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生石灰沉淀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472159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01 22: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生石灰沉淀池,包括第一沉淀池(1)和第二沉淀池(2),第一沉淀池(1)和第二沉淀池(2)均包括上下拼接的柱形反应部(11)和锥形沉淀部(12);所述第一沉淀池(1)的柱形反应部(11)外侧壁引出有第一水管(3),第一水管(3)的另一端通向第二沉淀池(2)的池口上方,第一水管(3)上接有第一泵体(4);所述第二沉淀池(2)的柱形反应部(11)外侧壁引出有第二水管(5),第二水管(5)的另一端通向第一沉淀池(1)的池口上方,第二水管(5)上接有第二泵体(6)。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兼顾了碳酸钙的沉淀速度和生产成本,在大大加快碳酸钙沉淀速度的前提下将成本控制在一个较低值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生石灰沉淀池
本技术涉及一种沉淀池,特别是一种生石灰沉淀池。
技术介绍
目前,通用的碳酸钙制备方式有多种,其中成本较低的是生石灰的自然沉淀法,也即将生石灰放入沉淀池中,等待碳酸钙沉淀的生成,这个过程中生石灰首先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悬浮液,氢氧化钙悬浮液再与空气中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自然沉淀法虽然成本较低,无需向酸化反应釜一样通入制得的二氧化碳并对釜内进行搅拌,但其沉淀生成的周期较长,工作效率不如酸化反应釜,在追求高效高产的当今,生石灰的自然沉淀法已经逐渐被酸化反应釜制备法所取代。目前,碳酸钙制备企业在制备过程中的核心理念还是成本的控制,由于碳酸钙本身是种应用广泛,较为廉价的材料,若其生产成本过高,企业能得到的收益也会不尽人意,生石灰的自然沉淀法之所以还能在当今的碳酸钙制备中占一席之地正是因为它将制备成本控制到了最低。因此,若能在加快生石灰自然沉淀法沉淀速度的前提下,仍能将其成本控制在一个较低的范围内,则生石灰的自然沉淀法仍会成为不少碳酸钙制备企业的首选。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生石灰沉淀池。它具有兼顾了碳酸钙的沉淀速度和生产成本,在大大加快碳酸钙沉淀速度的前提下将成本控制在一个较低值的优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一种生石灰沉淀池,包括第一沉淀池和第二沉淀池,第一沉淀池和第二沉淀池均包括上下拼接的柱形反应部和锥形沉淀部;所述第一沉淀池的柱形反应部外侧壁引出有第一水管,第一水管的另一端通向第二沉淀池的池口上方,第一水管上接有第一泵体;所述第二沉淀池的柱形反应部外侧壁引出有第二水管,第二水管的另一端通向第一沉淀池的池口上方,第二水管上接有第二泵体。前述的一种生石灰沉淀池中,所述第一沉淀池的柱形反应部内侧壁设有耐热层。前述的一种生石灰沉淀池中,所述第一沉淀池和第二沉淀池的内部与对应水管相连接的接口处设有金属滤网。前述的一种生石灰沉淀池中,所述金属滤网呈弧面状。前述的一种生石灰沉淀池中,所述第一沉淀池和第二沉淀池的内部与对应水管相连接的接口处设有固定金属滤网的卡座。前述的一种生石灰沉淀池中,所述第一水管和第二水管均连接在对应柱形反应部的中间部位。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为第一沉淀池和第二沉淀池的双池结构,第一沉淀池引出水管到第二沉淀池的池口上方,第二沉淀池也引出水管到第一沉淀池的池口上方,水管接水泵,实现两个沉淀池里流体之间的循环,流体循环过程中,一来在各自的沉淀池内形成一股水流的定向流动,二来一个沉淀池内的流体会从另一个沉淀池的池口上方落下,下落的流体不仅自身能与空气接触,还能对池内的液体造成一定的冲击,为池内的液体带来更多与空气接触的机会,相比于传统的单池自然沉淀法,本技术的沉淀生成速度大大得到了提高,两个沉淀池均能用于碳酸钙的沉淀,不存在设备成本翻倍一说,仅增加了两个水泵的设备成本和使用成本,在长期使用的情况下,这些成本的增加使本技术与传统单个沉淀池制备碳酸钙的成本相比于碳酸化反应釜制备的成本可以忽略不计,也即本技术兼顾了碳酸钙的沉淀速度和生产成本,在大大加快碳酸钙沉淀速度的前提下将成本控制在一个较低值。进一步地,第一沉淀池的柱形反应部内侧壁设有耐热层,由于在加入生石灰时,生石灰与水反应放热,耐热层的设置有助于增加设备的使用寿命;第一沉淀池和第二沉淀池的内部与对应水管相连接的接口处设有金属滤网,防止过多的沉淀涌入水管造成水管堵塞,金属滤网呈弧面状,拦截面大。