111、二极管;112、引出孔;12、引出线缆;13、接线头;2、前板;20、内侧表面;21、正面容纳槽;22、线缆引出槽;3、背板;30、内侧表面;31、背面容纳槽;32、线缆引出槽;33、通孔。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的技术人员理解。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这些实施方式的说明用于帮助理解本专利技术,但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定。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专利技术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到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互相结合。本实施例提供一种BIPV组件,图1示出了该BIPV组件的接线排组件1,图2示出了该BIPV组件的前板2的内侧表面,图3示出了该BIPV组件的背板3的内侧表面。该BIPV组件主要包括所述接线排组件1、所述前板2、所述背板3及由封装材料封装于所述前板2和所述背板3之间的电池片层。所述接线排组件1设置于所述前板2和所述背板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BIPV组件,包括前板、背板及封装于所述前板和所述背板之间的电池片层,所述电池片层包括太阳能电池片,其特征在于:所述BIPV组件还包括用于将所述太阳能电池片产生电流传输出去的接线排组件,所述接线排组件设置于所述前板和所述背板之间。/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BIPV组件,包括前板、背板及封装于所述前板和所述背板之间的电池片层,所述电池片层包括太阳能电池片,其特征在于:所述BIPV组件还包括用于将所述太阳能电池片产生电流传输出去的接线排组件,所述接线排组件设置于所述前板和所述背板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BIPV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接线排组件包括设置有二极管的电路板及一端和所述电路板电性连接的一对引出线缆,各所述引出线缆的另一端分别自所述前板和所述背板之间引出至所述BIPV组件外。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BIPV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板和所述背面分别具有内侧表面,且两个所述内侧表面彼此相对,所述背板的内侧表面上开设有与所述电路板相配合的背面容纳槽,所述电路板的部分嵌设于所述背面容纳槽中;和/或,所述前板的内侧表面开设有与所述电路板相配合的正面容纳槽,所述电路板的部分嵌设于所述正面容纳槽中。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BIPV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太阳能电池片产生的电流通过汇流条汇集,所述背板上还开有用于供所述汇流条引出的通孔,所述电路板上开设有供所述汇流条穿过的引出孔,所述引出孔至少和所述通孔的部分对齐。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BIPV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板和/或所述背板上开设有与所述引出线缆相配合的线缆引出槽,所述线缆引出槽延伸至所述前板和/或所述背板的外沿,所述引出线缆嵌设在所述线槽中。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BIPV组件,其特征在于:各所述引出线缆的另一端分别与接线头电性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BIPV组件,其特征在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蒋建彗倪志春魏青竹蔡霞石刚柯坡陆文华曹海波余嫦吴镇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腾晖光伏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