综上,本技术具有兼顾了碳酸钙的沉淀速度和生产成本,在大大加快碳酸钙沉淀速度的前提下将成本控制在一个较低值的优点。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第一沉淀池的剖视图;图3是图2在A处的局部放大图。附图标记:1-第一沉淀池,2-第二沉淀池,3-第一水管,4-第一泵体,5-第二水管,6-第二泵体,11-柱形反应部,12-锥形沉淀部,13-耐热层,14-金属滤网,15-卡座。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但并不作为对本技术限制的依据。实施例:一种生石灰沉淀池,结构如图1至图3所示,包括第一沉淀池1和第二沉淀池2,第一沉淀池1和第二沉淀池2均包括上下拼接的柱形反应部11和锥形沉淀部12;所述第一沉淀池1的柱形反应部11外侧壁引出有第一水管3,第一水管3的另一端通向第二沉淀池2的池口上方,具体与池口端面持平,第一水管3上接有第一泵体4;所述第二沉淀池2的柱形反应部11外侧壁引出有第二水管5,第二水管5的另一端通向第一沉淀池1的池口上方,具体与池口端面持平,第二水管5上接有第二泵体6,实现两个沉淀池里流体之间的循环,流体循环过程中,一来在各自的沉淀池内形成一股水流的定向流动,二来一个沉淀池内的流体会从另一个沉淀池的池口上方落下,下落的流体不仅自身能与空气接触,还能对池内的液体造成一定的冲击,为池内的液体带来更多与空气接触的机会,相比于传统的单池自然沉淀法,本技术的沉淀生成速度大大得到了提高。所述第一沉淀池1的柱形反应部11内侧壁设有耐热层13,由于在加入生石灰时,生石灰与水反应放热,耐热层13的设置有助于增加设备的使用寿命。所述第一沉淀池1和第二沉淀池2的内部与对应水管相连接的接口处设有金属滤网14,防止过多的沉淀涌入水管造成水管堵塞。所述金属滤网14呈弧面状,拦截面大。所述第一沉淀池1和第二沉淀池2的内部与对应水管相连接的接口处设有固定金属滤网14的卡座15,有效固定金属滤网14。所述第一水管3和第二水管5均连接在对应柱形反应部11的中间部位,在保证流体能循环的前提下尽量远离锥形沉淀部12。所述第一沉淀池1和第二沉淀池2的锥形沉淀部12底部均设有出料口。本技术的工作原理:本技术工作时,先在第一沉淀池1和第二沉淀池2内加入水,保持水量线约在柱形反应部11柱身高度的2/3处,随即称取两个沉淀池用量的生石灰,第一沉淀池1用于加料,从第一沉淀池1池口上方加入生石灰,在加料的同时开启第一泵体4和第二泵体6,保持两个泵体的抽水量相等,也即实现两个沉淀池之间流体循环的同时保持两者的液面基本持平,待生石灰全部从第一沉淀池1池口上方加入后,仍保持两个水泵的工作,直至沉淀量满足制备要求。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生石灰沉淀池,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沉淀池(1)和第二沉淀池(2),第一沉淀池(1)和第二沉淀池(2)均包括上下拼接的柱形反应部(11)和锥形沉淀部(12);所述第一沉淀池(1)的柱形反应部(11)外侧壁引出有第一水管(3),第一水管(3)的另一端通向第二沉淀池(2)的池口上方,第一水管(3)上接有第一泵体(4);所述第二沉淀池(2)的柱形反应部(11)外侧壁引出有第二水管(5),第二水管(5)的另一端通向第一沉淀池(1)的池口上方,第二水管(5)上接有第二泵体(6)。/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生石灰沉淀池,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沉淀池(1)和第二沉淀池(2),第一沉淀池(1)和第二沉淀池(2)均包括上下拼接的柱形反应部(11)和锥形沉淀部(12);所述第一沉淀池(1)的柱形反应部(11)外侧壁引出有第一水管(3),第一水管(3)的另一端通向第二沉淀池(2)的池口上方,第一水管(3)上接有第一泵体(4);所述第二沉淀池(2)的柱形反应部(11)外侧壁引出有第二水管(5),第二水管(5)的另一端通向第一沉淀池(1)的池口上方,第二水管(5)上接有第二泵体(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生石灰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沉淀池(1)的柱形反应部(11)内侧壁设有耐热层(1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善华
申请(专利权)人:建德市大健碳酸钙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